尚未來潮,或曾來潮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本證常見于肥胖婦女,先是月經落后量少,漸至經閉。凡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或處女膜閉鎖等器質性病變所致的閉經,非藥物治療所能湊效,均不在此論述。
(一)病因病機
《婦人秘科>)指出:“脂痰凝塞者,蓋婦女一身,內而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遂流利,無所凝滯,則血氣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膏胎充滿,元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日而經一行,及為濁為帶為經閉為無子之病”。《婦女切要》也說“肥人閉經,必是痰濕與脂膜壅滯之故”。由此可見,痰阻經閉的成因,多見于肥胖脂滿之人,多痰多濕,或脾腎陽虛,痰濕滯于沖任,積痰下流于胞門,阻礙血脈流通,胞脈閉塞,而致月經不行。也有脾胃素盛體質尚實,由于情志不暢,心氣郁結,肝失條達,脾土受侮,痰火膠結,陰精被劫,脈絡空虛,導致經閉。
(二)辯證施治
痰阻閉經雖為痰濕為患,其證屬實,但其本多由脾虛血虧,久則累及腎陽,或為肝氣郁結而成。其治應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原則,采用通補之法,配合使用,權衡則重,或定期(三周補法一周通利法)治之。
(1)主證:經水逐漸減少,以致經閉,形體日漸肥胖,腰酸浮腫,帶下量多質粘,胸悶惡心,心悸氣短,納谷少馨,乏力倦怠,舌苔白膩,脈滑。
(2)治法:燥濕化痰,調理沖任。
(3)代表方: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全書》)加當歸、川芎、菖蒲、晚蠶砂。
(4)藥物:蒼術、香附、陳皮、枳殼、茯苓、膽南星、半夏、甘草、(姜汁、神曲為丸)、當歸、川芎、菖蒲、晚蠶砂。
方中半夏、南星、茯苓、蒼術化痰燥濕健脾;陳皮、香附、枳殼行氣解郁化痰;菖蒲宣痹除痰;晚蠶砂以除濕濁頑痰;川芎、當歸活血通經,調理沖任。
若體胖經閉,兼見面部升火,頭痛而重,心煩易怒,口干納旺,便結,尿少,舌紅,脈弦者,治當配合清瀉肝火之法。主方合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丹皮、梔子、生姜、薄荷、甘草),減去生姜加郁金、牛膝、丹參、川楝子、益母草、澤蘭。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待經行后,以歸腎丸(景岳全書》:當歸、熟地、杞子、山藥、山萸肉、茯苓、杜仲、菟絲子)調理肝腎,充養血海以善后。
若體肥經閉,兼見頭眩神疲嗜睡,納呆,便溏,面色?白,腰酸肢軟,尿少,周身肌肉發脹,舌淡脈濡無力,治當配合健脾補腎之法。合用八珍湯(《正體類要》: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桂枝,以益氣養血調經。經水已行,則以右歸丸(《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充養沖任以固本。
若體肥經閉,兼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咳痰清稀、背部寒冷、口淡無味、腰肢冷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苔白滑、脈沉弦、為痰飲內停、胞脈受阻。治宜健脾利濕,溫化痰飲,代表方合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經行后,用六君子湯(《婦人良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以善其后。
(三)病案舉例
例1.肖x x,女性,36歲,1985年8月20日初診。患者形體肥胖平素痰多,停經3個月,經用活血調經之藥未見效。精神疲乏,胸悶不舒,白帶多,舌淡苔白膩,脈滑,診斷為閉經。辨證屬痰濕阻滯,沖任失調。治擬化痰祛濕,調理沖任,方選蒼附導痰湯加減。處方:蒼術10克、香附15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枳殼10克、膽星10克、白芥子10克、益母草3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服藥4劑后,納增神爽。繼服2劑,經至,諸癥消失,因患者體肥濕盛,脾腎陽虛,所以其平時服參苓白術散加鹿角膠、仙靈脾、巴戟天,以溫脾益腎,調補氣血。
例2.魏x x,女性,24歲,未婚,1981年6月20日初診。患者月經14歲初潮,一直延期而行,甚至數月一行,量少色淡。自年初月經閉止,至6月未來潮。曾服調經丸,并且西醫采用周期療法,效果欠佳。自覺形體日趨肥胖,胸脅滿悶,神疲怠倦,舌淡苔白膩,脈滑。中醫診斷為閉經,辨證屬腎虛痰阻,沖任失養,胞宮閉塞。治宜補腎調經,燥濕化痰。處方:蒼術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川樸6克、益母草3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菟絲子30克、皂角刺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服藥半個月,月經來潮,諸證好轉。仍守原法調整3個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
本篇文章來自<A >百拇醫藥網</a> 原文鏈接:http://www.100md.com/html/200810/2868/2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