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路上被一條消息刷屏:美聯航因超載,暴力拖拽亞裔醫生下飛機。
消息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又是亞裔???
且不論這次美聯航事件有沒有涉及種族問題,最近一段時間,有關亞裔在西方遭受不公的事件似乎格外多,讓人們不由得對種族歧視敏感起來。
前幾天,一個亞裔女生被Airbnb房主歧視的視頻在網上傳開。
視頻中的女孩叫Dyne Suh,今年25歲,是UCLA法學院的學生。今年2月,她和未婚夫及兩個朋友到加州大熊湖旅行。
他們在大風雪中開了幾個小時的車,來到一個月前預定好的民宿,卻在到達前三分鐘被房主取消了預訂,拋棄在冰天雪地里。
據Dyne說,房主之前同意她多帶兩個朋友,卻在他們到達之時突然毀約。她據理力爭,房主卻以她是“亞洲人”為理由粗暴拒絕。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房主不但對自己種族歧視的行為毫不掩飾,甚至有點驕傲。
這姑娘說自己三歲來到美國,把這里當做自己的家。如今因為自己的亞裔身份,受到不公正對待,覺得很傷心。
“好像人們覺得奧巴馬都當總統了,種族歧視在美國已經是過去時了,不是的,種族歧視就在我們身邊。它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根本不分你是什么階層,受過多高的教育。”
今年的農歷新年,美國著名學府哥倫比亞大學,就發生了一起針對中國人的惡意撕毀名牌事件。
不少哥大中國留學生發現宿舍門牌上自己的中文名字被有意撕毀,相反用英文名的中國學生名牌“幸免于撕”。
匯集了美國精英的大學校園,本該是思想最開放,文化包容性最高的地方,卻也出現了如此低級、狹隘的“小動作”,讓人遺憾。
亞裔人群在西方受到的歧視,除去這些直接、粗暴的行為,其實還有很多隱藏的、思想上的偏見。
就比如前段時間BBC的一個直播事故。一位教授在連線評論時,他家的娃誤闖進房間。過了一會兒,一個“亞裔”女子趕忙跑進來,把孩子帶走。
網友們看到她的第一反應是,她是教授家的保姆或者幫傭,還很操心地同情她要丟了工作。
而事實上,這名亞裔女子是教授的妻子,孩子的媽媽。
人們見到亞裔女子,就先入為主覺得她是保姆,而沒有想過她是家里的女主人。這可能正反映了潛意識里的一種偏見——她的亞裔身份,讓她低人一等,扮演服務他人的角色。
關于亞洲人的偏見還有很多。一位亞裔女孩Canwen就曾在TED上談到
“人們認為,我數學好是因為我是亞洲人,而不是因為我努力;
“有男孩子喜歡我,是因為他對黃種妹子感興趣,而不是因為他喜歡我這個人。。。”
在西方人眼中,亞洲人安靜、與世無爭,甚至隱忍、忍氣吞聲。Canwen在演講中,把亞裔叫做“模范少數族裔”。
而如今,“模范”的亞裔卻為何頻繁遭到攻擊?除了文中提到的,還有法國的華人槍擊事件,甚至更早的梁彼得事件等等。
究其原因,大概是“忍氣吞聲”的亞裔群體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像Canwen一樣的人。歧視和偏見一直存在,只是之前人們選擇了沉默,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聲,讓世界意識到這個群體的存在。
面對撕掉的名牌,哥大學生選擇心平氣和地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
面對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人們選擇走上街頭,抗議聲討。
他們用溝通回應偏見,用平和回應狹隘。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西方世界也漸漸意識到針對亞裔的歧視問題。
有人開始質疑,“為什么美聯航碰巧選擇了一名亞裔男子離開飛機”;也有人開始反思,“為什么很多人認為視頻里的亞裔女子是保姆”。。。
道理其實很簡單,想要讓別人把你當回事,首先得把自己當回事。一味的忍氣吞聲,并不能解決矛盾;只有勇敢的站出來,與歧視作斗爭,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與其把這一連串的事件,看做歧視亞裔的大爆發,不如把它看成亞裔群體,為捍衛尊嚴所跨出的勇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