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互聯網開始劇變,年齡35歲以上,擁有多年互聯網經驗的中年人越來越不受HR和企業的待見。
裁員潮來臨之際,互聯網的中年人成了第一批被犧牲掉的人。獵頭朋友A君,抱怨最近跟了不少35歲以上候選人,都無一成功。A君感嘆:“這些人的履歷都挺不錯,但那些大廠都以各種理由給刷掉了,其實還不是嫌棄他們年紀大了?!?/span>我的一個師兄最近很郁悶,在甲骨文工作10多年,19年甲骨文中國大裁員。師兄也被裁了。師兄畢業的時候是我們實驗室的明星人物,在甲骨文的這十多年兢兢業業,勤奮刻苦的工作。剛開始師兄還挺樂觀,甲骨文給的賠償還算可以。而他的學歷和經歷都還不錯,應該能找一份BAT級的工作。應聘一段時間之后,師兄發現想維持在甲骨文的收入幾乎是不可能的。BAT等大廠對35歲以上的應聘者幾乎是忽略的。而中小廠商給師兄開出的offer,薪資基本是甲骨文的60%。結構優化是取代裁員的一個更好聽的詞匯。但被優化的,往往還是那批中年人們。從2015年到2018年,阿里巴巴進行了近17次的人才結構調整,調整后,80后的管理者和技術骨干占到了80%,此外還有5%的90后管理者。2017年,華為發生“集中清理34歲以上交付工程維護員工”的風波,盡管華為事后否認了此事,但無論如何,這又點燃了一次中年互聯網人的焦慮與危機。關于優化阿里的中年人,馬老師是這么說的:“未來每年阿里將向社會輸送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不雇傭中年人,這筆帳對于企業來說并不難算。雇傭一個互聯網中年人的成本,能夠雇傭兩個新人,并且后者的生產效率更高,可塑性更強。在這場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結構優化浪潮中,大批有經驗的中年互聯網人被淘汰,而硬幣的另一面,企業依舊在斥資重金吸納新的人員,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年輕人。2019年7月23日,華為總裁辦發布了一封郵件,宣布對8位2019屆的應屆博士生實行年薪管理制度,最高的有201萬,最低的接近90萬。
而那些被優化的互聯網中年們,身上背著家庭的重擔,也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沉淀,裁員潮之后,他們卻只能另覓他路。
年輕人在互聯網行業有巨大優勢,996的工作強度對于年輕人算是家常便飯。對于35歲之上的中年人,就是不可承受之重。中年人一般都會有職業?。罕程邸⒀?、脖子疼。中年人還需要照顧家庭需要占用大量時間。在職場上拼,拼實力的背后更多是在拼身體拼精力。BAT這些大廠更偏愛應屆生或者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年輕人更具備可塑性,公司很容易讓他們的價值觀統一。那些工作多年的中年人呢?很難完全接受某種價值觀,至少會有更多的思考和質疑,而這并不是組織所希望看見的。一旦工作超過5年的互聯網人,再想跳到大廠就非常難了。
互聯網行業有個特點,發展非常快。發展快的好處很多,意味著機會更多。這十年很多快公司顛覆存量或開創增量成長為巨頭,這個過程成就了一批企業家和跟著暴富的員工。但是發展快也有殘酷的另一面,大量的新技術不斷涌現。從web1.0到移動互聯時代,涌現了大量編程技術、不同的產品方法論、不同的運營玩法。一旦不能快速學習迭代,就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而中年人的學習能力大概率是不如年輕人的。四年前面試一個清華碩士,技術基本功一流,但只會C++語言。綜合評估后,我還是放棄了這個候選人,因為他已經38歲了,再學習新的編程語言對他來說非常有挑戰。許多人的青春,要么在空中劃出慘烈的美,要么不明不白摔進萬年的灰。
打破枷鎖,互聯網中年人
也會有春天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今天的年輕人明天也會是中年人。互聯網中年人如何打破職業枷鎖,扼住命運的咽喉?
要么,你在某個垂直專業領域成為一個頂尖Top10%的專家。要么,你就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商業領域Top10%的高手。
中年人和年輕人比體力、精力、學習能力恐怕很難勝出。但中年人勝在經驗豐富,勝在技能嫻熟。在某個專業領域深耕多年但中年人,如果一直保持刻意練習程度的學習、思考、總結、復盤,那么一定有機會成為這個專業領域的架構師。從事任何專業,認知的提升都會有一個點-線-面-體的過程,拿技術舉例:技術認知的點:解決模塊問題,解決單系統問題,熟悉某個技術棧
技術認知的線:解決某個產品業務的問題,精通某個技術棧,了解多個技術棧,實現多端精通,具備某個產品的架構能力
技術認知的面:具備解決公司產品業務的問題,精通多個技術棧,擁有全局架構能力
技術認知的體:前瞻性的技術規劃,商業和科技的融合思維,引領架構變化,技術驅動商業變革
突破點狀認知,掌握了線面體認知的中年人不需要跟年輕人拼體力。
我的好朋友,轉轉首席架構師,就是這樣一個技術人,他有卓越的技術架構能力和優秀的團隊管理能力。
除了扛住轉轉千萬級用戶量的架構,還能做管理咨詢和JAVA架構培訓,這兩塊的收入都能遠超他的薪資收入。
這樣的互聯網中年人,沒有危機。
成為商業領域的top10%高手
有些人雖然在某項技能上并沒有出類拔萃的表現,卻依靠出色的商業操盤在行業內獲得巨大成功。說到底,商業操盤依靠的是對商業底層邏輯的運用。
什么是商業的底層邏輯?某些不變的東西和規律。比如在線教育行業,最基礎的四個模塊就是教研、教學、產品和營銷,保證這四個模塊的健康運轉和連接構建成一個健康的系統就是做好教育的底層邏輯。
一個商業領域的高手,要能夠知道如何經營一個生意,通過商業經營讓一家公司或一個業務的商業價值能夠持續得到放大,收入更多并且經營效率變得更高,最終為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商業領域的高手,首先是要立足于某個行業,或是某一類商業模式。那么選擇某個行業之后如何成為某個行業的商業高手呢?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選準了一個行業之后,先從某個業務環節切入,然后在一家或多家同類公司內去通過輪崗、謀求新的職業機會等方式慢慢去熟悉多個業務環節,讓自己成為一個業務模塊的 Leader。
再之后,繼續通過輪崗或參與重大項目等方式在一家公司或多家公司去深度了解和熟悉多個業務模塊的運轉,讓自己具備更宏觀和更整體的思考,懂得如何經營一家公司。
同時你需要掌握跨領域跨專業的能力,掌握整合資源的能力,具備破局思維,深刻洞察商業本質,提升自己的行業洞察。
這樣的互聯網中年人,可以自己創業做CEO也可以加入一家公司擔任聯創,還可以到中大型公司擔任部門總經理。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是由班德勒和格林德在1976年創辦的一門學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微軟領袖比爾蓋茨、等許多世界名人都接受過NLP培訓,世界500強企業中60%采用NLP培訓員工,思維層級是NLP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不同人的思維層級差別很大。大部分人處在四種思維層級之內:環境、行為、能力、BVR(價值觀、信念、規則)。環境層:思維層級最低的就是環境層,什么是環境?就是除你之外的一切,都可以認為是環境:天氣、領導、家人、交通、房價、物價等等。處在這個層級的人當他自身不好的時候,會把所有原因歸因于「因為環境不好」。比如:沒能升職加薪是因為其他同事用了不正常的手段......上班遲到是因為政府道路規劃太差導致交通太堵......
總之,出現了困境肯定不是我的問題,是政府的問題、同事的問題、市場的問題、家人的問題。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負能量多,充滿抱怨。只要你和他聊天,仿佛他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所有壞事都讓他遇見了。行為層:處在這個思維層級的人已經跨越了環境層,想要解決問題?那就行動起來,他們充滿執行力,是人們眼中的「實干家」。處在這個思維層級的人首先會把問題歸因于「因為我還不夠努力」。比如:處在行為層的人,解決問題會從自身的努力層度著手。比如:但是不是努力了,所有問題就都能解決了呢?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獲得成長成功呢?越努力的人就會越成功嗎?外賣小哥、農民伯伯、煤礦工人他們不夠努力嗎?農業社會的人比現代人不更辛苦不更努力嗎?為什么農業社會的生產效率不及現代社會的百分之一呢?努力是成長或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但遠遠不是充分條件。能力層:什么是能力?就是能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便是有能力。處在這個思維層級的人首先會把問題歸因于「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所以他們遇到困境或困難也會從能力著手,比如:和男朋友的關系不好?一定是我的溝通技巧不夠好,我得多學習一些溝通技巧團隊沒有帶好?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還不夠,平時多學學,或者再去學個MBA
這樣的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能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解決問題,進而改善效率獲得更多的成就。他們明白,問題的產生一定不是孤立的,一定有背后更本質的原因。并且解決這些問題一定存在多種方法,首先是要分析問題、洞察問題再去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在黑暗中胡亂探索。BVR層:什么是BVR? B:beli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對的,V:value(價值觀)你應該選擇什么、放棄什么,R:rule(規則)做人做事的原則,比如:終身學習是我的信念之一,這是因為我相信人的成長是無邊界的利他主義是我的價值觀之一,因為我相信要想獲得先得付出誠信是我的規則之一,誠信的背后源于利他主義的價值觀
處在BVR層的人遇見問題首先會思考:“哪些是最重要的問題”、“除了我看見的問題,還有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問題”?!?span>BVR層」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你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原則和信念,你的人生選擇就會像蒼蠅一樣亂撞,人生方向也會搖擺不定,最終很難有大的成就。如果你是年輕人,你大可以處在環境、行動這兩層,因為你還有足夠的時間來迎接社會的毒打。而如果你已經是一個互聯網的中年人,那請你至少要跨越到「能力層」。互聯網中年人要破局不被淘汰,必須成為專業領域或商業領域Top10%高手,升級自己的思維層級,站在更高的思維層級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我們是見識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從無到興起的一代人。互聯網只一個符號,變化也只是一個狀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下,不斷提升認知,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將永遠重要。向上的路,并不擁擠。擁擠是因為,大部分人選擇了安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