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在長期低頭的人群中高發。這病一旦攤上,治療起來卻不輕松。很多人既害怕打針吃藥,更害怕手術治療,可又不能拖著放任不管,那該怎么辦?推拿療法效果好,是對付頸椎病的高招!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是由于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低頭久坐,勞傷筋肉;或感受外邪,侵于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致。屬“痹證”“頸項痛”范疇。
診斷標準:
1.肩背或頸枕部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的隱痛或劇痛。
2.受刺激或壓迫的頸脊神經其走行方向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伴針刺樣或過電樣麻木感。
3.當頸部活動增多、腹壓增高時,上述癥狀會加重。
4.頸部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或發硬、發僵,或呈痛性斜頸畸形。
5.患側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弱或持物墜落。
對頸椎病患者進行X線檢查時,可以發現大多數患者在正位片上有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等病變;側位片上可見到頸椎生理前凸消失、變直或輕度成角反張,椎體排列異常,椎體和關節突向前滑脫,受累椎間隙變窄,相鄰兩椎體的前緣或后緣有唇樣增生,項韌帶鈣化等;斜位片上可見到唇形骨刺伸入椎間孔,椎間孔前后徑變窄等。部分病例可見有小關節半脫位。
此外,50歲以上的正常人約有90%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椎體增生,這是正常的退變現象,如果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一般不屬頸椎病。因此,X線片所反應的陽性改變必須結合臨床檢查才有診斷價值。
在臨床診斷時,頸椎病必須與脊髓神經腫瘤、脊髓空洞癥、頸椎結核、類風濕性脊柱炎、原發或轉移性腫瘤、頸肋、前斜角肌綜合征、鎖骨上窩腫瘤等病相區別,只有在排除上述病癥后,方能施行推拿療法。
治療原則:
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整復錯位。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頸項部、枕后部、肩胛部,橫突后結節和胸椎夾脊等處為主;取穴以風池、頸夾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為主。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與頸椎調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為基礎;頸項部操作與循經手法刺激相結合,以頸項部操作為主的原則。具體選用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頸椎微調手法等。
操作手法:
1.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其后,用拇指指腹與中指指腹同時按揉風池穴1min,從風池穴起至頸根部,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對稱用力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5min左右。隨后用法放松患者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min左右。
2.然后做頸項部拔伸法,醫者兩前臂尺側放于患者兩側肩部并向下用力,雙手拇指頂按在風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頜部,囑患者身體下沉,術者雙手向上用力,前臂與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頸牽開,邊牽引邊使頭頸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
3.提拿患者兩側肩井并拿揉患肢,以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為主,用多指橫撥腋下臂叢神經分支,使患者手指有竄麻感為宜。
4.牽抖患側上肢2~3次,最后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輕快感為宜。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屬“骨痹”范疇,因頸部長期勞損或風寒濕邪所致,使局部營衛失調,氣滯血瘀,故而產生疼痛。經上述方法治療后,使瘀血得以消散,氣血得以暢通。
通過上述推拿治療適當配合牽引,加紅花油作介質,可消除局部腫脹炎癥,緩解肌肉緊張痙攣,松弛局部粘連,糾正關節紊亂使頸椎啊、椎間隙有所改變(略有增寬),因而減輕或解除神經、血管等軟組織的刺激,隨之也增強了機體抵抗力,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可隨之而減輕或消失。
注意事項:
1.對頸椎病的推拿治療,尤其在做被動運動時,動作應緩慢,切忌暴力、蠻力和動作過大,以免發生意外。
2.低頭位工作不宜太久,避免不正常的工作體位。
3.避免頭頂、手持重物。
4.睡眠時枕頭不宜過高、過低、過硬。最好另用一只小枕頭,墊放在頸項部。
5.治療后,可選用一寬硬領圍于頸項部,用以固定頸椎,并要注意保暖。
6.本病可以配合頸椎牽引治療。重量約3~5kg,每次20~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