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愈奇病集成
[病案]賈某,女,53歲。 1962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60年3月起,右上腹疼痛,伴有不規則發熱(37~38℃)。本市某醫院超聲波檢查,診斷為肝膿瘍。每次發熱約一周左右,不治可自行緩解。1962年7月間來我院診治。檢查:肝肋下平臍,上界第四肋間,表面不光滑,彌漫壓痛,近左側處有切跡。脾肋下1.5厘米。超聲波檢查:提示肝囊性病變。肝功能、蛋白電泳均異常,鹼性磷酸酶一直在51.5~76金氏單位。X線胸透:右下胸膜炎。血沉、血常規均異常。1963年4月8日剖腹探查,活組織切片檢查,確診為“肝囊腫病”。中醫診治:脅腹疼痛,消瘦,納食不佳,午后潮熱,盜汗,口干,夜不安寐,齲齒作痛,舌光紅少津、裂紋甚大,脈虛弱略數,重按無力。
[治則]養陰清熱,扶正為主。
[方藥]西洋參3克,麥冬9克,生地9克,金石斛9克,龜版12克,牡蠣15克,白薇9克,忍冬藤12克,棗仁9克,川郁金3克,浮小麥12克。服中藥初期,曾合并用青霉素、鏈霉素、但熱度一直未見下降,故停用抗生素。此后作一般支持療法,主要用中藥治療。服藥二周后,疼痛減輕,胃納好轉,寐安,汗止,舌色轉淡、苔滿生,鹼性磷酸酶下降至9.8~26.5金氏單位。于1963年5月8日出院時,肝仍為肋下10厘米。帶回中藥:西洋參3克,麥冬9克,生地9克,牡蠣15克,紅花1.5克,赤芍4.5克,白芍4.5克,郁金4.5克,砂仁1.5克。低熱加白薇9克,眠差加棗仁9克,夜交藤15克。上述中藥服到1963年12月停藥。當時超聲波檢查:肝肋下3厘米,劍突下3厘米,質軟,無壓痛,上下徑12厘米(鎖骨中線),又右第六、七肋間腋前線處有平段,其他均正常。1964年3月隨訪:諸癥均好。檢查:肝上界在第六肋間,下界肋下剛觸及,無壓痛,脾未及,鹼性磷酸酶8.3金氏單位。超聲波檢查:提示肝囊腫基本痊愈。胸部X線透視正常。(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年第2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的“癥瘕”范疇。此病臨床較少見。一般可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兩類。非寄生蟲性往往以先天性者居多,且多與多囊腎同存。但本患者未發現多囊腎存在。至于本案有惡寒發熱,肝囊腫迅速增大,彌漫性壓痛,白細胞增高等,顯然有感染,但用青霉素、鏈霉素未得控制。患者有明顯陰虛見癥,故采用扶正達邪、養陰清熱的方劑,不僅熱退、陰虛癥狀消除,而且囊腫逐漸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超聲波檢查證明為基本痊愈。(黃宣能)
[病案]牟某,女,20歲。1965午4月9日初診。1964年2月右上腹部腫大,墜痛,胸悶納呆,余無不適。近來,疼痛加劇,經檢查:右上腹部可觸到約16×20厘米大之包塊,堅硬不移,表面光滑,重按則痛。病人營養中等,發育欠佳,脈弦數,苔薄白,嘔吐,發熱(37.8℃),胸肋刺痛,微有咳嗽。患者家中養有狗羊,且接觸密切。經某醫院鋇餐造影:心肺、食道皆正常,30分鐘,70%鋇潴留于胃,肝左葉觸之膨隆不平,有觸球樣感,部分腸道可見零星造影物充影,未見異常改變。上消化道未見器質性改變。初步診斷為肝包囊蟲病,需要手術摘除,患者未同意,而請中醫治療。
[治則]消導破血,理氣清熱,化痰止痛。
[方藥]柴胡6克,白術9克,桃仁9克,紅花6克,三棱6克,莪術9克,檳榔15克,木香4.5克,郁金1.5克,青皮6克,沉香2.1克,姜半夏9克,制香附6克,甘草4.5克,生姜2克,竹茹3克。連服5劑后,囊腫縮小,隨起臥而能上下左右移動,但嘔吐增劇,疼痛異常,飲食減少,余無其他異常發現。上方去紅花、桃仁,加當歸9克,乳香6克,沒藥6克。連續服藥2劑,嘔吐大作,吐出黃水粘液甚多(約5~6公升),其味極苦。吐后疼痛減輕,包囊已不能捫及,人事昏迷,不能飲食。原方中去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制香附、沉香,加黃連6克,黃芩6克,山扼6克,枳殼9克,茵陳9克,附片3克。次日全身情況好轉,包囊消失,能飲流質,無惡心疼痛感。繼服中藥6劑告愈。曾隨訪三個月,療效鞏固。(見《中醫雜志》1966年第1期)
[評析]癥瘕積聚多由氣滯血瘀形成,故本方采用理氣化瘀、消積之品獲效。嘔吐者一為乳香、沒藥去油未凈,二為病作。嘔后雖人事昏迷,但包囊已消,此吐法之功也。(馬蔭篤)
[病案]鄭某,男,43歲。1979年4月就診。1978年因腰痛、腹部包塊經超聲波、同位素掃描檢查,診斷為多囊肝、多囊腎。化驗:肝功能正常。尿常規:蛋白(廿)、白細胞(廿)、紅細胞(Ⅲ)。體檢:血壓20.0/13.3kPa(150/100毫米汞柱)。腹部膨隆,可觸及凸凹不平之大小包塊多枚,有壓痛,腹圍93厘米,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刻見面色萎黃,倦怠無力,腰脹痛,小腹刺痛,飲食不思,尿短赤,排尿時有灼痛,大便一日二次、質軟,苔邊白中黃而膩、舌質淡紫,脈沉細而澀。
[治則]益氣健脾補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方藥]黃芪24克,黨參24克,云茯苓24克,炒白術12克,炒山藥12克,川斷12克,炒扁豆9克,當歸9克,桃仁9克,炒杜仲15克,生苡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15克,紅花6克,紅棗3枚。服10劑后,排尿灼痛減輕,尿蛋白(廿),白細胞(+),紅細胞(廿),余無顯變。原方去扁豆、桃仁、紅棗,加三棱9克,莪術9克,王不留行9克,全蝎4.5克。連服30劑后,諸癥減輕,遂續服30劑。在服藥期間,小便連續排膿性尿液,臭穢難聞。目前腰腹部痛減輕,包塊縮小,腹圍縮至87厘米,尿蛋白(+),白細胞2~6,紅細胞(Ⅱ)。苔中根淡黃而膩,脈沉細。原方加桃仁12克,茜草根10克。續服90劑后,腰腹痛顯減,包塊明顯縮小,腹圍81厘米,食欲增,大便日行一次,尿蛋白(±),白細胞1~3,紅細胞(+),血壓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上方加阿膠10克。照上方10劑,共研末以蜜泛丸,每丸重9克,日服3次,每次1粒,并間日服湯藥1劑。服至1979年8月21日,腹圍減至77厘米,腹部包塊續減,除勞累后稍感腰脹痛外,余無不適,尿常規僅有少許上皮細胞,并已恢復工作。續服丸劑。至1981年12月10日來信說:丸劑已停服,體力完全恢復正常,肝功能正常,包塊摸不到,腰腹不痛。后續以調補氣血,滋養肝腎,參以清熱去瘀之品以蜜泛丸常服,以杜復發。(見《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
[評析]本病多系先天性畸形有關。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在中醫學中屬癥瘕積聚范疇。證屬氣虛脾弱,兼腎虛水濕不化,濕郁化熱、絡脈瘀阻而成癥塊。其病涉及有肝、脾、腎三臟,但就本案來說,主要在脾,故治法以益氣健脾為主,補腎、利濕、活血化瘀為輔,立足于補,以補消結合,而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黃宣能)
[病案]楊某,女,76歲。1975年12月8日初診。三年前病人脘腹脹滿,下肢浮腫,服西藥利尿劑,癥狀時輕時重。四個月前,旦食暮不能食,惡寒發熱,腹脹大,一身盡黃,臥不起床。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肝硬化”、“肝癌”。服中西藥五十余日無效。癥見形體消瘦,惡寒發熱,腹大如鼓,舌質絳紅,脈弦有力。
[治則]消積下氣,通利二便,疏泄郁滯。
[方藥]雞矢醴10克,淡竹葉10克,鮮柴胡15克。水煎成150毫升。頓服,日2劑。三日后脘腹脹滿已減,能靠物而坐,身目色黃稍退,能食少許,小便自利,微汗出。續服半月后,已能下床行走,黃疸退凈,脘腹平復,舌質淡紅,脈微弦。停藥,囑調理飲食,以增強體質,又月余后患者能輕體力勞動。隨訪三年,體健,未見復發。(見《吉林中醫》1981年第3期)
[評析]《素問,腹中論》:“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臌脹。…治之奈何?……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雞矢醴又名雞矢白,能消積下氣,通利二便,佐以淡竹葉滲水氣于膀胱,柴胡疏解少陽之郁滯,用鮮者以減其香燥之弊,避其劫肝陰之嫌。故奏效速。(黃宣能)
[病案]王某,男,37歲。1978年3月12日診。四年前曾患黃疸型肝炎。近二月來因勞累及情志不暢,致疲乏無力,腹脹如釜,脅痛,納少噯氣,便溏面黑,小便短少,舌赤、苔薄白,脈濡滑。某院診為肝硬化腹水。
[治則]消脹利水,疏肝理氣。
[方藥]茯苓15克,澤瀉15克,豬苓15克,白術9克,滑石18克,通草10克,赤小豆30克,椒目15克,丹參30克,黑白丑10克,防己10克,大腹皮15克,陳皮12克,車前子15克,海金砂15克,冬瓜皮30克。10劑后,精神稍好,尿量增多,腹脹亦減。原方續服5劑,上證均消,舌薄白,脈弦。治擬健脾益氣,和胃消脹:雞內金10克,廣木香3克,炒白術10克,五谷蟲12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陳皮12克,炙甘草6克,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焦麥芽12克,黨參16克,砂仁5克。囑長服。三個月后,肝功能正常,隨訪良好。(見《陜西中醫》1982年第2期)
[評析]鼓脹,出自《素問,水脹篇》等。一作臌脹,又名單鼓、蜘蛛鼓。多因情志郁結,飲食不節,嗜酒過度,蟲積日久,使肝脾損傷,氣血瘀滯所致,多有癥積瘕塊發展而來。臨床凡見此證,多屬難治。一般常見的為肝硬化腹水等。本例由于勞累及惰志不遂而復發,肝氣郁結,疏泄失調而影響脾胃升降,津液不布,水濕中阻,漸成腹水。治先疏肝理氣,健脾利水,后以調理脾胃出入而愈,于此說明治療內傷疾病中,重視脾胃的調理至為重要。(呂志連)
[病案]陳某,男,54歲。1961年7月24日診。因嗜酒過度,生活不調而致發臌脹。初起腹部脹大,按之柔軟,繼則病勢加重,按之堅硬,不能飲食,多醫診治無效。證見:面色黧黑,神采困憊,呼吸喘促,腹大如鼓,捫之堅硬,臍心突出,脈絡顯露,四肢消瘦,肌膚干燥,大便溏薄,色呈灰黑,小便短少,胸脘脹悶,不能飲食,四肢厥冷,舌苔白膩,脈弦大無力。
[治則]溫陽祛濕。
[方藥]炮附片30克(先煎),干姜30克,潞黨參30克,澤瀉30克,白術30克,茯苓60克,六腹皮45克,甘草12克,生姜15克。服5劑,陽復足溫,小便通利。增利水之藥豬苓30克,桂枝6克,繼服20余劑,諸癥好轉。后以益氣養血,健脾疏肝藥物調治。五個月后隨訪,已能作輕微勞動。(見《新醫藥學雜志》1978年第12期)
[評析]脾陽不振,水蓄不行,則腹大脹滿。中陽不運,故胸悶腹脹。寒濕困脾,傷及腎陽,不能溫陽化氣,則小便少而大便溏,肢厥脈大。治脾宜燥濕,補腎當溫陽。腎暖脾燥,功能健運。而此時最慮腎陽之敗,當扶陽為主,利濕為輔,故用溫陽扶正,燥脾祛濕,兼以通利之品,使陽壯而水去,病自向愈矣。(馬蔭篤)
[病案]陸某女,38歲。1971年8月初診。曾與家人口角,漸感胸悶脘脹,兩脅疼痛,暖氣不舒,納食減少,繼則夜不安寐。曾服健胃安神之品未效,憂慮不安,病情加重,脘腹漸漸脹大如鼓,聚散無常,徹夜不眠,形體日趨消瘦。醫者當消化道潰瘍調治,亦有按心臟病用藥,更有疑為腫瘤而斷為不治之癥。但經過多方面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臥床不起,久重病容,精神極度疲倦,目光無神,言語低微,大肉消削,脘腹脹大如鼓,按之軟,胸悶氣短,心悸不眠,夢多紛紜,食不入,即略食稀粥也感脹而不舒,經閉不行,舌嫩紅,苔凈如鏡,脈細欲絕。
[治則]養胃和陰,理氣散郁。
[方藥]太子參15克,北沙參12克,白術12克,杭白芍12克,淮山藥10克,香谷芽20克,佛手片6克,綠萼梅6克,硃茯神10克,烏梅肉6克,蔻殼3克,合歡皮10克。5劑后,脘腹脹始減,能食米粥日2~3兩,夜能寐2~3小時,稍有精神,胃氣漸復,病有轉機。效不更方,繼服5劑。再診時脹大之脘腹漸漸消癟,飲食增進,夜亦能寐,面部始有紅潤之氣,舌紅苔薄,脈細弦。再以調和肝脾之法,原方去烏梅肉,加川石斛10克,5劑藥后胃氣復,氣臌消,余癥亦瘥。唯經水不行,血虛沖任失養也。上方去蔻殼、杭白芍,加養血調經之當歸10克,赤芍10克,雞血藤20克,連服10劑病瘥。(見《江蘇中醫雜志》1980年第6期)
[評析]氣臌乃屬臌脹范疇,以脘腹膨隆如鼓為特征。并非一病,而是一證。李中梓說:“鼓脹者,中空無物,腹型充大,非蟲即血也。”今患者情志久郁氣聚于脘腹而成脹。臌脹起病每多在肝,病后又多累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因此,臌脹一般從肝脾調治。此例氣臌就是肝脾兩調,尤以從后天脾胃著手。方用太子參、白術,淮山藥等益氣健脾,北沙參,白芍,烏梅養胃和陰;同時用佛手、綠萼梅、蔻殼、合歡皮等理氣解郁消脹,且無耗氣、動血、傷陰之弊,無論新恙久病均宜。另外在整個治程中,用藥變動不大,說明對慢性疾患,只要覷準病情,假以時日,緩緩施治,就可得到預期的效果。(馬蔭篤)
[病案]許某,女,17歲。雙目流淚一年余,進食時加重,淚液清稀,目珠酸困,精神欠佳,畏寒。西醫診為“鱷魚淚綜合征”。維生素類藥物治療無效。診檢:淚道通暢,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治則]溫補腎氣,固攝淚液。
[方藥]益智仁30克,烏藥15克,桑螵蛸30克,制附片12克。服1劑淚液減少,迭進2劑淚液頓止。(見《甘肅中醫》1992年第3期)
[評析]該病又稱發作性流淚綜合征,或叫鱷魚淚綜合征。病因不明,臨床表現以進食時流淚為主癥的眼病。由腎氣不足,水液不化,淚道失固而致。用縮泉丸加桑螵蛸,制附片,增強了溫陽化水,固攝淚液之功。全方共奏溫補腎陽,固澀統攝淚液之效。為治本之法,藥癥相印,見效甚速。(馬蔭篤)
[病案]陳某,男,37歲。1964年3月24日住院。患者自1950年秋季起飯前胃痛,得食則緩,至今已十四年。經常胃痛上引胸膺,腹脹嘈雜。曾去他院診治,經兩次鋇餐透視攝片及食道鏡檢查,診斷為“食道裂孔疝”及“胃潰瘍”,決定予以外科手術治療。患者拒絕,遂看中醫。入院后檢查:身體消瘦,面部有色素沉著,兩下頓淋巴結如棗大,鋇餐透視:食道末端相當膈上方有明顯擴張,擴張處呈球形,十二指腸球部有明顯激惹現象。血、尿常規均屬正常。苔薄白,脈沉弦而細。初診用太子參9克,炒白術6克,茯苓9克,半夏9克,木香6克,砂仁6克,陳皮6克,香附9克,甘草3克,沉香粉1.5克(分2次沖服)。服藥6劑,未見顯效,故而更方。
[治則]通陽散結,豁痰調氣。
[方藥]全瓜蔞15克,薤白頭9克,姜半夏9克,紫丹參12克,砂仁4.5克,白檀香1.5克,廣郁金9克,炒白芍9克,甘松6克,佛手9克,玫瑰花3克。服12劑,胃痛減輕,大便正常,小便秘頻,矢氣增多。再按原方服33劑,癥狀完全消失。鋇餐透視:食道能順利通過,在膈肌上方,食道無明顯擴張所見,胃張力正常。為鞏固療效,仍按原方調理之。患者于6月9日出院。一月后隨訪,未復發,身體較前健壯。(見《新中醫》1977年第5期)
[評析]食道裂孔疝從臨床表現看屬祖國醫學中的“胸痹”,“胃脘痛”的范疇。本病系胸中陽氣不振,濁陰上道,痰涎結聚,氣機阻滯,氣血痰互結所致。本例初以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只重脾胃,故收效欠佳,更方合瓜蔞薤白半交湯合丹參飲加味,通陽散結,豁痰調氣,兼以化痰而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李祥云)
[病案]邵某,男,66歲。有高血壓史。四個月前因食后噎塞感,攝片后診為食道憩室(直徑約1.5厘米)。不宜手術治療,經服中西藥效果不顯。
[治則]消積痰,蝕惡肉。
[方藥]硇砂、月石各等量研末,每日1~2次,每次3~5分(0.6~1.5克)。一個月后,胸悶、食后噎感已緩解。1977年6月復查,已無憩室征象。(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77年第4期)
[評析]本案目前多主張手術療法,服藥取效者很少。硇砂咸苦辛溫,拔毒軟堅、消積化痰、腐蝕惡肉,《本草綱目》治噎嗝癥瘕,西月石(硼砂)解毒防腐,對粘膜有收斂保護作用,兩者配伍可消惡肉。本法治療憩室有效,從中可得到啟發。(呂志連)
[病案]李某,男,45歲。七個多月來每飯后即噯氣,聲大而長,連續不止,有時可達二小時之久,兼脘痛、頭昏、口臭、口苦、欲嘔、心煩,久治無效,舌質絳,脈弦勁。
[治則]清泄肝膽郁熱,和胃降逆,兼補氣扶正。
[方藥]旋復代赭湯合丹溪左金丸:旋復花6克,生代赭石15克,半夏9克,黨參15克,炒黃連5克,炒吳萸2克,竹茹6克。2劑后,噯氣即減,胃痛亦止,脈轉弦數。原方加陳皮6克,生石膏15克。連服5劑而愈。(見《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云南人民出版社)
[評析]噯氣即噫氣,又稱噫,與呃逆有別,一以實證,一以虛證。本案為肝胃郁熱胃失和降所致。但病程較長,正氣已傷,故用旋復代赭湯去甘草、生姜、大棗,配左金丸(吳茱萸、黃連)清泄肝火,竹茹清肝胃郁熱,降逆止嘔。遣方用藥,恰中病機,故取效神速。(呂志連)
[病案]姜某,男,38歲。1982年3月7日初診。每于夜半1時及晚上7時,嘔吐數次,其余時間一如常人。曾用多種中西藥無效。神疲消瘦,面晦口苦,噯氣不爽,胸脅脹滿。當病作時,右脅下有一股氣上沖咽喉,進而煩躁惡心,片刻吐勢驟作。舌淡脈弦。
[治則]和膽疏肝,宣通經氣。
[方藥]柴胡12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枳殼10克,半夏15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棗12枚,吳茱萸8克。1劑后嘔吐未作,再進1劑而愈。隨訪半年未發。(見《江西中醫藥》1984年第4期)
[評析]定時嘔吐,少見報道。本例嘔吐,與十二經脈氣血運行關系密切,足少陽膽經運行時值子時,足厥陰肝經氣旺丑時,手厥陰心包絡經值當戌時。患者有情志所傷,肝郁氣滯,臟病及膽,肝膽經氣不通,郁而上犯,克制脾土,胃氣不降,故嘔吐始發夜半;厥陰肝經經氣失宣,牽及心包,致手厥陰心包亦受其礙,故當戌時又復嘔吐。小柴胡湯和解少陽,解郁疏肝,加吳茱萸溫肝鎮逆,枳殼理氣疏肝,使少陽與厥陰經氣順交,則嘔吐自止。(呂志連)
[病案]李某,女,28歲。患者頻頻呃逆五月余,病初不介意,后因影響工作而去醫院就診,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診斷為“胃腸神經官能癥”。經用各種解痙藥、鎮靜藥及中藥丁香柿蒂散、調胃承氣湯、桂枝湯、瓜蔞薤白湯等治療無效。患者腹脹較甚,面色蒼黃少華,納呆,食后腹脹尤甚,四肢沉重乏力,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燥濕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川樸9克,蒼術9克,甘草3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茵陳15克,茯苓12克,丁香4.5克。服5劑后腹脹消,呃逆止。以后用健脾益氣法善后調理,隨訪半年未復發。(見《新中醫》1977年第2期)
[評析]呃逆多由胃氣上逆所致。胃氣主降,以下行為順,如過食生冷或飲食不節,食滯痰濕內阻或胃本虛寒,陽氣阻遏,或因脾陽不足,肝火胃熱上沖皆可致本病。該患者為虛中有實,脾虛濕困,故用燥濕健脾之劑使脾能健運,濕邪不能困阻,胃氣得以下降而病愈。(李祥云)
[病案]郭某,女,23歲。呃逆三月有余。起自因與同事爭吵,情緒抑郁,后即自覺食道梗阻,胃脘憋悶,呃逆不止,呃聲宏亮,連續不斷。前投橘皮竹茹湯、旋復代赭湯、丁香柿蒂湯等方加減不效。經X光胸透、食道鋇餐攝片、心電圖等檢查,無陽性體征,用西藥及水針穴位注射,收效甚微。納谷、二便尚可。舌凈少苔,脈弦細。
[治則]斂肝安胃降逆。
[方藥]醋炙烏梅10克,細辛1.5克,附子5克,桂枝5克,川連3克,炒黨參15克,當歸15克,川椒1克,干姜1克。初服3劑,呃逆減,再服3劑,呃逆止。唯胃脘隱隱作痛,大便干結,脈細,舌紅少苔。揣度迭進辛熱之劑,灼傷胃絡,胃陰受戕。仿葉天士育胃陰和胃絡,佐以柔肝理氣之品:太子參15克,生白芍15克,鮮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炒扁豆15克,生甘草10克,茯苓10克,綠萼梅5克。5劑后病愈。隨訪至今未復發。(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年第12期)
[評析]清末浙江名醫胡寶書云:“肝部宜疏,疏之不應則宜柔,柔之無功當用斂。”清朝名醫葉天士對“肝木乘胃”氣升至咽者,有隨方加烏梅之例。本案因郁怒傷肝,橫逆犯胃,氣機不利,胸次憋悶,胃氣失降而上逆所致。初投疏理不應,故改酸辛苦降并投,用烏梅丸方果效如桴鼓。然組合不當,有辛燥之弊,故續以甘潤柔養之劑善后。(黃宣能)
[病案]陳某,男,60歲。1961年10月初診。患者有呃逆病史已數年,每年有數次發作,呃逆頻頻。以往每年發作時服蘇子降氣湯加減即能顯效,此次發作服上藥后無效。癥見患者呃逆頻作,呃聲高昂,喉間有痰鳴音。
[治則]寬胸利膈,降氣止呃。
[方藥]蘇子10克,柿蒂3個,白礬1.5克(沖服)。服5劑后呃逆即止。以后隨訪數年未見復發。(見《新中醫》1982年第8期)
[評析]呃逆一癥是因胃氣上逆所致,有虛實之分,該患者呃聲高昂,喉間痰鳴屬實癥無疑。方中蘇子降氣平逆,柿蒂苦溫降氣止呃,白礬消痰利膈,少量用之使痰涎易于嘔出。全方配伍,可寬膈消痰,降氣止呃,使病愈。(李祥云)
[病案]譚某,男,34歲。患右中顱凹皮樣囊腫,由于部位關系未能全摘,術后仍顱內壓高,終日呃逆,一般治療無效。
[治則]解痙緩急,調氣止逆。
[方藥]生半夏15克,生姜片9克,廣天仙子15克,鬼針草30克,白芍30克,生香附15克,石打穿30克,生山楂15克,炒黨參15克。2劑后呃逆減輕,4劑即停止。見《上海中醫藥雜志》1979午第1期)
[評析]常有急性顱內壓增高、腦溢血、急性頓腦外傷患者,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時,可出現呃逆。如慢性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影響延髓時或有延髓腫瘤,也常出現呃逆。本方以生半夏為止逆之主藥,配廣天仙子一藥,經近代藥理研究分析所知,該藥中含有東莨菪堿,白芍緩急止逆,對膈肌痙攣有效,鬼針草,民間常用來治療呃逆和闌尾炎;生香附開郁化氣,暢達氣機,黨參為久逆氣虛所設。(黃宣能)
[病案]云某,女,24歲。1974年10月19日入院。于1974年6月起,每于飯后二小時左右上腹部疼痛,腹滿不適,反酸,常伴有惡心、嘔吐,日漸加重,嘔吐物為不消化食物,酸臭難聞。鋇餐透視提示胃內炎癥、幽門不全梗阻。予胃舒平、阿托品、愛茂爾、維生素u等未效。食后胃脘劇痛,并向背部放射,只能進少量流質。檢查:營養欠佳,心窩部壓痛明顯,有振水音,偶見胃型。胃鏡檢查:可見胃角和胃竇,未見到幽門孔,胃竇部粘膜明顯充血、水腫,粘膜表面附著散在食物殘渣、粘膜斑塊,胃竇小彎側可見直徑1.0×1.0厘米的潰瘍,潰瘍底發白色,胃竇部環形蠕動良好,胃底前壁和胃體小彎側粘膜充血。診斷為小彎側潰瘍、淺表性胃炎、幽門不全梗阻。胃液分析:匿血少量,總酸度7.5,紅細胞2~4,白細胞2~3,八聯球菌(+),上皮細胞2~4。服西藥未效,且日積加劇,恐有他變,決定手術治療,但患者要求中藥治療。刻見嘔吐頻作,噯氣不舒,脘腹脹滿,綿綿作痛,畏寒喜暖,手足清冷,形體消瘦,乏力氣短,便稀薄,日2~3行,面白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無力。
[治則]和胃降逆,溫中散寒,兼以益氣健脾。
[方藥]旋復花10克,陳皮10克,竹茹10克,清半夏10克,枳殼10克,焦麥芽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扁豆1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烏藥15克,白術22克,山藥30克。服10劑后,諸癥減輕,唯胃脘時痛脹滿。前方去山藥、半夏、扁豆,加良姜6克,吳茱萸6克,香附12克。又進10劑,噯氣除,腹瀉愈,諸癥均緩解。為鞏固療效,原方出入又進數劑而獲愈。鋇餐復查:胃及十二指腸未見異常改變。胃鏡復查:幽門孔附近及胃體前壁粘膜輕度水腫充血,未見潰瘍面。隨訪一年未復發。(見《中級醫刊》1982年第2期)
[評析]本病屬中醫的“反胃”范疇。本案以兩方化裁合用,是取其調理脾胃、降逆鎮吐作用。方用旋復代赭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方中加良姜、香附、烏藥、枳殼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配合降逆之品,使氣下行,以加強鎮嘔作用,山藥、茯苓、白術健脾和胃止瀉。服藥月余,不但梗阻緩解,且潰瘍得以消失。(黃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