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過強,對于一個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損害極大,同時,它也會導致一系列的身體疾病。了解嫉妒的前世今生,成長自身的人格,對于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意義。
在七宗罪里,嫉妒位列其中。生活中,嫉妒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情緒。有人把嫉妒描繪成毒蛇,它的存在,很容易使人喪失理智,攻擊別人,但同時,對自己的傷害更大。一個常年浸泡在嫉妒毒液中的人,很難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情,更不要提幸福快樂的生活。
有一句話叫做“朋友不濟,你難過,朋友發達,你更難過”,這就是嫉妒心無時不刻的發作帶給我們的困擾。如果想要單純的依靠講道理,告訴自己嫉妒無用,傷人害己,毫無意義等,其實對于消除嫉妒并無價值,因為有嫉妒心的人,并非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而是懂,卻做不到。
前幾天,我的一個朋友問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共同認識的人又買了房子,我說好像是有這么回事。過了半晌,她說:她挺有錢的。我說:是的,她的確挺有錢。又過了半晌,她終于說:我有點嫉妒她,嫉妒她為什么過那么好,那么有錢。接著,她還告訴我,前幾天她去一家公司,得知那個老板一年七位數的收入,也“氣得要死”,“恨不得他趕緊生意失敗”。
事實上,嫉妒心幾乎是人類的天性。但在生活中,肯承認自己的嫉妒心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在人們的認知里,嫉妒是一種非常可恥的、不光彩的心理,所以,它常被深埋于心底。但是深埋不等于消失,那些嫉妒心強烈的人,常常被其折磨,飽受困擾。這讓我想起瓊瑤小說里常說的一句話:“嫉妒使我發狂”。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一談關于嫉妒的話題。
其實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嫉妒心理,區別在于“是否影響自己是社會功能”,當嫉妒心過于旺盛的時候,就會對自己進行反噬,使自己深陷漩渦之中不能自拔。所以,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就要首先了解關于嫉妒的前世今生。
嫉妒是一個意義寬泛的負性詞匯,它包含的內涵非常廣泛。它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
它是一種包含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一系列不愉快的心理狀態的復雜的心理。
以上這些詞匯觸目驚心,可以說,它精準的描繪了一幅關于嫉妒的畫像。
嫉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情緒,所以,想要解除嫉妒的困擾,就要從心理入手。對它進行仔細的拆分。
嫉妒心理的發生,首先源于比較。事實上,“比較心理”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心理機制。
我有一個一起學心理的同學,她就經常處在無意識的比較心理之中,有一次她談到學習焦慮的困惑,就表示“既有對知識吸收不完的焦慮,也有對失去自己佼佼者地位的焦慮”。在接下來關于嫉妒的應對中,我們要重點談一下比較性心理是怎么產生的。
比較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較,在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人群中,這種比較也常會滋生負面情緒,比如認為自己不行、無用、進步不大等等,但是當這種比較性心理用于和他人的比較時,就很容易滋生出嫉妒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嫉妒不會產生于自己和自己不同層次的人的比較,例如,我絕對不會嫉妒張曼玉,因為對于層級明顯優于自己的人,我們更常懷有崇拜、羨慕、敬仰等態度,但是對于和自己同層次的人,則會比較產生嫉妒心理。
這里面有兩個核心詞匯,一的比較,二是競爭。前者來自于我們內心的比較,是一種主觀的看法,而后者既可能來自于真實的客觀事實,也可能來自于自己的心理層面。
比如我的那個學心理的同學,她的比較和競爭,來自于和她同層次的同學,她希望在同學之中保持佼佼者的地位。文章最初提到的朋友也是如此,她的比較和競爭,同樣來自于同樣層次的朋友(我們共同的朋友)。
另外,嫉妒一般都產生于同領域的競爭。因為有競爭關系,或者說,有“自認為”的競爭關系,所以,才會對同領域的他人產生嫉妒心理。
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只會嫉妒和他同領域、同層級的諸葛亮,但是卻不會嫉妒劉備和曹操。同理,白雪公主的后媽,之所以會嫉妒白雪公主,是因為在“美貌”這個領域,她落后于白雪公主。
人只有在自己具有優越感,并被別人超越才會產生嫉妒,如果不具有優越感,則他會表現為自卑和羨慕,而不會有任何的嫉妒。例如,小孩看到別人的父母抱他們自己的孩子時會產生羨慕心理,但不會嫉妒。可是當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抱著別人的孩子時,他就會很憤怒了。這正是因為他在別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優越感,但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卻具有絕對的優越感。這同時也是小孩身上最明顯的嫉妒心理。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優越感并不一定是現實中絕對的客觀存在,也有很大可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比如說,很多人都有一種“憑什么”的心理,這種“憑什么”就是一種嫉妒心理的變形。它的潛臺詞是:憑什么ta可以這么有錢?Ta(在某些方面)明明還不如我,憑什么ta可以過的比我好?
這種對于自戀受損的保護心理,是很多“憑什么”的主要來源。除了對自戀的保護,在它背后,還有一些不合理認知。我們在后面會詳細闡述。
為什么在同樣的環境下,面臨強度相同的競爭,不同的人嫉妒心卻不一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每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不同。
一般來說,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的人,其嫉妒心比較嚴重。這基本上是成正比的關系。所以,接下來就要談一談關于自我價值感(自尊水平)的話題了。
我們每個人都先天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希望自己是最重要的,是最強的,是不容置疑的第一號人物。換言之,每個人天生都希望自己有價值,希望自己是被認可和接納的。這個認可和接納,在生命的最初,一般來自于自己的養育者(父母)。
當父母經常給予孩子接納、鼓勵、贊許的態度時,孩子就會相應的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就獲得了相應的高自尊人格。反之,則會產生挫敗感,形成低自尊人格。
大部分身上存在的對自己對不接納,來自于內化了父母對自己對評判。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希望采用“我挑出你的錯,你就改好了”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相比較看見孩子的優點、努力,父母更看重孩子的“缺點”。無形當中,在生活中就會給予孩子比較多的否定。這種挑剔和否定,會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會認為,只有自己表現的好(有價值),父母才會愛自己。
于是,這樣的孩子就形成了低自尊人格,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但是,人又有維護自己價值的本能(自戀),所以內心的沖突就產生了。嫉妒就是表現內心沖突的一種形式。
可以說,凡是嫉妒心比較重的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對自己的價值不肯定,他們普遍缺少對自己完整而客觀的評價,他們評價自己的體系,多半和外界相連,比如成績、容貌、掙錢多少等等。而這些外在的內容,必然涉及“比較”,所以,嫉妒心就此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嫉妒是一個表層的心理狀態,但是其深層的心理則是“恐懼”——恐懼被人超越,因為那樣,就意味著自己沒有價值。
一位知名教育學者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她的孩子上高中時,總結過一份易錯單詞表,孩子感覺這個表很有價值,所以就讓父母給班上每一位同學都復印了一份——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一個高自尊人格的典型表現——ta既不會因為單詞表是自己辛苦總結的,將“勝利果實”分享給別人有不甘心,也不會擔心別人掌握了自己的“獨門秘籍”而超過自己。
說了嫉妒的來源,也就意味著我們對嫉妒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接下來,就涉及如何改變這種給自己帶來困擾的心理狀態的問題了。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它和憤怒、焦慮等情緒一樣,是人類正常出現的一種情緒。更何況,嫉妒的存在本身,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所以我們產生了嫉妒的時候,不需要去自責。可以嘗試接納自己的嫉妒,而不去評判它。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嫉妒是一種本能,嫉妒這種情緒本能不僅僅存在于人身上,也存在于動物之間。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的生存資源有限的時候,就會產生競爭,而競爭中產生的嫉妒容易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調整生存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活下去。這個時候能嫉妒就很可能會轉化為一種動機,能夠促使人們通過模仿,觀察,學習和自我提升等方式,來嘗試接近或者達到對方的成功狀態。
所以,和對任何負面情緒一樣,我們只有從內心接納它,才能真正的改變它。
嫉妒的產生,常常源于我們的自戀被打破。這里面所說的自戀,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戀,它和自卑是雙胞胎。
每個人在生命的最初都是全能自戀的,隨著心智的成熟,這種全能自戀會逐步被簡單的自戀所取代。但是對于大部分心智不夠成熟的人來說,其年齡雖然增長,但是心智卻依舊停留在早期的水平。
于是就有了自戀經常被損害的狀況。比如說當出現競爭的時候,別人比我成績好,我的自戀就受損了。或者別人比我有錢,我沒錢就意味著我是失敗者,這樣就損害了我的自戀。
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戀覺察的越清晰,就越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當我們又一次產生嫉妒心理的時候,可以先告訴自己:這是因為我那發育不完全的自戀又受傷了,僅此而已。更何況,這背后其實還要很多不合理的認知在支撐著我們的自戀。
我們的自戀是怎么被打破的?這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合理認知。
第一,“人”的價值和“事”的價值混淆。
說一個我最常使用的例子。
A在市場買了一個西瓜,老公看到后說:這西瓜你買貴了。我今天在某市場看到的西瓜,比你這個更好,價格還便宜。A大怒:你光說不練算什么本事?我買了西瓜,你還挑剔!
在這個故事里,A之所以勃然大怒,是因為在潛意識里,她對老公語言的解讀是“我買的西瓜不好”=“我這個人不好”=“我這個人沒有價值”。
這是一個自我價值感的自動化思維鏈條。我們為什么會產生嫉妒心理?是因為在和他人比較的時候,我們往往更關注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所以就會產生“我是不好的,無價值的”的錯誤認知。這種錯誤認知,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嚴重打擊了自己的自戀,于是就會產生攻擊別人的想法,于是,嫉妒應運而生。
而事實上,我們的自我價值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增減嗎?其實并不會,這只是我們主觀的錯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你這么不聽話,不喜歡你了”,“你考這么點分,真丟人”,“你身上這么臟,真是不讓人省心”…..類似這樣的批評指責無處不在,這無形當中給孩子傳達了一個信息:你(這個人)是不好的,是不被父母喜愛的,也是沒價值的。
所以,這種家庭里出來的孩子,很多人都很容易混淆人和事,他們習慣夸大自己某個方面的不足,產生“我這個人不行”的自卑(對內攻擊)或嫉妒(向外攻擊)的錯誤認知。
第二, 無法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問題。
事物是發展的,即使是自己在某方面不足,從生命的長河上看,也不一定代表最后的結果,更不能因為這一時、一事的不足,而否定自己整個人。
比如龜兔賽跑的故事,在最初烏龜就是比兔子慢很多,但是最終獲勝的卻是烏龜。一事、一時的不如別人,不代表一輩子不如。
同樣,這一方面不如別人,也不代表全部的方面都不如別人。
但是自尊水平比較低的人,他們無法使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審視自己的價值,那些嫉妒心強的人,習慣于盯著別人有的,但自己暫時沒有的資源,這樣無形當中就夸大了自己的短板,歪曲了他人的優勢。
當清楚了自己嫉妒心理背后原來隱藏著這么多不合理信念,接下來,就應該把重點放在構建自己的自我價值之上了。
這當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主要來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養育方式,但是當我們成人之后,依然可以重新以正確的方式“養育”自己,找到對自我價值客觀的評定。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且永遠無法翻身?我們還可問問自己:自己的價值是否只能體現在“贏過”別人之上,如果贏不了別人,就意味著我們一無是處了嗎?我們還可以經常問自己:我們的長處是什么,優勢是什么?有什么別人不具備的品質?
當自己對這些問題反復揣摩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逐漸開始對自己有了更加接近真實的自我評價。
我們的低自尊,往往來自于曾經父母“有條件的愛”,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的愛自己,這個愛,包括對自己全然的接納、理解、尊重、傾聽內在的渴望....我們就像養育孩子一樣重新養育自己的精神胚胎,因為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了。
當我們能夠“看見”自己、接納自己的時候,自己就開始療愈自己,療愈自己曾經的創傷,重新構建自己的自我價值體系。
到那時候,嫉妒這種心理,就會逐漸遠去。
這當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向外比”轉向“向內觀”,是一個覺察的過程,需要切實的努力。但是卻是能夠從根本上幫助自己的路。
寫在最后:
嫉妒并不可恥,雖然它是“不能言說的秘密”,但是我們只要接納它、了解它,就能逐漸改變它。改變嫉妒心理的過程,也是我們自身人格不斷發展,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一個人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不斷成長的過程。上學有截止,但是成長無止境。
愿每個人都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