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初A股市場經過幾輪大跌,很多股票都匍匐在底部,凸顯投資價值。這么多低價股中哪些股票是容易啟動的呢?在熊市中個股分化比較嚴重,“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很形象的反映了兩種股票的形態,但是還有一類股票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類股票啟動前量價合理,價跌量縮,熊市中精明的投資者,常常這種信號來判定股票買點,立于不敗之地。
股市中一般說,量價關系如同水與船的關系,水漲船高。
關系一:在一個明顯的趨勢中,價跌量跌,當下跌過程中成交量萎縮到一定程度,股價將階段性見底。同理可得股價的階段性頂部。當然也有例外,如高控盤股縮量上漲。具體如下圖所示:
關系二:在明顯的價升量增趨勢中,成交量連續兩天出現遞減,同時收盤價沒能創出新高,可能是階段頂部。具體如下圖所示:
成交量的四種形態
1、縮量
縮量是指市場成交極為清淡。縮量一般發生在趨勢的中期,大家都對后市走勢十分認同,下跌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出局,等量縮到一定程度,開始放量上攻時再買入。同樣,上漲縮量,碰到這種情況,就應堅決買進,坐等獲利,等股價上沖乏力,有巨量放出的時候再賣出。
2、放量
放量一般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處。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放量相對于縮量來說,控盤主力利用手中的籌碼大手筆對敲放出天量,是非常簡單的事。所以投資者還要結合個股具體情況加以分析。
3、成交量不規則性放大縮小
這種情況一般是沒有突發利好或大盤基本穩定的前提下莊家所為,風平浪靜時突然放出歷史巨量,后期卻沒什么表現,一般是實力不強的莊家在吸引市場關注,以便出貨。
4、堆量
當主力意欲拉升時,常把成交量做得非常漂亮,幾日或幾周以來,成交量緩慢放大,股價慢慢推高,成交量在近期的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狀似土堆的形態,堆得越漂亮,就越可能產生大行情。相反,在高位的堆量表明主力已不想做了,在大舉出貨。
兩種比較典型的成交量情況
一、溫和放量
即一只個股的成交量在前期持續低迷之后,突然出現一個類似“山形”的連續慢慢放量形態。這種放量形態,稱作“量堆”。個股出現底部的“量堆”現象,一般就可以證明有實力資金在介入。但這并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馬上介入,一般個股在底部出現溫和放量之后,股價會隨量上升,量縮時股價會適量調整。此類調整沒有固定的時間模式,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所以此時投資者一定要分批逢低買入,并有足夠的耐心。需要注意的是,當股價溫和放量上揚之后,其調整幅度不宜低于放量前期的低點,因為調整如果低過了主力建倉的成本區,至少說明市場的拋壓還很大,后市調整的可能性較大。
二、突放巨量
1、一般來說,上漲過程中放巨量通常表明多方的力量使用殆盡,后市繼續上漲將很困難。
2、而下跌過程中的巨量一般多為空方力量的最后一次集中釋放,后市繼續深跌的可能性很小,短線的反彈可能就在眼前了。
3、 還有一種情況是股票長期漲跌度都不大,一直在某一價位橫盤整理,像處于一條橫線上,這時突放巨量,股價可能要大幅上漲。
實戰技巧,兩點“竅門”
第一種是個股從底部或平臺開始啟動,在拉升10%之后,莊家會視成交量情況再決斷。若認為拉升時機不成熟,就會再次打低股價,有時會再到前期低點附近。此時成交量明顯萎縮,其后若出現連續小陽線或底部逐次抬高,并伴隨著成交量重新放大,預示一波上升行情將展開。股價最高見后開始回落,隨后探至接近啟動前的底部。此時成交量也快速萎縮,達到啟動前的成交量水平,成交量比前日和5日均量放大了一倍,底部逐次抬高,30日均線走平向上,5日和10日均線金叉,此時就可以果斷介入。
第二種情況是莊家在股票上升中途洗籌,股價在創出新高后,不做整理,或稍做盤整,就兇狠地打壓震倉。接著幾天回落調整,成交量立刻縮,到第3——5日,股價下探10日線受支撐,重新上攻,成交量也放大一倍,此時,5日線從下向上勾頭,意味著短線良機已到。如果此時果斷殺進的話,,收益不可謂不豐!
但凡走入股市的投資者,或多或少地研究過各種技術指標。然而,在實戰之中,常常是一些指標剛發出買入信號,另一些指標卻又提示你賣出。凡此種種,常常令人困惑不解,有人甚至提出了“技術指標無用論"的觀點。在眾多技術指標中,有沒有一種欺騙性最小的、最有價值的指標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地量。
(附:{FWH58地量買點}
VOLUME:VOL,VOLSTICK;
MAVOL1:MA(VOLUME,5);
MAVOL2:MA(VOLUME,35);
MAVOL3:MA(VOLUME,135);
IF(CROSS(0.9,1/VOL*1000>0.01 AND'KDJ.J'<0),VOLUME*5,0),COLORYELLOW,LINETHIC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