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起普通的危險駕駛刑事案件,從案發到判決通常要花半年左右時間,如果涉及對被害人的傷殘鑒定,案件審理的周期還會更長。這對司法機關和被告人來說都是很重的負擔。現在進行刑事案件速裁改革,案件辦理全程提速,被告人正當權利得到了保障。”一起危險駕駛案中被告人的辯護人說。
隨著醉駕入刑和勞動教養制度廢除,輕微犯罪數量不斷增加,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將北京、天津等18個城市列為首批試點地方。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不必要的訴訟拖延會使公平正義大打折扣。全國人大代表董雅娟表示:“刑事速裁程序是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創新,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其意義不僅在于提高訴訟效率,更在于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維護司法公正。”
多點開花成效顯著
試點兩年多以來的實踐表明,刑事速裁程序有效地避免了訴訟拖延,促進了程序正義,有效縮短了羈押時間,避免由于關押時間過長導致的刑期倒掛現象,同時,通過提高該類案件的訴訟效率,將更多的資源用于處理重大或復雜案件,優化了司法資源配置。
從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遼寧省沈陽市各基層法院適用速裁程序審結的案件占全部一審刑事案件的16%。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一般在受理后七個工作日內審結,適用速裁程序案件期限內審結比達91%。試點以來,上訴率僅為0.74%。
截至2016年7月15日,福建省福州和廈門兩市18個試點基層法院共適用刑事速裁程序審結案件4246件4370人,占18個法院同期審結的一審刑事案件總數的26.48%。據統計,速裁案件的平均審理時間為4.43個工作日,99.37%的案件當庭宣判。
“簡”程序不“減”權利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無論怎樣簡化相關訴訟程序,維護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錯案,始終是司法工作不可突破的底線。”全國政協委員王俊峰說。
嚴格的準入關,既是案件速裁駛向“快車道”的必備條件,也是案件質量的重要保證。刑事案件速裁方式,簡捷高效,但其有著嚴格的條件,并非所有案件都適合。
在案件類型上,嚴格限制在詐騙、搶奪等11類且情節較輕、依法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依法單處罰金的案件,同時還必須具備這樣幾項條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當事人對案件適用法律沒有爭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檢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適用速裁程序。
各試點法院通過完善證據開示制度,制定速裁罪名量刑指導意見,聽取被告人的最后陳述等方式力求程序簡化,但保證被告人權利絕不減少。
總結經驗深化改革
在2014年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基礎上,2016年9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施行,授權在刑事速裁程序試點地區試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2017年2月21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在海淀公安分局執法辦案中心新設立的刑事速裁法庭審結兩起盜竊案件。兩案從抓獲犯罪嫌疑人到法庭審判結束,平均歷時42小時。這是海淀區積極貫徹刑事案件繁簡分流改革,公檢法司四機關針對認罪認罰案件作出的有益嘗試。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發展也有所回應。專列“完善繁簡分流機制,優化司法資源配置”部分,進一步闡明了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的具體實施方案。在簡易程序內部,分化出速裁程序、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簡化審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對應不同類型的刑事案件,從而構成了一種混合模式的刑事案件繁簡分流機制,加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力度,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刑事訴訟效率。(李強)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