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波
司法體制改革以后,“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在賦予人民法院權利的同時,也帶給員額法官更高的職業尊崇感和與之相匹配的沉甸甸的責任。但是,實行員額制以來,人民法院和法官們也面臨著諸如學習不足、能力缺乏等多方面的問題,提升法官素養極為重要而且必要。
政治上,應當有堅定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人民法院是“講政治的審判機關、講法治的政治機關”,沒有離開業務的政治,更沒有離開政治的業務。法律從來都是為政治和政權服務的,脫離政治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官作為法的執行者和捍衛者,其職業性也要求必須以政治為先導,具備敏銳的政治大局觀和政治鑒別力。在處理案件時只做法律思維、就案辦案,不僅無法解決好案件本身的問題,對于為政治服務的使命更相差甚遠。每一部法律的制定都有其獨特的政治背景和相應的大環境,對法律研究得越深,就越感受法律和政治間的交融、匯聚無處不在。所以,法官在處理案件時,既要嚴格依法,又要學會跳出法院看審判,善于從黨委、政府視角和人民群眾的視角審視我們的審判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的裁判結果才會讓群眾更滿意。
政策上,應當有總覽全局和把握國家大政方針的氣度。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政策總會有調整,司法隨著政策調整,也在不斷調整尺度,逐步更加契合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只有心中有國家大局和大政方針建設,才能達到最優的司法效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用整體觀念來考量個案的處理,要充分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要把法院工作完全置于一地一域的全局工作中去。一方面,將法院工作融入區域治理中,深入分析研究當地的實際狀況,開展跨部門、多層次的信息共享和府院聯動,將各項問題矛盾化解在萌芽,切實防范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將法院工作融入經濟發展改革中,對于破產管理、勞動糾紛、征地補償、民間借貸等關系經濟和民生的案件,有針對性的做好審判執行,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業務上,應當有對專業敏捷的思辨能力和對綜合學科全面了解的素養。要有認定案件事實的能力。法官需要有一雙“慧眼”,在紛繁的事實行為和混亂的證據鏈條中找出一條通向真理的道路,并運用司法智慧加以判斷,進而得出一系列的事實認定。
要有庭審駕馭能力。法官駕馭庭審應當是多元的、開放的、溫潤的、循序善誘的,要掌握庭審的基本技巧,也要注意把握當事人的心態,準確平衡訴辯需求,用更加貼近當事人的語言將情、理、法辯清釋明,力求使每一個審判活動達到法律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有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法官適用法律,既包括尋找法律、理解法律、釋明法律,并將法律作用于具體案件;也包括對案件和證據材料進行分析、認定、推理、確認,從而查明事實真相;還包括在法律不完善或者出現空白的情況下,依據內心的法律精神和深厚的法律理論素養進行的類比判斷。
要有裁判文書制作的能力。裁判文書是法官的專用文書,更多要求的格式嚴謹細致、事實表述清晰、邏輯論證嚴謹、適用法律正確。但個別裁判文書也出現了諸如用詞不準確、文字有疏漏、邏輯不清楚等問題,反映出法官的文書寫作能力亟待改進。法官要有意識地進行相關訓練,不斷積累審判實務經驗。要不斷強化文書寫作能力,以優秀文書和專業類書籍為藍本,旁征博引、就文學文,在不斷實踐論證中提升能力;要樹立“敗訴方思維”,不斷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努力讓法理情兼容并蓄,讓當事人勝敗皆服,作出合法通情達理的裁判文書;要在案件質效上獨立作為,在大案要案面前不懼風險,在剝繭抽絲中不斷消化、逐步提升。
要有“類案類判”的思維。個案的爭議、討論、學習不是最終目的,達到1+1>2的司法效果才是類案思維的價值追求。法官要有類案意識,對所辦理的案件進行分類總結,研究共性、分析個性、總結經驗,長此以往,才能有的放矢、駕輕就熟的掌握類型化案件的處理技能。法官要有演繹推理的能力,在事實依據和法律論證中,不斷進行頭腦化設計和推論,進行達到自身的內心確信,為公正裁判奠定堅實基礎。
思想上,要有悲天憫人的職業情懷和人文主義精神。法官應當以自身的良知和品德為起點,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關心社會需求,主動弘揚真善美、懲治假惡丑,主動在匡扶正義、扶弱救困中釋放悲天憫人的職業情懷和家國天下的人文主義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僅是手段,也是一切生活的目的。那么,法也不應當是手段,法律懲治也不應當是終極目標。從這個層面來講,法官的主要任務也不應當是裁判本身,而是通過裁判來治理國家、引領社會的建設者、奠基人。通過浸潤著社會主義理念和法治之花的個案判決,來培育社會健康向上的核心價值觀,進而維護整體社會各項大局秩序的穩定。由此,司法改革欲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目標,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積淀于法官內心深處的良知信念,并將其外化為司法習慣,固化為法官日常的行為規范,并成為法官存在意義與行為選擇的判斷依據。
職責使命上,要有感知新時代、擁抱新發展的涵養和運用新技能、迎接新姿態的能力。司法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一個基本支點發揮著強大的再生產功能,社會中發生的幾乎任何一種矛盾和爭議,最終都可以被訴訟、審判所吸收或“中和”。法官作為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順應時代潮流、轉變心態,而不能墨守成規、守舊不變。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法官在面對新問題、迎接新挑戰時,不能有抵觸情緒,應當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它、適應它、為自己所用;在出現新變化、新路徑時,不要有畏難情緒,而應當積極運用現有的知識傳統和實踐傳承去嘗試、去突破、去保持法律活動的連續性。
行為上,要有正己修身和廉潔自律的良好修養和品格。在司法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逐步推進中,“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等制度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落地。那么,作為法官,尤要嚴格自警、自省、自查、自律,排除一切法外因素的干擾。要修身以律己。法官在職業生涯中會面臨各項各樣的誘惑和考驗,這就需要法官不斷強化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葆有初心和情懷,崇尚正派和公道,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做到執法如山、清廉如水。要修身以慎權,心有敬畏,行才有所止。因此,法官應當敬畏權力,用好權力,要樹立為民司法的根本宗旨,主動將權力置于陽光之下、公眾視野之中,主動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實際行動滿足群眾的司法期待。應當慎初慎微慎獨,管好自己的圈子,守住做事做人的底線,規范自身行為舉止,防止深陷泥潭而無法自拔,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王 波)
來源: 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