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販子”的分類
黑龍江省委黨校劉瑞華教授一直在關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劉瑞華向記者表示,在原糧所有權流轉過程中,運輸戶、糧貿公司、部分糧庫及糧食加工廠均充當了“糧販子”的角色,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
運輸型——有車輛、裝卸隊、化驗設備和儀器,以賺取運輸費用為主。這樣的糧販多是利用了農戶急于還貸的心里,幫助農戶將糧食變現,收糧高峰過后轉作其他運輸生意。
代儲型——有倉儲條件,以儲為主,賺取倉儲費用。這樣的糧販利用農戶沒有倉儲條件、信息相對閉塞的弱點,分期分階段從農民手中購糧,若市場前景好自己也囤積一部分。
加工型——有加工設備、加工場地,有一定倉儲能力,如各個米業(yè)加工廠,根據市場行情,可直接買賣原糧。新糧上市搶先加工,賣個好價錢。
貿易型——以買賣原糧為主,在產區(qū)與銷區(qū)之間販賣,賺取利潤差價。眼下“以庫養(yǎng)庫”的糧庫也已加入其行列。如很多國營農場的糧貿科,成為原糧買賣的大戶,他們與銷區(qū)有長期的客戶關系,信息渠道廣泛,信譽也有保證。
7月10日,一知情人帶領記者來到黑龍江寶清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附近的一個大院,院門上沒有任何企業(yè)標識。“這是私人糧食收購點,像這么大規(guī)模的收購點寶清縣有好幾個。”知情人透露。
記者一行以買糧為由進了大院,偌大的院子里只看見兩個人,顯得有些冷清。該收購點有兩棟庫房,一個糧食烘干車間。看門人打開其中一棟庫房,記者見到八個倉庫個個堆滿了糧食。“糧食有,年前院子里都是,前些天賣了,現在糧價漲起來了,庫房里的糧食老板現在不一定賣。”看門人說。
7月12日上午,記者在富錦市見到了相似的情景。在緊鄰富錦站貨場的一個大院里堆滿了成垛的糧食,有些糧食因遭雨淋而發(fā)霉,異味撲鼻,幾個人正在攤曬糧食。
“這些糧食是個人收購存放在這兒的,前些天已經拉走不少了。”看門人說。
而在貨場外鐵道線附近,同樣堆放著大批的糧食,高高聳立的紅色糧食烘干塔在低矮的平房襯托下“格外扎眼”。同日下午,記者見到某糧食囤積點主人(該人被知情者指認為“糧食經紀人”),但在陌生人面前,該人矢口否認自己的身份,并快速離開。
隨后的采訪顯得更加耐人尋味,無論糧食部門工作人員還是普通百姓,對“糧販子”這個話題均心存“芥蒂”,或“諱莫如深”,不愿多說。
“糧販子”自述
就在記者結束采訪將要離開黑龍江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記者認識了一個頗具實力的糧食經紀人,他的名字叫李繼紅(化名)。
李繼紅40歲左右,性格豪爽,說話粗聲大嗓,典型的東北男人形象。
“每年新糧上市,我都會親自到主產區(qū)收糧,糧販子要做大做強,得懂得分析并掌握市場行情,還得有一定關系,在糧食緊俏時能夠有渠道拿到糧食,這其中就有很多奧秘。去年,黑龍江墾區(qū)大豆剛上市價格1.60多元,從日本2007年末的訂單中,我分析大豆肯定會漲價。于是,我從幾個農場分期在1.68元/斤、1.80元/斤、1.95元/斤壓了一萬多噸大豆。果然,到今年2月份,大豆最高漲到近3元/斤,僅賣大豆就賺了個缽滿盆溢。”他很有成就感地說。
同時,他頗有體會地指出,“比起一些小的糧販子走村串戶,收百家糧,掙短途運費和每斤幾分錢的糧食差價,我要輕松得多。這么多年收糧、賣糧,我手中有幾個大的南方客戶,他們知道我的關系及能力,加之咱講信譽,每年他們都向我要糧,并將糧款直接打給我,這樣我的風險可以轉嫁出去。”
“還有就是,如果從農場集中大批量調糧來不及,我就在農村設點,收農民的散糧。收農民的糧也是有學問的,這幾年一些地方糧庫不敞口收糧了,一些偏遠鄉(xiāng)鎮(zhèn)農民賣糧難,掌握這些信息,你設點或上門收購。一是盡量壓等級,二是掌握農民急于變現(急用錢)的心里壓價。剛開始入行時,看到農民辛苦一年收那么點糧食,我也動了惻隱之心,但就這個行規(guī),大家都這么做,也就習慣了。”他直言不諱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隨后,在李繼紅的引見下,記者又先后與幾個糧食經紀人進行了近距離接觸。
黑龍江綏化人李某,一家飼料加工廠的廠主。除正常生產飼料外,李某每年還根據市場行情販賣糧食。“看市場行情,隨機性很強,若行情不好就不收糧。去年大豆行情好,我收的是大豆,前年我收的是水稻,什么品種好我就收什么。我從去年(2007)10月份坐收大豆,從1.60元/斤一直收到2.00元/斤,共收了970噸,平均成本合到1.85元/斤。今年3月份,我分兩次以2.4元/斤和2.5元/斤的價格賣給了當地加工廠和浙江糧商,掙了不少。”他說。
建三江一帶有名的種糧大戶于某,自稱“現代農民”。2007年他種了1000多畝水稻,每畝水稻凈收益近300元,但他自己先不賣糧,而是以高出市場價近1分的價格收取周圍農戶的水稻。“我種糧的同時還搞期貨交易,一直關注期貨市場行情。今年初,我收購周圍農戶水稻1000多噸,通過期貨交易掙了30多萬,加上現貨賣我自己的糧食,我掙了近70萬元。”
“糧販子”的功與過
是“利”,還是“弊”?
“目前,糧食經紀人隊伍在不斷壯大,在政府部門作為政績而津津樂道的同時,一些業(yè)內人士和專家對此卻充滿憂慮。”劉瑞華教授分析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面對糧食產銷的矛盾、價差的誘惑及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各界對糧食經紀人的認識褒貶不一。
“糧販子的存在就是利大于弊,沒有糧販子哪有現在的糧食市場?現行糧食流通市場的主體恰恰是糧販子。”綏化市北林區(qū)某國家儲備庫主任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關于“糧販子囤積居奇”的說法,綏化市財政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不同見解,“在糧食產區(qū),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糧販子的存在,對緩解農民賣糧難,加速糧食市場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去年新糧上市時糧價走低,很多糧販子沒有收糧,導致大量糧食壓在農民手中,政府只好啟動托市收購從農民手中收糧。今年年初,由于市場發(fā)生變化,糧販子又加大了糧食收購力度,農民手中的糧食在短時間內便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極大地緩解了南方糧荒,穩(wěn)定了糧食市場秩序。”
該負責人對糧販子囤積糧食的現象表示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囤積糧食的同時也承擔一定風險,他們對市場判斷不一定完全準確,2006年就有許多糧食企業(yè)積壓糧食賠錢了”。
該負責人還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糧販子也要分為產區(qū)和銷區(qū)來對待,產區(qū)的糧販子更重要的作用是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加速了糧食流通;而銷區(qū)的糧販子由于資金雄厚,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加之銷區(qū)為糧食消費終端,他們往往更“有條件囤積居奇”。
記者采訪中發(fā)現,一些業(yè)內人士在肯定糧食經紀人積極作用的同時,卻不同程度地心存憂慮。
“數量巨大的糧食經紀人為追求利潤而存在,如同超載的羊群,不僅發(fā)生所謂'羊群現象’,形成惡性競爭,更會引起糧食市場價格的過度波動,給國家調控糧食市場帶來難度。”一位學界資深人士表示,“從經濟學角度說,當行業(yè)的利潤率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率時,經紀人的數量必然減少,在歐洲一些農業(yè)發(fā)達國家,全國的糧食貿易商也就區(qū)區(qū)幾家,而我國高達100萬人,隨著農村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在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經濟機制作用下,大糧商的地盤會逐漸擴大,小糧商受到擠壓將會退出市場。”
“糧食經紀人本質上還是商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壓低農民收購價格,高價賣給糧食承儲或加工企業(yè),賺取高額差價。這客觀上增多了糧食流通環(huán)節(jié),并極易出現糧價上漲的現象。而如果糧食經紀人制度不夠規(guī)范,那就會在部分地區(qū)產生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也就無從談起。”該人士擔憂地說。
“監(jiān)管的盲區(qū)”
“根據1995年10月26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經紀人管理辦法》,要求從事糧食中介的糧食經紀人需申請、取得《糧食經紀人資格》。”黑龍江某市糧食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但實際情況是,在黑龍江,盡管政府加大了對糧食經紀人的監(jiān)督和管理,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糧販子既沒有收購資格證,又沒有在工商等部門辦理任何登記,從而形成糧食監(jiān)管的盲區(qū)。”
該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糧食經紀人沒有進行系統培訓和學習,不能及時了解掌握國家的糧食政策,他們只要能收得進、賣得出,而不按國家糧食收購政策,也不問質量標準,收購時價格能低則低,造成國家的惠農政策執(zhí)行不到位。同時,由于人員結構復雜,這些人的糧食專業(yè)知識普遍缺乏,甚至沒有任何檢化驗設備,無法對糧質進行把關,不能實行優(yōu)質優(yōu)價,更有甚者會把有害有毒、霉變糧食混進糧庫。
采訪中,一些種糧戶向記者反映,“有的糧食經紀人在收購活動中極力壓級壓價、短斤少兩,損害農民和收購企業(yè)的利益;有的使用假鈔欺騙農民,出現弄虛作假、騙買騙賣現象,誠信度較低。”
“從嚴格意義上講,現在大部分糧食經紀人是'二道販子’,直接從事糧食收購,就近銷售給收儲企業(yè)、糧食經營者,賺取糧食差價,造成種糧的不如販糧的,導致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沒有落到實處。”一個大豆種植專業(yè)戶抱怨說。
對此,劉瑞華教授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具體的糧食經紀人管理制度和準入標準。“必須通過縣級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培訓、考核,內容為國家相關糧食政策、法律、法規(guī)、職業(yè)道德及從事經濟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等。合格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核準后發(fā)給《糧食經紀人資格證書》。”
劉瑞華認為,要明確糧食經紀人的市場中介性質,明確糧食經紀人與國家糧食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規(guī)范糧食經紀人行為,建立健全糧食經紀人長效管理機制,把糧食經紀人納入糧食行政監(jiān)管對象,確保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全社會糧食監(jiān)管全覆蓋,杜絕監(jiān)管盲區(qū),更好地發(fā)揮糧食經紀人在糧食收購市場中的作用。
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 劉瑞華
近來,世界范圍內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一路飆升,據世界銀行4月9日發(fā)表的研究報告,在過去3年里,全球小麥價格上漲幅度高達181%,食品價格總體上漲83%。種種跡象表明已經出現了世界性糧食供應偏緊,糧食安全在全球聚焦。
全球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威脅來自世界市場范圍內供求機制作用的凸顯。供給和需求是市場上對立的兩股力量,共同作用于市場。一方面,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全球糧食總產量因嚴重自然災害而降低;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世界人口增加,各國 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全球糧食消費量在增加。
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糧食消費從2005年到2006年增長了17%,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左右。供求不平衡導致了糧食短缺,增大了世界糧食市場的壓力。
而燃料乙醇的異軍突起消耗大量糧食資源,必然導致糧食消費結構發(fā)生變化,促使世界市場糧食供應緊張;同樣,利用菜籽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也會導致植物油料供應緊張。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據糧農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給世界糧食安全籠罩上陰影。
我國糧食流通體制存在缺陷
2004年,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2007年,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我國進行了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理順糧食流通的運行機制,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市場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但2004年《意見》中第24條關于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是籠統的,僅限于在土地管理層面上,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利益主體、不同宏觀環(huán)境變化缺少制度安排,實踐中“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轉變時,國家利益與地方企業(yè)利益產生沖突,地方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難以保障糧食安全目標。如地方糧食企業(yè)壓低收購價格,農民利益難以保障,影響種糧積極性,更有甚者部分企業(yè)違規(guī)操作,出現國家糧庫虧庫現象,直接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但是對違規(guī)者的處置缺少相關法律依據。
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建立糧食安全預警機制和保障系統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體系的重要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流通環(huán)節(jié)政策要對稱,產區(qū)、銷區(qū)政策要對稱,政府、企業(yè)信息要對稱,而目前上述內容在宏觀層面缺少規(guī)范。
盡快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保障糧食安全,應準確定位糧食安全保障目標,目標體系要涵蓋糧食自給率、播種面積、國庫存糧數量、風險評估等指標。
事實上,促進糧食生產是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必須盡快建立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障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降低,底線是種糧不虧本。應調動各方力量,發(fā)揮農業(yè)政策性金融職能的作用,避免農民賣糧食難、糧食價格偏低導致農民生產虧損,進而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今年國家啟動了最低收購政策,水稻收購中的托市舉措讓農民安心,但是收購中間的政策調整讓農民鬧心,要維持政策的穩(wěn)定性。
地方糧食企業(yè)承擔著國糧散儲任務,尤其是地方中儲糧大戶,應定期給修繕基礎設施,確保儲糧的安全性;同時設立國儲庫定期核查制度,監(jiān)督庫存的數量質量,對擅自銷售陳化糧、挪用銷售款、套取補貼等違規(guī)、違法等問題給予嚴肅處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
此外,應加緊設立糧食安全保障系統的監(jiān)督機制,如保衛(wèi)糧價、保障耕地面積、扶植大型糧食企業(yè)、完善市場交易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