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算盤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作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劃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成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執在作祟,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為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的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圣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的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且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就是:品德好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為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心中的欲望。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后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事殺害生靈的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尸走肉一樣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游手好閑,專干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功夫。又可分為兩類: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后,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煉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已的腳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范,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