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春秋】淺談古典詩詞意象
淺談古典詩詞意象
中國古典詩詞一向以含蓄蘊藉為美,詩(詞)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創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詩詞境界。當客觀外物打上了詩人主觀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觀存在的無意識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詩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觀物象,意象是滲透了詩人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含蓄蘊藉之美和意象創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朱光潛認為:“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意象是詩詞的靈魂,把握了古典詩詞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詩詞的靈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觀外物,在古典詩詞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樹、大雁、杜鵑都有著“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詩詞意象之美呢?這就需要我們開啟想象之門,找到“物”與“心”,“意”與“象”的關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畫出詩詞意象,構筑出詩詞所描寫的藝術境界,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詩詞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注意:
一、與詩人的心靈展開對話,感悟詩詞意象的情感意蘊
阿米兒(Amiel)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人們在欣賞和描寫自然風景時,總是要把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風景中去,對風景進行“心靈的創造”,這樣,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風景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人即使面對同樣一片自然風景,也會有不同的心境,這是因為每個人性格、經歷、處境、心情的不同,所看到的風景也就自然不同了。
在古典詩詞中,同樣的意象會因為作者滲透的主觀情感的不同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韻味,例如王維和李清照都曾經在詩歌中描寫過秋天傍晚時“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蘊卻完全不同。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王維筆下的秋雨是清新潔凈、美好無暇的,在遠離塵煙的空山中,經過一場秋雨的洗滌,空氣清新,明月朗朗,青松郁郁,水流潺潺,詩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產生了歸隱的念頭:“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早年向往建功立業,在太樂丞任上獲罪后便開始了亦官亦隱的生涯,他厭惡官場,無意仕途,退朝后常焚香獨坐,以誦禪為要務。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詩人在雨后清新寧靜的山林中漫步,心情平靜淡泊,秋雨被賦予了“新”(清新)的特質,有著洗凈塵世喧囂俗務的作用。而李清照筆下的秋雨則是寒冷刺骨、斷斷續續、連綿不斷的,那打在凋零的梧桐樹葉上的秋雨勾起的是作者無盡的愁緒。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經歷了國家滅亡、丈夫早逝、四處顛沛流離之苦,晚年無兒無女,寄人籬下。作者將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苦都傾注在詞中,她筆下的秋雨也成為滿腔愁緒的外化。
二、發掘傳統文化底蘊,感悟詩詞意象的文化意蘊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復出現,它們有著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不少學者都曾經對此加以總結,例如:明月象征思鄉懷人,柳樹象征別離,鴛鴦象征愛情等等。這些意象為什么會有相對固定的意義呢?是因為它們身上積淀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在時代的變遷中這些傳統文化底蘊沒有隨時間消失,而是在詩詞中得以延續保存。例如在古典詩詞中常用大雁代表書信、思鄉懷人,如樂府詩《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為什么要用大雁代表書信、思鄉懷人呢?這源于一個典故,《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后來漢使者對匈奴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腳上系有帛書,帛書上寫著蘇武在匈奴何處,這樣,匈奴單于才放蘇武回到漢朝。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要飛到南方過冬,因為這個習性,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期望通過大雁來傳送書信。隨著《蘇武傳》中“鴻雁傳書”故事的流傳,越來越多的詩人在詩詞中用大雁象征書信,表達思鄉懷人的情感,大雁也就稱為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了。
在古典詩詞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著相對固定的意義,即使是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場合卻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但是我們也能從這些意象中發掘到傳統文化的底蘊。如:
元稹《離思》(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詩是作者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詩中的“滄海”和“巫山”都是滲透著詩人情感的特殊意象,“滄海”一句是從《孟子·盡心》中“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滄海深廣無邊,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圣人學識廣博,使其他人自慚形穢,不敢說話。“巫山”出自宋玉《高唐賦》,賦中記述楚襄王游于高唐之臺,見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女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巫山”之云美妙絕倫,乃神女所化,天下任何地方的云都無法與之相比。“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都是世間最美好的無與倫比的事物,詩人在這里借“滄海”和“巫山”來表白自己對亡妻的感情,除了亡妻之外,世上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滄海”和“巫山”也成為包含著詩人深深愛情的詩歌意象。
曹操也曾在詩中寫到過大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詩中寫了大海水波動蕩、波濤翻涌、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勢,這里的“滄海”與元稹筆下的“滄海”意象不同,曹操筆下那廣闊無邊、涵蓋日月星辰的“滄海”是一代梟雄曹操自己博大的政治胸襟的寫照。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就曾把帝王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容量進行類比,文中寫道:“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曹操恐怕也是受到前人啟發,才創造出吞吐日月星辰的“滄海”意象吧。
在古典詩詞中很多意象都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蘊就不可能真正讀懂詩詞,因此,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就不能只停留在詩歌中意象描寫的表層,而應該透過意象描寫的表層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在看到這類意象時,展開想象和聯想,由意象想到與它相關的傳統文化底蘊,由傳統文化底蘊想到詩人寄托其中的情感,找出詩詞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品味詩詞的意象之美。
三、把握詩詞意境的整體基調,感悟意象的審美意蘊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考夫卡把藝術作品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藝術作品“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任何整體都是由各種要素或成分組成,但它決不等于構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這是因為任何整體都是經由知覺活動組織成的經驗中的整體,由于知覺活動的積極組織,所以“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構成它的“部分”意義之和。也正因為如此,“部分”不能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卻對“部分”的性質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在欣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詩詞的意境也是一個整體。“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在一首詩中常常有幾個意象,詩人通過創造一組意象群來營造詩歌的意境,許多意象共同組成了詩歌的意境,但詩歌意境的整體基調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遠遠大于這些意象之和。在這個意境整體中,各個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構建了詩歌的意境,但是意境一經形成,又對構成它的每個意象產生重大影響。正因為整體對部分的重要影響和各部分之間的互相依存,即使是同一個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境中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意蘊。下面是兩首詩中的芙蓉(即荷花)意象。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涉江采芙蓉》寫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開的芙蓉(即荷花)艷麗芬芳,不辭辛苦地去采摘準備送給日思夜想的妻子,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遠在萬里之外,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獨自欣賞了。長路漫漫,歸期渺茫,游子只能常年憂傷。詩中出現了幾個意象: “芙蓉”、“芳草”、“舊鄉”、“長路”和 “游子”。夏日盛開的芙蓉花本來是鮮艷美麗的,單從色彩、形狀、氣味等感觀印象看,給人的感覺應該是愉悅的,且讓我們聯系詩中其他幾個意象來看看:詩中的觀察主體是“游子”,“游子”是“憂傷以終老”的,“舊鄉”是遙遠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長曲折的,“草”在古詩中常用來代指離別之情,《楚辭·招隱士》中就寫道:“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宋)范仲淹在《蘇幕遮》中也寫道:“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從其他幾個意象看,整首詩的基調是憂傷的,雖然芙蓉花給人的感觀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悅的(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準備送給心愛的人),可是由于整體對部分的重要影響,它也打上了憂傷的基調,成為“游子”懷鄉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變成了一個憂傷清美的詩歌意象。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描寫了西湖六月荷花盛開的美麗風光,六月的杭州已是炎炎夏日,但清晨應該還很涼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面的凈慈寺一帶,由于地處山水之間,自然有陣陣涼意。這天清早,詩人走出凈慈寺送好朋友林子方離去,路過西湖邊,微風陣陣、空氣清新,眼前的景色更是令詩人驚喜贊嘆: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迎風招展,一直鋪展到天邊,在朝陽的映照下,荷葉更加翠綠,荷花更加嬌艷,真是美不勝收!詩中寫到幾個意象:“西湖”、“天”、“蓮葉”、“荷花”,這里的“西湖”是夏日六月清早的西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面寬闊、荷花盛開;這里的“天”是一個晴朗的夏日清晨的天空,沒有陰云密布,也沒有日中時的酷熱和囂塵,湛藍的天空與碧綠的湖水相接,天水相連,構成了從天到地的宏大畫面;這里的“蓮葉”是碧綠的、茂盛的、生機勃勃的,一直生長到天水相連的天邊;這里的“荷花”是粉紅的、嬌艷的、在朝陽映射下更顯得明艷照人。詩人置身其中,滿心歡喜,他面對著眼前美景,情不自禁地贊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這夏日的西湖美景確實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季節啊!開闊的湖面,開闊的天空,碧綠無窮的蓮葉,紅艷美麗的荷花,明媚的陽光,構成一幅色彩艷麗、生機勃勃、壯闊無邊的夏日西湖荷花圖,整首詩的基調是明朗艷麗的,和詩中的其他幾個意象一樣,詩中的荷花意象也打上了明朗艷麗的主基調,經過了觀賞者——作者的心靈創造,帶著欣賞者的愉悅,展現著它別樣紅的嬌艷美麗,生機勃勃,一直盛開到天邊。
同樣是荷花意象,放到不同的詩歌意象群中就有了不同的審美韻味:前者是清美的,后者是明艷的;前者是孤單落寞的,后者是熱鬧而充滿生機的;前者是憂傷的,后者是喜悅的。與前一個荷花意象相呼應的意象是憂傷的“游子”,遙遠的“舊鄉”,漫長的“道路”,離別的“芳草”;與后一個荷花意象相呼應的意象是清澈開闊的“西湖”、湛藍空闊的“天”、碧綠茂盛、一直生長到天邊的“蓮葉”。兩首詩意境的整體基調一憂傷,一明艷。
意象是古典詩詞的靈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詩詞的獨特之處。情感意蘊、文化意蘊和審美意蘊共同組成了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象”外之“意”,當我們讀到古典詩詞時,只有開啟想象之門,才能走進那虛幻的詩歌藝術空間,觸摸到詩人情感跳動的脈搏,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獨特的審美意蘊。
【附:古典詩詞意象分類】
一、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1. 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莼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莼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 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后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征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于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1. 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后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歌鑒賞技巧"簡評
談中國古典詩詞的意義(六)來自我寫的《中國古代詩歌審美賞析十五講》初稿中,歡迎多批評指教!
淺談詩詞的教學五步法
談古詩的意象、意境、意蘊
從古典的意象出發
古典詩詞鑒賞之步驟與方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临沧市| 西盟| 清镇市| 滦平县| 察雅县| 江达县| 木兰县| 鹰潭市| 巴彦淖尔市| 斗六市| 若尔盖县| 偏关县| 綦江县| 铁岭县| 独山县| 瑞安市| 扶风县| 赣榆县| 久治县| 永康市| 得荣县| 朝阳区| 信丰县| 正阳县| 太白县| 彰化市| 张家港市| 庆云县| 盐亭县| 盐池县| 晋城| 休宁县| 枣庄市| 三台县| 兴安县| 江达县| 龙州县| 定日县| 渭源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