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居家如此,交友亦如此。無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都要擁有一顆不含半點虛偽的真誠之心。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做到這點,才可以享受居家之樂和交友之趣。
責人者,原無過于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于無過之內,則德進。當別人犯錯誤時,要以一顆寬容的心諒解他,像他沒有犯過錯誤一樣對待他,如此他才會心甘情愿地走上正路;對待自己,要以一顆“刻薄”的心,沒有犯錯誤也要適時地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這樣,自己的品德才會更進一步。
別人的“壞處”不記在心上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這是典型的“待人以寬,嚴以律己”的處世方法,也是值得人們效仿的處世之法。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有三個兒子。富翁年事已高,于是決定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可是,到底要把財產留給哪一個兒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要三個兒子都花一年時間去游歷世界,誰能做到最高尚的事情,誰就是財產的繼承者。
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三個兒子陸續回到家里,富翁要三個人都講一講自己的經歷。
大兒子得意地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落時,看到一個可憐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馬,從河里把他救了起來,并留給他一筆錢。”
二兒子自信地說:“我在游歷世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可是那個人卻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
三兒子猶豫地說:“我沒有遇到兩個哥哥碰到的那種事,我旅行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錢袋,一路上千方百計地害我,我差點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經過懸崖邊,看到那個人正在懸崖邊的一棵樹下睡覺,當時我只要抬一抬腳就可以輕松地把他踢到懸崖下。我想了想,覺得不能這么做,正打算走,又擔心他一翻身掉下懸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繼續趕路了。這可能也算不上什么有意義的經歷。但是,我認為對別人一定要寬容,這樣才能夠幫助邪惡的人走上正路,增進自己的品德。”
富翁聽完三個兒子的話,點了點頭說:“誠實、見義勇為都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稱不上是高尚。有機會報仇卻放棄,反而幫助自己的仇人脫離危險的寬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財產都是老三的了。”
三兒子因為對自己的嚴格和對他人的寬容,所以得到了父親的遺產。
人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對方心存歉疚,誠惶誠恐,你不念舊惡,以禮相待,說不定他也能改“惡”從善。如果一個人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這又何必呢?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別人的“錯誤”不揪住不放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兵滅了叛黨,回到郢都后就開了一個慶功會。這個宴會名為“太平宴”。君臣興致很高,從白天一直喝到晚上,還沒盡興。這時,天已經黑了,外面刮著大風,好像要下雨的樣子;大廳中燭火通明,輕歌曼舞。忽地,從舞女中轉出一位絕色佳人:她,上著白藕絲對衿仙裳,下穿紫綃翠紋裙。滿頭珠翠,顫巍巍無數寶釵簪;遍地幽香,嬌滴滴有花金縷細。臉蛋如三月桃花,纖腰似春之楊柳,說不盡的體態風流,豐姿綽約。
這美女是楚莊王最寵愛的許姬。此刻,她奉令為群臣斟酒。許姬輕盈如燕子一般,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群臣一個個著了迷,瘋狂的喧鬧聲一下子全沒了。突然,一陣風撲到大廳上,吹滅了所有的蠟燭。許姬正為一人斟酒,那人趁著黑燈瞎火之際,拉住許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許姬倒也厲害,順手牽羊地把那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了下來,快步來到楚莊王前輕輕地告狀,要他快命人點燭,看看是誰竟敢調戲她。調戲君王的寵姬,無疑是對君王的羞侮。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啊!但楚莊王想了想,卻高聲喊道:“切莫點燭!寡人今日要與諸卿開懷暢飲,不用打扮得衣冠齊整的了,大家統統把帽子摘下來吧!”
當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員都把帽子摘下后,楚莊王才叫點燭。這樣,楚莊王和許姬始終都不知道調戲者是誰。散席后,許姬責怪起楚莊王來。楚莊王笑笑說:“今天我請文武百官來喝慶功酒,大家很高興,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現狂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如果查出了調戲你的人,雖然顯示了你的貞節,卻讓群臣不歡而散,難免有人會說我胸懷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誰還會為我拼死效勞呢?”許姬聽了,十分佩服。
后來,楚國與鄭國交戰時,前部主帥的副將唐狡自告奮勇率百余人充當先鋒,為大軍開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楚軍進展順利。楚莊王要厚賞唐狡。唐狡卻紅著臉說:“大王切莫厚賞,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將已感激不盡了。”楚莊王問:“為什么呢?”唐狡磕頭答道:“上次‘絕纓會’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殺之恩,末將今日才舍命相報啊!”楚莊王大喜,還是重賞了他。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這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表現,也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說:反躬自責很嚴格,而對別人的要求很寬松,就不會帶來怨恨。孟子則說:對別人要求的很多,而自己卻做得很少,就像自己田里的草不鋤,反倒去人家的田里挑草,這樣的人怎么會有人愿意親近呢?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人應該做到“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樣才會惹人喜愛。而且,這樣做有時還能夠化解怨恨,增進自己品德的同時讓別人改惡從善。
感悟:老人言,處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趨,而有不能趨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強求。“事有機緣,不先不后,剛剛湊巧;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會識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善處身者,必善處世;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人近賢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人生在世,難免有吃虧、受氣或者遭遇其他不順心事兒的時候。每一次被人家算計后,你鼻涕一把、眼淚一把,捫心自問,不由得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恨自己沒用。而事實上,自己的良材美質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只是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別人打交道的技巧而已!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