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人在談論得與失時,最好用置身于事外的超然心態來看,這樣才可以清楚事情的始末,并且通曉利害;相反,如果是置身于整個事情之中的當事人,那么,就應該暫時放下個人的聲譽,這樣,才可以專心策劃所擔負的任務,推動事情的發展。
孟子勸將,當局者易迷
一次,孟子會見齊國的一位地方長官孔距心。
孟子問孔距心:“在你的軍隊中,如果有戰士,在一天中三次失職,你會開除他嗎?”
孔距心毫不猶豫地答道:“不用等到第三次,我就要開除他了。”
孟子又問道:“但是,你就有沒有失職的地方嗎?如今,連年災荒,據我所知,你所管轄的地方中,有一千多災民,有許多體弱多病的老人死后被拋尸于山溝荒野之中,而年輕力壯的年輕人都逃亡在外。”
孔距心為自己申辯說:“我的能力有限,實在無法妥善安置那些災民啊。”
孟子搖頭道:“我打個比方吧:如果現在有一個人,接受別人的牛羊,替別人放牧,那么,他就必須要找到牧場和草料喂養這些牛羊。如果沒有能力找到牧場和草料,那么,他就只能把牛羊退還給原主,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牛羊一個個餓死吧?”
這個比喻的意思再明確不過了,就是說,如果在一個位置上,就得做這個位置必須要做的事,如果做不好,或者不能做,那就不要占著這個位置,騰出來讓給更有能力的人來做,這樣既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名譽,又不會傷害別人的利益。
這就是旁觀者看事物的準確性。孔距心身居其位而不謀其政,他自己還渾然不覺,以至于別人再說給他聽的時候,他還要為自己辯解。像這樣的事情在平常生活中也很常見,所以,人們應該以此為鑒,通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多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
朱公識子,旁觀者易清
范蠡幫助越王復國后,離開了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到了陶地。他認真分析了陶地的經濟、道路等情況,認為此地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在這里做了商人,等到陶朱公的小兒子出生時,陶朱公已經成了富甲一方的巨富。
小兒子長大后,陶朱公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人被拘捕了,并判了死刑。在當時,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陶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帶重金去探望二兒子,并設法營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家中長子,現在二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去,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陶朱公的夫人見狀就對丈夫說說:“派三子去與派大兒子去不都是一樣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現在老大說自殺就自殺,不能老二沒救出,老大又自殺吧!”無奈,陶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并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后,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按他的吩咐去做,千萬不要自己隨便做主。”
老大到了楚國,按照父親的交待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讀過朱公的信后說:“你現在趕快離開楚國,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后,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嘴上答應著,但并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并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是一位廉潔而正直的官吏,深受楚王及楚國臣民的愛戴。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后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大赦。于是,楚王準備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老大。老大暗喜,心想: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于白白給莊生了嗎?于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見到老大后,驚奇地問:“我不是讓你趕快離開楚國嗎?”老大說:“沒有,當初我為二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二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出了話里的意思就說:“既如此,你自己到房間里取黃金吧!”老大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豈不知,老大此舉恰恰害了二弟。莊生因為遭到朱公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紛紛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后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老大救人不成,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并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過過苦日子,知道生活的艱辛,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所以也就不吝惜錢財,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來。”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要想對某人某事做出公平的評論,必須置身事外才能夠拓展思路,據理曉喻。
感悟:老人言,處世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趨,而有不能趨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強求。“事有機緣,不先不后,剛剛湊巧;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交人要會識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善處身者,必善處世;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人近賢良,因香而香;人近邪友,因臭而臭。”人生在世,難免有吃虧、受氣或者遭遇其他不順心事兒的時候。每一次被人家算計后,你鼻涕一把、眼淚一把,捫心自問,不由得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恨自己沒用。而事實上,自己的良材美質并不比任何其他人差,只是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跟別人打交道的技巧而已!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