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情愿長大,不愿搬離自己從小生活的舒適巢穴,托詞通常如下:受“經(jīng)濟危機”影響,找工作不易;在外面租房子貴。有的男孩子甚至把女友也接進自己家與父母合住,一起蒙受親恩。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父母為孩子操勞最多,堪稱全球父母的典范。他們不僅要撫養(yǎng)、培育孩子,還為他們成年后的生活憂心,甚至還負責撫育下一代的下一代,更甚者還要撫育下下一代……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父母。但過于富有犧牲精神的父母往往會嬌慣出“扶不起”的后代。現(xiàn)在是競爭異常激烈的21世紀,溫室里培育出來的花朵是否能快速適應復雜的世界、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成為大家談論的熱點。
社會在進步,人類正在為更好地生存而努力進取,然而,其中有些青年人卻放棄了自力更生,開始重回“老家”,走上與父母窩在一起的老路。
一位六十來歲花白頭發(fā)的老人向她打聽這個村子的房源、房價情況。小新一邊向老人介紹情況,一邊跟他攀談了起來。原來這位老人的兒子今年7月份畢業(yè),已經(jīng)與北京的一家公司簽好就業(yè)協(xié)議,談好了上班時間。但是他覺得兒子來北京的話,人生地不熟,就只好自己先行,前來找地方。
望著年紀一大把、一個人在北京奔波著為兒子找房的老人,小新才明白,原來她聽說的那些事情都不是空穴來風。她不由得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如果年輕人連這點小事都無法“擺平”,連這點闖蕩的勇氣都沒有,那以后如何經(jīng)受職場的風雨、人生的風雨?
招聘會上有父母代兒女填寫報名表、替孩子給人力資源部門打電話的,生活中有父母為孩子租房的,這反映了什么問題?難道是父母歷事多,臉皮比孩子厚?或者是父母比孩子能力更強,更有自信?父母替孩子辦事,孩子的確可以享受成果,但他們肯定得不到成長。為什么這些年輕人拒絕獨立面對社會、拒絕成長?
有些年輕人缺乏自理能力,上大學了也得讓父母一周或一個月來一次學校,為他們洗好衣服,買好一個月所需的生活用品。這些孩子到社會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什么都不敢做,怕被偷、怕被騙。這種心理完全是不想成熟、拒絕長大的表現(xiàn)。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那時,你必須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打點一切,更要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所以,今天拒絕成長,就意味著將來拒擔責任……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拒絕長大,拒絕有責任感、成功的人生?
所以,不管是與父母“蝸居”在一起,還是讓父母代勞打用人單位電話,都只能推遲你長大的時間,但有一個事實無法改變——作為一個社會人,你早晚要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可以暫時偷懶,但不可能一輩子逃避責任,因為這是你應該承擔的。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為什么要選擇逃避呢?逃避是一種懦弱的行為,是一種軟弱的表現(xiàn),是一種畏懼的心理因素,是一種無奈的失敗,逃避是一種心靈的陰影,有逃避的心里不好,越是有恐懼的心里就越是害怕,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遇到事情無需害怕,再者說逃避也不是辦法,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堅強起來,遇到問題要敢于的承擔勇敢的面對,只有敢于面對了,一切將會過去,只不過重頭再來,也只有面對才是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關鍵。其實,害怕危險的人、比危險的本身更可怕一萬倍,轉身不一定最軟弱,猶豫不一定別無選擇,只是不想再錯,勇敢的走自己的路,不用選擇逃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