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人處世中懂得適時隱藏自己的光芒,不但可以避免紛爭,而且有助于自身品格和修養的提高。韜光養晦也是一種生存藝術,因為懂得藏才隱智的人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不顯眼的位置,慢慢積蓄自己的力量,最終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韜光養晦是一種生存藝術,因為隱藏才智可以使人避開紛爭,有助于修身養性;韜光養晦還是一種美德,因為它使人甘愿處于次要位置,在別人的眼中便是具備了謙卑的品格,因此更容易被人接納,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Z出《論語·述而》
語意: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就作為借鑒,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表現;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古人以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為美。謙謙君子自然高風可仰。為人擁有豁達的心胸,善用慧眼,就會在生活中發現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有人在某一方面是專家,在別的方面可能是門外漢。一個善于以身邊的人為師、以古人為師、以實踐為師、以一切可學之人為師的人,永遠都在進步和成長。
欲速,則不達?!Z出《論語·子路》
語意: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原句為:“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币馑际钦f: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卻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看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若急于求成,往往會事與愿違,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行動上卻總是與之相悖。歷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良方,只有經過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就。他以十六字箴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div style="height:15px;">
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經歷痛苦的掙扎與奮斗,而這也是使你堅強和成熟的過程。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才會水到渠成,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人處世也需要有自己的節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速度太快,急功近利,則走火入魔。速度太慢,態度懶散,則半途而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Z出《論語·公冶長》
語意:天資聰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和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羞恥。
對一般人而言,“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而做到“不恥下問”就有些難度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而“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及虛榮心的問題?!安粣u下問”里面包含了人人平等之意,也就是說,地位低的人若有學問,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而不能因為他的地位低下就瞧不起他,或恥于向他請教。
這實際上也涵蓋了“仁”的思想,與人互親互愛,就必須做到人人平等。若恥于下問,必然就會不懂裝懂,或是知其一不知其二,膚淺敷衍,學問與見識便不會有任何增長。
由此可見,研究學問的態度其實也是為人處世以及實踐“仁、義、禮、智、信”的一種文化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Z出《莊子·養生主》
語意:生命總會有終止的那一天,但是求知是不會有終點的。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變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執意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是異常疲憊了。愛好養生的人不為追求名聲而做好事,也不做壞事去觸犯刑律,僅僅順著自然規律去做,以此為處世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養護精神、享盡天年。
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沒有誰能夠永遠處于運轉之中而不用休養生息。那不僅違背了生命的自然規律,同時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既然時間如此的彌足珍貴,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時間呢?無所顧忌地虛度光陰當然是極其荒謬的做法,可是一門心思地高速運轉顯然也是不可取的錯誤行徑。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的是能夠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的人。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Z出《荀子·勸學》
語意:只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斷地鏤刻,金石也可以洞穿。
人若能將“鍥而不舍”作為一種治學的精神是極其可貴的。無論做學問還是干事業,都貴在持之以恒,貴在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鉆研?!安环e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如果沒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即使胸有凌云壯志也只是一句空話。那種淺嘗輒止,學到一點兒知識就自滿自大或是在科學知識的高峰前畏縮不前的人,都不會有所作為。
堅持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這就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公平。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需要鍥而不舍地努力,千萬不可半途而廢。可以先將目標縮小,完成一個再處理下一個,這樣循序漸進、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必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Z出《菜根譚》
語意:志遠而淡泊的人,一定會遭受熱衷名利之流的懷疑;言慎而檢的真君子,往往會遭受那些邪惡放縱之輩的忌恨。君子如果處在這種既被猜疑又遭忌恨的環境中,也不可改變自己的操守和志向,更不可鋒芒盡出及過分表現自己的才華。
古圣先賢教導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做一個正直厚道的人。因為奸詐狡猾的人雖然能夠占一時的便宜,但憑借害人之心是難以成就一番大業的。而正直不等于任人宰割,也不意味著要做一個軟弱可欺的人。有一位父親寫了首詩送給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其中有這么一句:“孩子/請準備好一副鋼牙/因為/生活很硬。”這也表明生活真的是非常殘酷。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怕出名豬怕壯。為什么呢?因為人大多都有嫉妒心,所以你一旦成名了,難免會有些人排擠你、刁難你。志遠而淡泊的人一定會遭受熱衷名利之流的懷疑;言慎而檢的真君子往往會遭受邪惡放縱之輩的忌恨。原本君子的個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卻不想正是由于其高尚品德襯出了小人的心性,這就必然會遭到小人的忌恨和攻擊。
因此,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若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不要鋒芒太露??墒呛芏嗳瞬幻靼走@個道理,尤其是奮發向上的年輕人,往往會由于表現得太好而遭受忌恨,或被造謠中傷。所以,一個有為的人,其處世節操不可變,但待人方法須講究。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Z出《菜根譚》
語意:一個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業的基礎,如同興建高樓大廈,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穩固,就絕對不能搭建堅固耐久的房屋。
中國社會歷來是一個強調與看重道德倫理的社會,時至今日,人們仍把品德看成建立事業的基礎。因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有德行的人遇到那些欺詐者,便會用誠摯之心來感動他們;遇到那些殘暴者,就會用祥和之氣來感化他們;遇到那些奸邪不公者,則用名譽氣節來激勵他們。總之,有德行的人善于在交往中以德服人。德行的熏陶是一種特殊的人格感召力。
曹操雖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軍隊中卻留下了美名。一次麥熟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沒有一個敢回家收割小麥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老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現在正是麥熟的時候,士兵如有踐踏賣田的,立即斬首示眾。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走過,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蛇@時,一只飛鳥驚嚇了曹操的馬,馬一下子沖進麥田,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我怎么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拔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后來曹操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頭發替罪。曹操斷發守軍紀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由此可知,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就要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而且會為自己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語出《菜根譚》
語意:心湖沒有波濤巨瀾,到處所見都是一片青山綠樹;本性保存愛心善意,隨時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
若心如死灰,看到繁花似錦也會感到毫無生氣;若心靈之樹常青,看到光山禿嶺也會想象出怡人美景。因此,生活的情趣主要來自內心的深處。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情緒好時,覺得別人也很快樂,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當心情不佳時,覺得什么都不好,看什么都很討厭。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心中的雜念太多,心態常常失去平衡。要想保持心平氣和,就要控制欲望,做到知足常樂,開朗豁達地與周圍的人相處,這樣就可以處處看見花紅柳綠了。
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心靜,心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進而做到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游,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沒有人類那么多的情欲、物欲等煩惱。莊子所說的“體察大道的人”就是靜如止水、無識無欲、心平氣和的人。
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現。—語出《菜根譚》
語意:一個人整天太閑,一些雜念就會在暗中悄悄出現;若整天奔波勞碌不堪,又會使人喪失純真的本性。
人不可太忙,也不能太閑。所以大凡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過度疲勞,也不愿整天沉迷在聲色犬馬的享樂之中。
長久地無所事事會讓人精神無所寄托,因此會感到空虛無聊,看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這無疑是痛苦的。但是人也不能過于勞碌,否則就是給自己當奴隸和牛馬,喪失了人生真正的樂趣。這種既不可太閑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是勞逸結合或者叫有所取舍。取舍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也是一門生存的藝術。取與舍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二者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間。萬事萬物均在取舍之中,才能達到和諧與統一。人若真正掌握了張與弛、取與舍的尺度,便等于把握了成功的機遇。
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Z出《小窗幽記》
語意:人雖然聰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了卻萬事才是聰明。
佛其實就是“覺悟”的人,也可以說是善于了卻煩惱的圣人。如果心中還有沒放下的念頭,那便是還未完全了卻。很多人以為自己是聰明的,卻不知道如何擺脫塵世的煩惱和欲望的束縛與羈絆。凡人放不下的東西有很多,因此心中存有許多雜念。期盼著很多事情來臨,來臨了又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結果,事情未到已煩惱叢生,事情已過仍放心不下,如此庸人自擾,豈不是無端增加了心中的壓力和憂煩?
有一些人難以擺脫塵世的功名,就躲入山野,與世隔絕,以為這樣便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殊不知,這是自以為塵緣了了,其實未了,因為他們的心中仍有欲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連放下的念頭也排除,才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
能脫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Z出《菜根譚》
語意: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氣的就是奇人,可是那種刻意標新立異的不是奇而是怪異;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和世人斷絕來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俗”指的是心靈的一種境界。了解一個人為什么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靈俗不俗。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臉皮而活;有的人一輩子為自己的心而活;還有人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種人活得比較可貴不凡,相信你我都明了。所謂“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損名譽的事。這說起來很容易,能真正將其實行的人卻不多。
我們都贊賞清高儒雅的人。一個人如果能舍棄名利,當然值得敬仰??墒羌偃鐬榱颂岣咧榷鴺诵铝惢蚬首鞴终摚@種人實際上是俗人偽裝的怪人,是沽名釣譽的小人。處于污濁俗世而心卻不受污染的人,其品德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會永遠保持潔凈。假如心存俗念卻矯揉造作或與世俗絕斷,以標榜自己的清高,這是一種偏激狂妄的行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對一個有修養的人來講,保持清高儒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無須造作的事,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奔礊榇艘?。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Z出《中庸》
語意:凡事預先有準備就會成功,事先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本句話中的“豫”字最為重要?!霸ァ本褪穷A先作好準備,處理任何事情,預先作好準備就能獲得成功,不作準備就會失敗。
凡是在重要場合發表意見,要先想好講什么以及怎么講,這樣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這就叫“言前定則不跲”。大至行軍作戰,小到出門旅行,都要預先考慮這一行動中將會遇到什么情況,作好相應的準備,就會減少很多麻煩,這叫做“行前定則不疚”。至于要建立一種學說,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更要花大力氣作好周密準備了。論點要正確,論據要充分,論證要符合邏輯,這樣才能使人無可辯駁,這叫做“道前定則不窮”。
所以,要想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就必須在事前有充分的預測與準備,這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Z出《易經·系辭下》
語意:尺蠖彎起身體,是為了伸展前行。龍和蛇冬眠,是為了保存自己。
古人有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意思是說鋒芒畢露的人是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的,在政治斗爭中尤其如此。人要善于保存自己,要懂得激流勇退,這并不是消極地避兇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伺機而動
也就是韜光養晦。《易經·系辭下》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敝溉嗽诹α坎蛔慊蛱幱诹觿輹r,要隱藏自己的才華與真實企圖,以待今后東山再起。這也是處世的高招。
一個人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用;但鋒芒太露又容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是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顯露才華要適可而止。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的時候,就會立即被人采摘去,很快就衰敗了。
來源;任樹民《中華處世經》
感悟: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缺少了處世的智慧,生命便會黯然失色。處世是一種哲學,也是一門藝術。處世無方者,經常到處碰壁、舉步維艱;處世得法者,常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在充滿激烈競爭的人類社會中,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人性,從而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所以,如何獲得處世的技巧便成了永恒的話題。正所謂“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通過解讀古代圣賢的處世哲學,揭示為人處世的智慧及人生哲理。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