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理還讓人”,這話有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擁有真理就擁有力量,這個世界是認理的。你本身就無理,還有什么資格“不讓人”呢?無理,還不讓人,那就是“無理取鬧、強詞奪理”了。在這個意義上說,“得理不讓人”是堅持真理、推崇公理的表現。
可是事物都是辯證的,話說回來,假如任何時候都“得理不讓人”,那就要壞大事了。人生在世,家長里短、婆婆媽媽、雞毛蒜皮、吃喝拉撒的瑣碎事情實在太多,而大量的生活糾結是很難以誰對誰錯、有理無理來判定的,有些甚至是永遠也說不清的糊涂賬。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非難斷、糾葛不清,很多時候只好以“一個巴掌拍不響”為由,“各打二十大板”了事。主觀地認為真理永遠在自己一方,老是覺得自己絕對正確,過錯都在別人,文過飾非,自我陶醉,這種認識論本身就值得懷疑。假如再處處奉行“得理不讓人”的處世原則,一遇無理之人、無理之事,就窮追猛打、以牙還牙,針鋒相對、不依不饒,那結果就更加糟糕。當你吹著勝利的號角洋洋得意之時,等待你的很可能就是更加險惡的處境。長此下去這個社會不亂套才怪,還有何和諧可言!
一個人不僅要胸懷寬廣,更要注意別人的自尊。一個人如果損失了金錢,還可以再賺回來,可一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不是那么容易彌補的了避免因傷害別人的自尊而為自己樹敵。
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顆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會割傷使用它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具有它的兩面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房太太發現有3個人在后院里東張西望,她便毫不猶豫地撥通了報警電話,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車的一瞬間,房太太發現他們都還是孩子,最小的僅有14歲!他們本應該被判半年監禁,房太太認為不該將他們關進監獄,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請求您,讓他們為我做半年的勞動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吧。”
經過房太太的再三請求,法官最后終于答應了她的要求。房太太把他們領到了自己的家里,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情地對待他們,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還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半年后,3個孩子不僅學會了各種技能,而且個個身強體壯,他們已不愿離開房太太了。房太太說:“你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為,而不是待在這兒,記住,孩子們,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吃飯。”
許多年后,3個孩子中一個成了一家工廠的主人,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個則成了大學教授。每年的春天,他們都會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與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讓三分”的典范。
“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這是一個人在被人排擠,或者被人欺侮時,經常說的一句急欲“爭氣”的話。
“得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其實,世界上的理怎么可能都讓某一個人占盡了?所謂“有理”“得理”在很多情況下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凡事皆有一個度,過了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得理不讓人”就有可能變主動為被動。反過來說,如果能得理且讓人,就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氣量與水平。給對手或敵人一個臺階下,往往能贏得對方的真心尊重。
遇事該較真的要較真,不該較真的沒必要較真。別人對你產生誤會,或者莫名其妙地受到指責,只要不是本質性的問題,大可不必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也許那是別人的無心之錯,也許那是別人的一時失察,還有可能是別人關注你、愛護你的另一種方式。“行止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只要行得端走得正,何懼他人說三道四。面對飛短流長,盡可坦然一笑,如此方顯松柏氣節、云水襟懷。每遇嘴舌便沖天一怒、拍案而起、奮起反擊,勇則勇矣,然而充其量是“帳下一勇夫”的做派,斷不是真君子所為。弄不好還會越描越黑、越鬧越大,帶來更大的麻煩和危害,出現兩敗俱傷的嚴重后果。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放寬心胸,海納百川,束之高閣,難得糊涂。有些時候,沉默就是無言的威嚴,冷靜才是治病的良方。偃旗息鼓、不戰而勝,比刀兵相見、你死我活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萬物皆有度,說話做事也要留有余地,千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該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別人說了不利于你的話、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人家已經賠禮道歉了,就坦然一笑、握手言歡吧。我國傳統文化講究“禮讓、恕道”,這種哲學觀其實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足夠我們終身享用,外國人對此佩服得不得了,視之為“神奇而無敵的人生寶典”。有道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人一步自己寬。大家都不是圣人,不會都修煉到寵辱不驚、刀槍不入的程度,但只要寬容大度、體諒他人,必將漸進到人生化境。大千世界,一個親切的微笑,可以消除百般愁腸;茫茫人海,一句真誠的道歉,可以化解千年恩怨。日出日落,朝花夕拾,人生多彩,好事多磨。誰能保證自己不和別人產生一些磕磕碰碰?矛盾糾紛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要有雅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豁達大度,包容大氣。這才真正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大智慧、大境界。
感悟:每個人都會做“人”,卻有巧拙的不同。因為人都是自我的、愛表現的,不過聰明人常常懂得收斂自己,把風頭讓給別人出。“為人作嫁裝”、“甘當綠葉”、“和光同塵”的處世技巧,不但是“愛現”的年輕人該學的,恐怕連活過大半輩子的中年人。都該好好想一想。人最不能承受的重量。不是有形的重量,而是無形的情。沒有人喜歡欠人情。沒有人希望永遠背負著人情債。這世上,做什么事都應該掌握好分寸,記得留三分地給別人走。當你把“機關算盡”,占盡便宜的時候,吃虧的可能是你自己。文/單眼老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