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線與風箏的故事:
風箏和線一直和平共處,休戚與共。直到有一天,風箏偶然看到自己的同類在掙脫線的束縛后,驟然如汪峰唱的那樣“飛得更高”。它好像是明白了:原來沒有線的風箏可以更自由,飛得更高。
“我要放飛自己,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風箏對線說。
“我可以放手,也可以讓你回歸寂寞的天空。不過沒有了我,你可是會摔得粉身碎骨的。我們不能分開的!”線充滿關切地說。
“你不要總是像膏藥一樣纏著我啊!沒有你,我會飛得更高!我不想被你這么拖累一輩子,快放手!”風箏氣急敗壞地說道。
“此刻放手,即是永別!我知道,你會一去不復返的。我只是希望你明白,雖然外面的世界看上去很美,那卻只是一個虛假的表象。如果你真的離開我,只會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無奈結局。”
“切記少自戀了!你以為我會像《大話西游》里面的紫霞一樣,‘只猜中了前頭,卻猜不中結局’嗎?!”
“如果你去意已決,我只有隨你了……”
在掙脫線后的一剎那,風箏想:終于真真切切感覺到了什么是自由,終于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可是還沒來得及享受自由的快感,風箏就折翼而亡了。
自由與束縛,就像一對永恒的矛盾,我們該如何抉擇呢?是束縛在自身中尋求自由,自由在束縛中得到安寧嗎?
這就像是談戀愛。一個人在有對象的時候,他非常向往自由,渴望一個人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在這時會想:有個對象真是麻煩,成天像只蒼蠅似的繞著你“嗡嗡嗡”沒完沒了,還不如一個人——倒落得清靜!可在沒人陪著的時候,他同樣會想:成天一個人東奔西跑,為的是什么啊!就為了自己一個人“好好活著”嗎?
還是錢鐘書他老人家說得好: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其實豈止婚姻是圍城,人生何嘗不是一座更大的“圍城”呢!無論你身處何地,總免不了被生存的種種憂愁、煩惱包圍。我們從圍城當中出去、進來、出去、進來……得隴望蜀,永不滿足;在快樂與痛苦當中左右搖擺,了無止息。
年少時渴望長大成人,長大了又想回到童年;
高中時想趕緊逃脫煉獄般的生活,上了大學又希望時光能夠倒流,可以重新好好學習;
鄉村的人想離開黃土地,在城市里有塊立足之地,城里的人又欽羨田園的靜謐和純凈;
在小城市工作時意興闌珊,一心想尋求更廣闊的舞臺,真的到了大城市又覺得疲于奔命,懷念起了當年的“小城故事”;
工作勞累時希望有份輕松的工作,真的輕松下來又感覺百無聊賴,無比懷念起在車輪和飛機上奔走的時光;
普通人向往明星的大紅大紫,明星們沒準已騎虎難下,覺得做個燒水、做飯、打卡、罵娘的平凡人其實挺好,那才是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沒升級為父母的一心想抱上孩子,帶著孩子的又覺得有個孩子真是天大的累贅;
沒退休的暢想著退休后自由無羈、信馬由韁的生活,退休后的人又覺得虛度光陰,想想工作也沒那么煩人;
……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這,大概就是人生的“圍城定律”吧!失去的,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當下的生活,總是不盡人意的。可能我們知道,當下這些其實都是挺好的,可自己偏不喜歡;可能我們知道,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可在擁有的時候,總是心有所寄地惶惶然期待著什么。
這不禁讓人想起叔本華的那個著名論斷:生命是一顆欲望的種子,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了便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左右搖擺。
想想也是,人生之事,大抵如此,我們總是陷入“彼”與“此”的矛盾掙扎中不能自拔。自由了,必然會孤獨;孤獨了,又必然想擺脫這種不可享受的自由;然后又是新一輪的角逐……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嗎?生活當中,根本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嗎?
不是的。
其實自由與束縛的關系,不就像黑與白、男與女、陰與陽、方與圓嗎?一切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如果缺失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亦將消失。生活當中,你不能只想著吃蜂蜜而永遠不碰苦藥,你不能在得到對方之后就始亂終棄、不負責任。同樣的道理,你怎么能只想著自由而不受任何束縛呢?
這讓我想起了塞林格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所描述的場景:你可以在麥田的任意一處呆著或亂跑,但不能越過邊界——也就是懸崖。沖到懸崖邊上的孩子是迷路的孩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職責是保護他們,讓他們免受傷害。在現實生活中,自由不就是這樣嗎?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束縛,它們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二者的完美結合,就是秩序!
這就如同火車和鐵軌的關系一樣:火車雖被鐵軌束縛著,但仍可以奔馳四方;如果火車失去兩根鐵軌的約束,就只能像那些把持不住自己的人一樣——出軌了!
這兩根鐵軌,就是做人之“方”,就是做人的方法、原則,就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因為我們總是有固有的“人性的弱點”的,比如我們好逸惡勞,我們貪圖享樂、害怕責任跟痛苦,我們總是事事先想著自己,我們總是有點自私的……
為了對治我們身上的這些弱點,就必須用一些東西來“管理”我們,使我們少走彎路、使我們不會誤入歧途。我們就像一些不懂事的孩子,總是犯一些無心的過失,為了使自己更好地“成長”,就必須遵守做人的規矩。
做人的規矩,就像馬路上的紅綠燈,雖然它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某些不便,但正因為有了紅綠燈,道路才有了秩序,我們的安全也才有了保障。如果你違反交通規則,亂闖紅燈,后果就很嚴重了。
做人的規矩,是我們不得不遵守的。
做人之道,從“方”開始。
來源:何龍《方與圓》
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則。方乃做人之本,圓為處事之道。我們看天地,天圓地方;我們看銅錢,外圓內方;方和圓本來是一個天平的兩端,陰陽的兩極,它們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轉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的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其中,修身養性至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學問。做人首先要求一種正氣,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干一番事業,這是“方”的一面。為人處事要善于與人相處,謙虛處世,不要挑剔別人,以誠待人,在處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斷升華,這是“圓”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與圓的郵寄結合,內方可以身心貫通,井然有序;外圓可以減少阻力,便于運動。在我們日常具體的工作中,“方”就是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則;“圓”就是在規定的范圍內,對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對各項規定合理應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為個人,不僅要具備優秀的品質,如理想信念、熱情、自信、責任等,還要具備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恰當的工作方法。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