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智
——東方朔
【智海踏浪】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漢書東方朔》。水至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于清澈,魚難以生存,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緊接一句,人至察則無智。東方朔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喻,委婉地要求漢武帝“舉大德,赦小過。” 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伙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伙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這句格言從自然現象談起,告誡我們:人非圣賢,不可求全責備。
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誼等都只是類比的關系。雖然只是類比,但道理是相通的:魚的環境是水不要過分清澈,以至無處藏身;人的環境是關系不要過分緊張,以至無法相處。過分清澈與過分緊張,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須對所存身的環境有較好的要求,因此魚要求有水草、巖隙和樹枝等賴以藏身的空間,人也要求有一個“霧里看花”、朦朦朧朧的環境和心態,要不然就都會引致對生命不利的結果。
【知心小語】
同我們中國人相比,西方人更熱衷于追究事實的真相,凡事都要問個對錯、是非。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了讓我們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哲學,總是在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些近乎無聊的問題。相比之下,我們在這方面就欠缺多了,我們的是非觀念是模糊的,凡事總追求最后的效果,對事情的真相、是非對錯沒有太多的執著。以至于我們給別人的印象好像有點對錯不分,是非不明。殊不知,就是在這種“難得糊涂”之中,隱藏著西方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大智慧。
著名管理學家曾仕強在北大講座時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中國人有是非,但是沒有是,也沒有非。”正如《紅樓夢》中所說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即使說清楚了,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們如果太執著于是非,就永遠看不清是非。莊子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換句話說,即使是圣人,他所知道的也只是“存在”而已。我輩于茫茫之中摸索前行,更是常常連“存在”也分辨不清。因果循環,紅塵變幻,究竟是真是幻、是夢是醒,我們也同樣看不清楚。就象莊周做夢變成蝴蝶,蝴蝶做夢又變成莊周,他也分不清是夢是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