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
——邊沁
【智海踏浪】
邊沁是功利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功利主義是以功利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又稱樂利主義。主要代表人物除了邊沁以外,還有J.S.密爾。功利主義思想早已有之。古希臘學家伊壁鳩魯就提出過人生的目的在于擺脫痛苦和尋求快樂,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用求樂避苦的人性主張來反對封建束縛和禁欲主義,并從理論上對利益原則進行了探討。后來,邊沁接受了這些思想,創(chuàng)立了功利主義倫理學說。密爾繼承了他的觀點并最早使用功利主義一詞。功利主義繼承發(fā)展了歷史上幸福論和快樂主義的倫理傳統(tǒng),認為,幸福就是免除痛苦,求得快樂,而利益則是幸福和快樂的基礎,個人幸福就是個人的利益,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也就是追求個人的利益。因此,邊沁提出,追求利益是道德的最高也是唯一的標準。功利主義以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為最高道德原則,提出為了增進個人的幸福和保障個人利益,也需要增進社會的幸福和利益。但功利主義把個人利益看成唯一現(xiàn)實的利益,而社會利益僅僅是個人利益的總和,所以,功利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更為精致的利己主義倫理學說。
【知心小語】
功利主義主張了人的個人利益,認為只有人的個人利益才是最實在的。邊沁的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總比那些教導我們?yōu)榱颂摶玫男叛龌蛘叽蠖鵁o當?shù)睦硐攵阂謧€人欲求,犧牲個人利益的學說要進步的多。最起碼,我個人認為這種學說和觀點很真誠。但是,疑惑也是有的,比如,人的本性在于追求個人利益,難道人只是在追求個人利益嗎?為什么很多人寧愿放棄或者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以成全其他的目標?再者,幸福能否量化?是不是利益追求的越多,我們就會感覺到越幸福,我們行為的出發(fā)點,是不是每次都會比較權衡一下利益的得與失?
利益與生存有關,但生存并不等于生活。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存的意義只在于是一種必需,是存在于物質世界的一種必需,是一種現(xiàn)實性的概念。而生活則是在于感受和領悟生命的極樂,生命的狂喜。因此,在人類世界中,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因此,利益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當生存與生活發(fā)生錯位時,功利的頭腦就會成為目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受著功利主義的左右,那就等于是仆人在充當主人的角色。一個人如果越是追求實利,他就越得不到滿足,他的生活就越缺少喜樂: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越是功利主義,那他將會過著越是忙碌的生活,活得將更加狹隘,就越體驗不到生活的狂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