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楊眉心理學科普的博客
術語:交互原則、社會交換理論、合作、雙贏。
人際關系分兩大類,一是可以選擇的,比如朋友、戀人、配偶、孩子,另外一類是無法選擇的,比如父母家人、同學、同事、老師、上級等。
而所有的關系,可以選擇或者不可以選擇的,本質上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大家一塊做成一件或者更多件事。
找到關系的本質,剩下的就好辦了。
我的觀點,對于自己可以選擇的關系,我們在建立之前要大睜雙眼,越大越好,而且一定要邀請時間的參與,不要輕信什么一見鐘情或相見恨晚,那種情形下建立起可以持續的好關系的概率是很小的,有時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就如同英文中用“Few”加以形容的那種。
可以選擇的關系建立之后,我們就要盡可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建立關系之前已經對對方基本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有了解,大前提沒有問題,剩下的就該是好好相處了。人無完人,咱們自己都做不成完人,又憑什么要求別人做?大方向沒有問題,其它的小毛病根本就不值一提了,大家好好相處,彼此珍惜,好好合作就是,至于合作中的矛盾,那是必然的,別說別人,我們自己還常常和自己鬧別扭呢,又怎么可能保證別人總和我們心往一處想?所以,有事說事,就事論事,解決了就好。
親子關系有點特殊,這是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特別擔當的。某種意義上,做孩子的最不幸,沒有得到人家的同意,就硬把人家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那做父母的就先欠了孩子的,孩子別無選擇地被生在你們家,你們要怎么愛TA都不過分,所以,和孩子的合作關系最是難拿捏,做父母的要是健康,這孩子就幸運,這父母要是不健康并且又不肯學習健康,這孩子的不幸就沒有了頭。親子關系太復雜,這里先按下不表。
我們再來看無法選擇的關系,比如父母家人、同學、同事、老師、上級等。先看同學、老師、同事、上級,我們要記住的是:我們的關系的本質是合作。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求大同存小異。操作上看就是,要盡可能尋求我們之間的相同之處,而對相異卻無關緊要的地方,同樣需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是,無論哪種關系,僅僅有“求大同存小異”做前提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另外一點,那就是:雙贏。
雙贏是讓一個關系可以持續健康發展的秘訣之一。
一個人總想自己贏,肯定無法維護關系,而一個人總想著自我犧牲讓別人贏,同樣也無法維護關系,因為他會讓別人因為感覺欠他而不舒服。這是社會心理學中交互原則和社會交換理論中都提到的。
當然,這個雙贏是指一定時間范圍內的公平獲益,而不是指每一次都非常平均地獲益。
所以,求同存異+雙贏=好合作的兩個基本前提。
前面談到,父母和孩子的合作要達到雙贏,內容太龐大,無法涉及,反過來,從孩子的角度看,父母無法選擇,如果有幸遇到一對讓自己滿意的父母,當然很好,那個合作將是非常愉快并且幸福的。而如果不幸沒有遇到讓自己滿意的父母,如何實現良好合作也同樣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本文也無法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