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字經《6-10》講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金木土 此五行 本乎數

上講《三字經》主要講了開頭的兩句話,接下來的是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三字經》也在進行一種嘗試性的教育。首先教給孩子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不停地循環往復無窮無盡。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應乎中這三字到底蘊含多少深意?是不是像我們認為的應乎中對照著中間,東西南北?這里的確有值得解釋的東西。應乎中大家真理解嗎?不一定?首先問個問題,中國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會講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對嗎?不全對。中國的一個主要的含義或說相當主要的含義是說我們這個國家居于世界之“中”。這是中國古人對世界的一個觀感,認為中國就在世界的最中央。到戰國時古代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有了進步,出現了另一種說法還是跟有關,叫四極,也就是說四個極端四個極邊。哪四極?東方大海;西方流沙,那時對西邊的認知可能剛到今天新疆一帶;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熱的地方。這叫四極。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了解,對地球其他部分的了解是隨中外交流史的推進一步步增加的。遠古時期的人們對自己居住的地球剛開始探索認知。古人以為地球是方的,而我們中國人就居住在地球中央。但古人判定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卻是正確的且一直沿用到今,那古人是怎么判斷出這四個方向呢?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沒有問題。要提出的問題是古人最早確定的是哪個方向?古人最早確定的是東西向。

為什么是東西向而非南北向?我們看漢字當然是看繁體字,篆文更好。,一個日一個木,正表示太陽從樹上冉冉升起。古代自然環境當然比今天要好到處都是森林郁郁蔥蔥。古人一看太陽怎么從樹上升起了,還每天都固定從那里升起。好,先把它定為東。古代人跟著太陽的軌跡,每天差不多的時候它又從西邊落下。在甲骨文中,西是什么樣子?是一只很疲倦的鳥在樹上歇息。這就是西,西有點歪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著了。這就是東西。相對著我們才定下南北應乎中這三個字對我們到底有多大影響?這個例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拿北京城做例子就能明白什么叫應乎中。北京城的中心在哪?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皇帝寶座。皇帝這個寶座是放在太和殿正中間的,那都是應乎中,對應著中間相應北京有四城東西南北四城。東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壇,即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這樣一個結構就表明中國古人受《三字經》所表達出的這類思想影響有多深。應乎中在古人心中重要性有多大!接著舉個例子,還是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到太和殿參觀把頭抬起來向上看,上面是個巨大的蟠龍藻井,里面有龍,龍嘴里銜著一顆大球,意思就是龍戲珠非常吉祥。這個珠子下面就是皇帝寶座非常準,正對著皇帝御頭。皇帝的御頭就應是正對著這個珠子,一點不能差。按古人觀念如果偏差了要出大事。是不是只是說說而已?不知道,反正一直有這個說法。

袁世凱當皇帝年號洪憲。他往寶座上一坐抬頭一看,頂上那么大個球心里有點虛。袁世凱這皇帝本來就當得心里虛,他怕什么呢?怕這個球掉下來把自己那個袁大頭給砸了。他外號叫袁大頭,人的頭再大也頂不住這顆珠子。所以就叫人把寶座往后移了十幾公分。如此說來他登基時坐的寶座已不在原來位置。所以洪憲鬧劇83天袁世凱就一命嗚呼,沒能如他所愿當上千秋萬代的皇帝。當然我們知道袁世凱之所以沒能成功恢復帝制,是因為他從根本上違背了歷史潮流和民心,絕不是搬了一下椅子就當不成皇帝的。但好多老百姓寧愿相信這個傳說:袁世凱搬椅子違反了什么規矩?應乎中的規矩,所以他83天皇帝夢完了。這正反映我們傳統中國人的一種思想。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暴病而亡當然不能用移動皇帝寶座違反了應乎中的規矩來解釋,但中國人講究順應天意往往把對自然界的認知相應對照來解釋社會人間發生的事,那古人是用什么來解釋世間萬物的發生和發展呢?

《三字經》接著就是曰水火,金木土,此五行,本乎數。講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觀念對傳統中國人的思想概念或思想觀念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五行的問題吸引無數學者窮盡畢生精力,也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這里只能努力用最簡單的方式向大家做個說明。《三字經》中五行排列是,水火金木土。照什么排的?按克的方式排的。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克?水克火沒問題吧?古人看到著火了一盆水潑上去火滅了,所以水克火。這個觀念要到什么時候才被改變,大家知道嗎?發現石油。中國宋代開始甚至更早就已發現石油,發現石油著的火不能用水潑,越潑越旺。但這時五行學說早已流行。火克木,木遇著火一燒就完了。然后是木,它也還克別的東西,木克土。土里長出樹,樹當然比土狠了。這是按相克的順序排的,倒過來則是相生。古人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們的相生相克來解釋變幻無窮的一切事物,這就是既簡單又神秘的五行學說。那古人是怎么發明出這種五行學說呢?從哪來的呢?五行思想最早起源于什么?起源于非常樸素的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水可以滅火,老百姓一看水克火。金屬做的工具,比如古代用銅做的斧子可以砍木頭,那么金克木。那金屬又是從哪出來的?從土里面出來。采礦都要從土里往外找,古人對巖石和土都是一塊來看的,那就是土生金。古人就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得到了這些知識,發現很可以解釋問題。覺得這么一來都能解釋。我要煮飯了往火里潑一盆水飯就煮不熟了,所以水克火。為什么往里加點柴火加點木材火就更旺了呢?所以木生火。為什么把有些金屬用火高溫燒,燒了后就變成水了呢?所以火克金,因為火比它厲害,能把它熔化了。古人覺得這套東西很好很可以解釋自然界的情況就把它固定下來。

五行學說原本是古人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或一種工具。同樣還可舉個例子,這個例子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五行學說是古人認識和解釋世界了。《西游記》里唐僧和豬八戒經常讓妖精抓了。然后要吃唐僧肉了。妖精對豬八戒沒什么興趣。一般只對豬八戒的耳朵有興趣。豬耳朵南方叫順風。那就要把師徒兩個放到籠屜上蒸熟,吃這個要原汁原味不能剁碎了吃。有一次一個小妖精說豬八戒皮糙肉厚把他擱下面蒸。唐僧細皮嫩肉一掐就出水,擱上頭蒸。這時孫悟空就悄悄跟豬八戒說師弟,別急,這小妖精不懂行,不懂五行,火性延伸這是五行的原則。實際上擱在上面特別容易蒸熟。火性延伸熱量往上走,照他這么煮你八戒還沒煮熟師傅已煮老了。一籠屜出來就變成倆八戒了,怎么還會有唐僧的嫩肉呢?孫悟空為什么會講這個?孫悟空是懂五行的,孫悟空的師傅是道家特別懂五行。所以孫悟空一輩子的夢想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就不愿在這個圈子里混他要自由,有一身的猴性。這是從《西游記》里可看到的用五行觀念來說明某個問題的例子。

五行學說認為,水火金木土都各有自己的屬性,而世間萬物都可歸入到這五種屬性之中,那這種五行學說在中國古代時期是如何深入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呢?剛才講過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克。那水火木金土對應的數字是什么?一二三四五,古人把它對應好的。我們講有五臟,就是腎心肝肺脾;有五官,耳舌目鼻唇;有五味,咸苦酸辛甘;有五情,驚喜怒悲憂;有五色,黑赤青白黃。這樣 “的數字可舉很多很多,它們都是嚴格對應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數:一二三四五;五臟: 腎心肝肺脾;五官:耳舌目鼻唇;五情:驚喜怒悲憂;五色:黑赤青白黃。每樣東西對應著五行里的一個元素同時對應著一個數字,類似這樣的組合我能給大家講一天一夜都講不完。這樣就已經形成了一張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網絡,籠罩住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所以古代中國人的思想很難跳出五行外。想來想去都這樣,相生相克。

中國的五行學說還有個巨大特色,就是它居然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一整套政治學說。金木水火土,這樣的五行怎么會變成政治學說呢?因為傳統中國人相信皇帝是真正得了天命的。皇帝詔書開頭的四個字就是奉天承運,也就是說皇帝按照天的旨意繼承或擔負了某種運,這就叫奉天承運

三字經 第七講(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五常:五種基本德性。紊:紊亂。稻:糧食作物,其籽實就是米,有旱稻,水稻之分。粱:糧食作物,即粟,其籽實未去殼稱谷子,去殼后稱小米。古代又稱。菽:油料作物,即大豆。麥:糧食作物,分大麥與小麥兩種。黍稷:糧食作物,即黃米。豕:豬。哀:悲哀。懼:恐懼。惡:憎惡。欲:欲望。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具:具備。匏:葫蘆。革:皮革。金:金屬。絲:絲弦。八音:匏土革木石金絲竹。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祖:祖父母。身:自身。玄:玄孫,孫輩的孫輩。曾:曾孫,孫輩的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輩、父輩、自身、子輩、孫輩、曾孫、玄孫。倫:次序、輩份。

《三字經》作為傳統教育的啟蒙讀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認識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又是告訴孩子怎樣為人處世?人類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三字經》中仁義禮智信的排列順序能否打亂?又為什么把排在最前面?仁義禮智信分離開來在諸子百家里早已經有了。但將它們綜合起來成為仁義禮智信這樣的一個系統卻是漢代儒家學者的工作。當時叫五性,就是五種性質。漢代有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義》,根據其中的經典解釋,仁指仁愛,義指得體,禮指合乎規范,智當然指明辨是非,信指專一守信。后來大家認為,仁義禮智信應該是經久不變的,應該是超越一切時空限制的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也許大家會講五常不就是五樣最重要的東西嘛,可以講成仁義禮智信也可以講成信智禮義仁,還可以講成義信智仁禮,可以把這個先后的次序打亂了講。反正是五常。這可大錯特錯了!我們忽略了《三字經》的這三個字不容紊。就是絕不允許紊亂,這是非常重的語氣。

按儒家解釋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我想一種愛的情懷是一切偉大人格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國這個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好人過去叫仁人,講仁義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聲譽叫仁聲。佛陀釋迦牟尼,一個印度人,大家知道佛陀還有個名字嗎?在早期就被譯作能仁。中國人看見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起初不知道怎么翻。佛陀是音譯那怎么意譯呢?早期中國人也把他和仁掛鉤所以叫能仁。再說得俗點大家嗑個瓜子,嗑出來的是個瓜子仁,吃的干果還是果仁。為什么不吃瓜子皮啊?怎么不吃外面裹的殼啊?為什么要吃那里面的仁啊?因為是好的,最好的東西,是可以吃的,有營養的。所以在中國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仁義禮后面接著的是智和信。這個順序為什么不容紊亂?這里就有傳統中國思想的一種精義所在。

按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東西,但必須以仁義禮為前提。如果沒有仁義禮為前提智和信可能是很可怕的。很簡單,如果一個人不講仁義道德也不守禮儀不遵守社會秩序,那社會就會大亂。比如兩個壞人商量:今晚去偷個東西。這個大樓有個柜子,甲比較傻掄著斧子就把它劈開再把它拿走。乙很聰明,他去做鑰匙悄悄打開,把里面的東西輕松拿走。大家說哪種更壞?難道不是聰明的更壞了?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壞事,更能掩蓋做壞事的痕跡。如果在這方面再講信那就更可怕了:今天晚上兩人說好去偷一個東西,那么他們就一定去絕不反悔。這社會可就亂了。所以古人的心思是很細密的。仁義禮智信,這智和信必須以這個順序絕對不允許紊亂。智和信必須以仁義禮為前提,仁義禮為前提才可以是一種優秀才可以是一種優秀的品質。有智慧的壞人守所謂信用的壞人,比一般笨乎乎的壞人說話不算數的壞人恐怕更可怕。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保證。尤其是在為人處世上人們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那在歷史上又流傳著哪些關于誠實守信的故事呢?可給大家講一個,看看古人是怎么看重這個字的。這個故事實際上是個典故:情同朱張。這是個什么故事?東漢時河南南陽有兩人,一個叫朱暉一個叫張堪。張堪很早就知道朱暉很講信義很講信用。但兩人原來并不認識。后來兩人都去了太學成了同學才熟悉起來。因為來自同一個地方都是老鄉。但并不是來往很密切更不是酒肉朋友。同學了一段時間兩人都學業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時張堪突然對朱暉講我身體不好,今天我們倆同學緣分到了要分頭回家。我有一事相托。朱暉也摸不著頭腦就看著張堪你要托我什么呢?張堪就講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請你務必照顧我的妻兒。當時兩人身體都很好朱暉沒當回事也沒做出什么承諾。但分手后張堪果然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得非常艱難。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原來關系也未必很密切的朱暉耳朵里,朱暉就不斷資助張堪的妻子和孩子,年復一年地關心他們。于是朱暉自己的兒子很不理解,就問爸爸您過去和張堪沒什么交往啊?怎么對他家人這么關心?

三字經 第八講(十義訓詁句讀)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畫外音》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個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應怎樣為人處世然后再教怎么讀書。那古人讀書和我們現代人讀書有什么不同,古代時期小學都有什么課程,什么叫訓詁,什么是句讀(),訓詁和句讀對學習古文為什么特別重要?

《正文》上講講到三字經按序排列排到了單數的最高“九”,接下來到了兩位數“十”,所謂十義,十種恰當正當的交往處理方式,哪十種: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父子之間要注重慈愛和孝順,當然父要對子慈愛,子要對父孝順;夫婦從,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兄長必須友愛弟弟;弟弟應該恭敬或尊敬兄長;交往時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應忠于君主;這十義,十種恰當的行為準則。人所同,人都應該做到爭取去做到。概括來講十義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首先給大家講個兄友弟恭的故事,過去的名字叫趙孝爭死,一看這名大家就知道這是個很悲烈的故事,一個叫趙孝的人爭著去死。漢朝時有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有一年天下饑荒,社會當然就動蕩不安了,一天兄弟兩正在家里玩,強盜破門而入在家里亂翻,荒年嘛主要是希望搶到點糧食,然而趙家一貧如洗沒一點油水,沒一點糧食。兄弟倆一看強盜沖進來,這倆歲數都不大,嚇得就直往門外跑,弟弟跑的比較慢,強盜一把就把趙禮給抓住了,抓住了怎么辦?打算把他給吃了,吃人這個風俗古代還是有的,甚至有把人肉當軍糧的,人肉干。所以那個時候強盜就準備把他弟弟吃了。哥哥趙孝本來已跑得很遠了,回頭一看弟弟沒跟上來,被強盜抓了就返頭跑回來,跪在這些兇惡的強盜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多少肉,他的肉也不好吃,只要你們把我弟弟放了,我身體好也比較胖,你們就吃我吧,這是哥哥趙孝在爭著替弟弟去死。當時強盜都愣了,面面相覷,他們哪見過這樣爭著被人吃的兄弟,趙禮就在旁邊說,是我先被你們抓住的,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哥哥已經跑了,我哥哥有什么罪過,你們為什么要吃我哥哥。兄弟兩抱成一團痛哭。強盜很兇惡,但也被兄弟倆的友愛之情打動了,撇下兩兄弟跑了,沒吃他們。這件事后來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獎,因為這是個兄友弟恭最好的例子,就將兄弟兩的事跡昭示天下。至于友朋之道古人很重視。但古人在友和朋之間是有區別的,古人稱有同樣德行的人,道德一樣的,行為操守一樣的為'朋’;同樣類別的人為'友’,就是我們讀書人或我們都是做官的,這叫友。友不一定德行都一樣,友不一定是朋,朋不一定是友。今天我們已把它混稱為朋友了,都一樣了。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君臣之間的關系。

《畫外音》三字經把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之間應如何相處的規矩統稱為十義,這對我們現代人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君臣關系是封建帝王制度特有的一種關系。現代人應如何理解儒家文化對君臣關系的詮釋呢?

《正文》我們不要把董仲舒的思想等同于孔子的思想,不要把三綱混淆。三字經里的三綱跟董仲舒的三綱不是一回事,三字經講三綱者君臣義,就是君臣之間要有恰當的方式,我們認為儒家很封建很專制,這是一個長期被混淆的錯誤看法,儒家真的認同專制嗎,儒家就真的百分之百的很封建專制嗎?大家來看孟子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之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 則臣之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什么意思?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連為一體的嘛,那臣子就把君王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馬,看作是狗是馬,那對不起,臣子把國君看作是國人,什么叫國人,馬路上隨便什么人,路人,我跟你沒關系,你把我看成犬馬,我把你看成國人還給了你面子,我沒把你看成犬馬,還把你當人看;假如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就是看作像泥土啊這樣輕賤的東西,那更對不起,臣子就把君王看成寇仇,我把君看作是我的仇人。請問,這樣的學說明明白白在《孟子》里面,你能說儒家學說都是贊成專制的嗎?所以三字經里闡發的君則敬,臣則忠,君主要尊敬臣子,那么臣子就要忠于君主。所以我們要注意,三字經里闡發的中國傳統社會的一些精神一般來講是比較平和穩妥的,三字經講過十以后開始告一段落。接下來講什么?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明句讀。

《畫外音》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個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應怎樣為人處世然后再教怎么讀書。那古人讀書和我們現代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規矩呢?

《正文》三字經先告訴大家書不是隨便可讀的,讀書是需要點技巧和基本訓練的,是需要基礎的。哪些技能呢?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這12個字含義實在太豐富了,訓蒙就是啟蒙教育,只要是啟蒙教育就必須要講究,講究什么呢,訓詁,什么叫訓詁,這個太復雜,現在有訓詁學,這是中文系的一個大專業,中國大概總有成百位的訓詁學教授吧。訓詁簡而言之就是用當前的話語(現代語言)來解釋古代詞的意義。什么叫句讀()呢,就是用標點符號斷句,古書都是豎排下來的,一串,沒人給你做句讀,古人去讀時也得把句子給點斷,不點斷怎么讀呢。訓詁和句讀都是大學問。這是有很多人靠這個訓詁做博士學位的。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我用一串例子爭取把這個訓詁和句讀說明白。先講訓詁,《論語》里講這么一件事,孔子跟一個叫陽貨的事,陽貨按禮節來拜見孔子,可孔子對這個陽貨總覺得有點心里不爽,不大想見他。可孔子自己是很講究禮的啊。古人是我來拜你,你必須回拜的,不然就是失禮。孔子就在哪琢磨怎么能不見他,這個陽貨挺煩的,但他又拜見過我了,我必須回拜,不回拜我失禮,可最好回拜時別看見他,怎么不失禮呢?所以《論語陽貨第十七》就講,孔子想了個辦法:時其亡也而往拜之,什么意思,這里就有兩個訓詁的問題,第一,亡也,等到他死了我才去拜他,不是的,而是亡羊補牢之亡,亡羊補牢不是說等羊死了我去圍圈(),死了你還還圍什么圈。是等羊跑了,發現不對,亡羊,逃亡之亡。亡:逃,走,離開。等到他亡也,等到陽貨離開了,我才去回拜他,把名片一遞我來過了,沒見著不是我的事,沒有不遵守禮節。第二,時間的時怎么講,什么叫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那大家一定要知道,時間的時看繁體字就知道了,時,右邊是寺廟的寺,等待的待右邊也是寺廟的寺,所以時間的'時’古音讀'呆’,實際上這個字就是等待的待。時:等待。所以是待他離開才回去拜他,孔子到底想干什么我們就知道了,不然孔子琢磨半天想干什么我們都不明白,這是一個訓詁的例子。

《畫外音》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歷史,在漫長歲月中隨時代變遷,人們的語言也在發展變化,用今天的詞義去解釋古文當然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訓詁學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確解讀古漢語,那句讀對學古文又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正文》古書沒有今天的標點,那我們就要加以句讀,所以句讀是必須的,但句讀可是個大技術,千萬不要小看'標點’古書,弄不好就叫什么?'破句’,點錯了,把一個句子給弄破了,不同的句讀有時會把一句古文的意思完全弄擰,接著在《論語·泰伯第八》里找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么點,如果你把它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說,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干活,去差遣他驅使他,可不能讓他知道里面的道道。這是什么,愚民政策啊,專制啊,噢,老百姓就是牛馬,你驅使他,道理不讓他知道,這是一種句讀法。還有一種句讀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變成什么,老百姓愿意被驅使愿意去干活的,由之,讓他們去吧,不要打擾他們了;老百姓不愿去干活的不愿聽你差遣的,知之,讓他們知道道理,你給他解釋。你看,多好的話。這就是句讀的問題了,一句讀意思全擰了。再舉個例子,也很有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里的。一般的解釋也是正確的解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活在世上要喝,要喝水吧,要吃飯,男女總歸希望找到意中人組織家庭,延傳祖宗的血(雪,寫)脈,養育子女再傳下去,要有夫妻生活,這是人最大的要求,最大的欲望,最根本的想法。對嗎,這話放到天下都對呀。可有人出妖蛾子,怎么出妖蛾子,現在婦女地位都提高了,這當然是好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媽媽地位提高,但現在也流行好多女權主義。有個理論家她找這個理,說《禮記》當中,孔子就是女權主義者,我聽這個東西有點玄乎啊,她說有句話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了。我說這話怎么有女權的意思呀,她說有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哦,作為一個女人我要喝水我要吃飯,我還要一個男人,要有個伙伴,有個丈夫,女人之大欲都在這了。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古代,古漢語不會有女人這樣的雙音字,這就是亂點。

《畫外音》因為早期的古文沒標點符號,便有人故意利用句讀把寫作者的原意更改為自己的用意。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甚至留下了很多笑談。有借此混口飯吃的也有借此救了性命的,那句讀怎么會有如此大作用呢?

《正文》有關句讀有太多有趣的故事。選兩個給大家講講。有個窮秀才窮得不得了,一天晚上就到一個非常富有的朋友家里,其實想去打秋風混頓吃,因為他太窮了嘛。可富人看見這秀才就煩,你老來不愿理你,不理他,到了晚上秀才的晚飯還沒著落呢,餓著肚子呢,打算再賴會,主人懶得理他扭頭就走,在桌子上留了一個字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就這么一串字,當然古人沒有標點,他往桌上一扔認為你秀才應讀得懂。這

三字經 第九講(論語)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畫外音》作為傳統啟蒙讀物的三字經向孩子們推薦和介紹儒家經典著作是它的一項基本任務。《論語》記載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一些言語行事,被奉為儒家經典,人們在強調《論語》的價值和意義時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是怎樣一部書,是什么人最終編訂完成了《論語》?'半部論語治天下’究竟是怎么來的。《正文》上一講講到根據三字經的意思,當孩子們認了一定數量的字,基本掌握了訓詁,句讀這樣的一些讀書的基本技巧,然后學習了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這樣的小學科目以后,孩子們就要開始進一步的學習,進一步學習當然離不開讀書,讀什么書呢,三字經告訴我們應該讀四書,顧名思義四書就是四部書,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四部最重要的典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必須先請大家注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三字經的排列順序,是有它獨特的考慮,這一點后面再講,首先,按三字經的順序先講《論語》,用了12字來講,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很清楚,《論語》這部書一共20篇,群弟子,有好多弟子,一群弟子記善言,紀錄下那些好的語言,非常有教益的語言,字面意思似乎很清楚,但仔細琢磨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

第一點,《論語》的論是個動詞,不是今天我們講的某某理論的意思,論是編纂,排比的意思。語是什么?語言,話語,講話的意思。'論語’什么意思?就是把孔子講的話,孔子和他弟子講的話,這是兩類了,還有一類,弟子們輾轉聽說的孔子講的話,把它編纂到一起。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山東曲阜人。第二層意思,《論語》作為一個書名,是在這部書編成時,當時就已經有了的,而這部書編成已經是在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在去世以后不久。總之我們可以歸納為,《論語》的意思就是把孔子,孔子和弟子,弟子輾轉聽說的孔子的話編纂起來,而《論語》這個書名是在這些言語被編纂完成的同時就已經有的,不是后人附加的。

《畫外音》《論語》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一共20篇,雖然篇幅不長,其中卻出現了一些重復的語言,這是為什么呢,而號稱弟子三千的孔子到底有多少個弟子呢《正文》也許諸位不太知道,《論語》一共有多少字啊,只有12700來字,放到今天就是薄薄的這么幾頁,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重復呢?那就要談到三字經介紹論語的后六字群弟子記善言,它編纂的過程就是由孔子弟子們或再傳弟子們大家聚在一起,把善言給紀錄下來,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比如這幾個弟子,每個弟子手上拿著竹簡,我的簡上紀錄了一句孔子的話,他的簡上也紀錄了孔子的話,首先把不重復的都留下來,重復的話呢,對一對,或者講一共主題,但言語并不完全一樣的,講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講法,大家都把它保留下來,沒把它剔除掉,所以就出現了重復,比如一句話這篇里講過,大致的意思在另一篇又講過,這種編纂方法其實跟佛經里的編纂方法有一定相似之處,佛經過去編成佛經時,寫定時也是這樣,只不過古代印度還沒有像我們這樣的書寫習慣,口口相傳的成分很大,我聽到釋迦牟尼說了這么一句話他也聽到這么一句話,我們四五個,七八個人都聽到這么一句話,但這個話好像我們聽的都不太一樣,那我們都來對對,對的時候什么辦法呢,我就把我聽到的釋迦牟尼這句話給唱出來,吟誦出來,你也吟誦出來,那么好,我們大家達成一致,把這句話固定下來,寫下來,就成為經文,論語的編纂方法應該說和這個是有一定的相似的,孔門弟子大概三千人,實際上未必有那么多,很多研究孔子的著名學者都認為孔子的弟子大概也就72人,而且這些孔門的群弟子大家還一定要記住,不像我們今天老師招一班學生,年齡都差不多,最多差個半歲,不然你不會在同一年入學,孔門的弟子年齡相差極大,分批進入孔門,年齡最大的弟子子路只比孔子小9歲。

子路的結局是很悲壯的,在跟人戰斗時發現自己的帽子帶松了,按孔子平時的教誨,儒家的君子怎么能帽子歪了呢?,他就把手上的戟。類似于帶勾的長矛往旁邊一放,等我先把帽子系好再跟你打,等把帽子系好自己已被捅成肉醬了。子路就是這么一個人。年齡最小的弟子是子張,比孔子要小40歲。你看年齡差距有多遠,這些孔門群弟子基本上可分為兩批,哪兩批,這就跟孔子一生的命運有關。孔子早期是滿懷著政治熱情的,他要用自己的學說去輔佐君王,去說服國君來實行仁政,所以他早年奔波于列國,希望能得到國君的賞識,能得到一片舞臺來施展自己的才華,將自己的理想化作社會政治的現實,使百姓能過上比較好的生活,使國君知道仁的重要性,仁政的重要性,所以孔子的前一批弟子基本上都是從政的,因為孔子沒當過什么大官,有的弟子的官當得比孔子還大,這是第一批。但我們知道孔子的一生,在實現他抱負的旅途中是郁郁不得志的,所以第二批弟子,也就是他中晚年以后這批弟子,幾乎都是做什么的,從事我們今天講的文化事業。

我們今天講,文學,比如每個大學都有中國文學系,文學這個詞在《論語先進第十二》里是什么樣的呢?'文學,子游,子夏’有文采的,有才華的是兩個弟子的名字,子游,子夏,這兩個正是孔子的第二批弟子。就是第二批弟子只能在文化的領域里來工作了《畫外音》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講述我們知道孔子的弟子大概分兩批,而且年齡上相差很大,那是哪些弟子匯集了孔子的言行,最終編訂完成了論語這部書呢《正文》我們今天能不能比較確切的告訴大家群弟子記善言。到底是哪些弟子最后完成了編訂論語的偉大事業,孔門那么多弟子,到底是哪個弟子或是哪些弟子編訂了論語,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一份文化瑰寶,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曾子和曾子的門徒最后編訂了論語。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山東嘉祥人。就是曾子避席的那位曾子,但孔門這位弟子流傳下的故事不僅僅是曾子避席,過去在傳統社會中在民間更有名的故事還不是曾子避席,因為曾子避席很雍容很文雅,另外流傳的關于曾子的故事聽名字有點嚇人,叫什么,曾子殺豬。這又是個什么故事?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去買點東西,曾子的兒子,小孩子當然愿意跟著媽媽,一看媽媽要出去就吵著讓媽媽帶他出去玩,纏著媽媽不讓走,又哭又鬧攪得雞飛狗跳,曾子的夫人就說:哎呀,乖兒子,別鬧了,別跟媽媽去,媽媽有事,你乖乖呆在家里,兒子當然不干了,憑什么讓我在家里乖乖地呆著,有什么好處。媽媽告訴他,你只要別鬧著跟媽媽去,媽媽回來給你殺豬讓你吃肉,在古代中國吃肉是件大事,在傳統社會的農村,一年也吃不上幾頓肉,孩子當然高興,他知道肉好吃。那行,媽媽你先去我不去,我在家等著,回來給我吃肉。就沒纏著媽媽一起去。等曾夫人在集市上買完東西回到家已大概是傍晚了,看見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磨刀,這下把曾夫人驚著了,說你在干嘛,曾子說殺豬呀,你不是剛剛答應孩子說你回來給他殺豬給他做肉吃嘛。曾夫人說,我這是隨便哄孩子的一句話,哪有孩子鬧就得給他殺口豬啊。曾子講,不能這樣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隨便跟他講話,說的話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讓孩子能相信別人的話,今后他自己怎么能守信呢,一頭豬是小事,給孩子留下的那種很不好的印象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為人處事的方式,我們就追悔莫及了。那曾夫人當然是很懂道理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孩子做了頓肉吃,這就是曾子殺豬的故事。過去在民間這個流傳得更廣。由此可見曾子確實是一個言必信,行必果,非常守信的方正君子。《論語》就是在曾子及其門徒手上最后編纂定稿的。

《畫外音》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民間流傳了很久,經常被人用來證明論語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意義,那這句話是怎么來的,而錢文忠教授為什么會認為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呢《正文》論語這部書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對我們這個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對我們有決定性的意義,不能想象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文化沒有論語會是什么樣子,誰敢想象,這是一個不敢去做的假設,那我們能不能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論語對我們這個中國文化或者在傳統中國人心目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這個任務,這個要求不簡單。但我想用一句大家聽慣了的話來開始,什么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故事被歸在誰的頭上?歸在趙普頭上,趙普何許人。趙普是五代后期淮南滁州的一個私塾先生,社會地位并不怎么高,我們知道五代后期都是戰亂嘛,接著五代就是宋朝了,趙普原來在鄉村私塾教書,但趙普這人的一生真是應了一句古話,什么呢?時勢造英雄,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淮河以南長江以北這塊地區,這塊地區很重要,當時還沒當皇帝還沒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那時還是后周的一位大將(趙匡胤,時代,北宋初期,籍貫,河南洛陽)。就在這里和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仗,不知怎么搞的這位私塾先生趙普,不正好在滁州教私塾嗎,就結識了趙匡胤,給趙匡胤出謀劃策,由于他的出謀劃策,當然也由于趙匡胤的統兵有方,也由于趙匡胤手下這些將士英勇善戰,這一仗趙匡胤大獲全勝,由此奠定了帝業,趙匡胤如果沒有功勞沒有實力,在他身上別說披一件皇袍了,你給他披一個黃被子他也當不了皇帝,之所以能當皇帝是因為他有當皇帝的實力,而這個實力的奠定就離不開趙普的出謀劃策,趙普在此后當然一直追隨趙匡胤了,北宋建立以后,趙匡胤就把趙普作為自己的一個比較貼近的謀士,作為一個文臣帶在身邊,趙普呢就有機會參與很多高層的決策,還輔佐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南方。公元964年這位私塾先生趙普達到他人生的巔峰,出任了宋朝的宰相,位極人臣了,不僅出任了宰相還被封為韓王,被封了個王爵。宋朝站穩腳跟后,像中國歷史上所有王朝一樣,很快就要什么,偃武興文,武將就要往旁邊放一放了,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啊,得靠文人來治理。所以在朝廷里提拔起一批很有學問的讀書很多的士大夫,趙普就明顯跟不上需要了,他作為私塾老師的這點底子不能滿足新興的宋朝的需要。

《畫外音》在我國古代很長時間里,論語一般是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教人識文斷字和學習做人道理,那僅僅做過普及教育工作的趙普在文人越來越多的朝廷中還能保得住他的宰相地位嗎?《正文》終于發生了一件讓趙普非常尷尬的事,這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乾德建元要有個新的年號,宋太祖就想了個年號,覺得這個年號很吉利,當然這個年號必須是以前沒有的,我是一個皇帝,我這個年號以前某個皇帝用過,這不是很不好嘛,因為以前的皇帝都是垮臺了嘛,當然不能用了,要自己來找個年號,太祖想到了一個,說這個年號沒有過,不錯。趙普就在旁邊起哄,好啊好啊,皇帝真英明,學問真好,您想了一個以前絕對沒有的,獨一份。旁邊有個不識相的讀書人叫盧多遜(時代,北宋初年,籍貫,河南沁陽)就在旁邊插嘴,'哎,不對,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在一個很短命小皇朝里用過這個年號的。’這一邊是趙普在那拍馬屁,啊,太祖,以前就沒有,我這個宰相也沒聽說過,皇帝您說沒有就沒有,但旁邊有個有學問的講以前有,而且是個短命的王朝用過這個年號。這一下太祖大驚,給下著了,趙匡胤干了一件什么事,估計宋太祖自己想了個年號很得意,正好手上拿著毛筆在寫這兩個字,正得意洋洋,一聽有這個年號啊,順手就用毛筆給趙普畫了個花臉,史書講'太祖大驚 以筆涂韓王面  爾怎得及他’趙紹祖《讀書偶記》。你怎么比得了他,指著盧多遜,你怎么還不如他,就把他涂了一臉黑。趙普被涂完了一臉黑是什么樣子,正史記載'韓王經宿不敢洗’被皇帝御筆涂黑了后一晚上都不敢洗,這對他當然是沉重的打擊,更重的打擊是宋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需讀書人。第一句話,爾怎得及他,第二句話,'作相需讀書人’做宰相的必須是讀書人。言下之意你就不是讀書人,往下的意思就是,你恐怕不配當宰相。這對趙普是多大的打擊,果然在宋太祖以后的歲月里,趙普就被罷相。當不了宰相了,被被派到了外面,外放去當了一個節度使。

《畫外音》被趕出京城的趙普之所以被人們輕視,就是因為他熟讀的只有論語這么一部書,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怎么來的,趙普當時真實的想法又是什么樣呢?《正文》而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趙普又第二次出任宰相,由于非常復雜的人事原因,大概是誰都擺不平了,又把趙普這個老臣給請了回來。趙普從外地回到京城發現已經是物是人非了,整個朝野都是讀書人,所以君臣,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雖然把他招回來了,但馬上覺得他學問不夠,當時有部史籍《鶴林玉露》乙編卷一有記載,怎么說的?'趙普在相 人言普山東人 所讀者只《論語》―― 太祖嘗以此語問普 普略不隱 對曰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 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 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話的出處在這里。趙普回來以后很多人就在旁邊說風涼話,說這個山東人趙普 (當然這個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當時的山東)所讀的書就一部《論語》,除了論語沒讀過什么書。接宋太祖班的宋太宗他是皇帝啊,當然什么都不吝的,就直接問趙普,有沒有這事啊,你四部書是不是就讀過論語啊。哪知道趙普想明白了。說,是,我就讀過一部論語,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我平生所知道的東西的確不出論語,但過去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平定了天下,今天我又回來了又當上宰相了,我還打算用另外半部論語來幫助陛下您治理天下。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原型和來歷。趙普本人并沒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他說過的是從這句話里化出來的。流傳了一千多年,我們都認為趙普說過這話,借此說明論語有多重要,半部論語就可以平定天下,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再說,但放在趙普頭上是把這個意思完全給弄擰了,為什么弄擰了?趙普的回答已告訴我們,他心里怨啊,一肚子氣啊。你們瞧不起我,因為我沒學問才讀過一部論語。所以他說的是牢騷話。實際上當時的整個文化氛圍,當時朝廷的所有大臣恰恰認為,僅憑一部論語不能算是有學問,僅憑一部論語是不能平天下治天下的,何況半部。所以趙普說的是一句反話,它要告訴我們的或者是促使我們能夠領悟的恰恰是這么一個道理。論語雖然重要但它絕對不是萬能。我們今天當然還是應去讀論語,道理很簡單,論語是中國傳統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作品。論語蘊含著巨大的智慧豐富的遺產是毫無疑問的。但趙普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如果認為靠著論語就可以應對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恐怕這是我們過于機械地理解了論語的價值和作用。

《畫外音》三字經用短短的12個字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概括了儒家經典《論語》,讓兒童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為大家進一步學習論語打下了基礎,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講述,我們也進一步了解了論語這部書的來龍去脈,了解了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認識到了它的永恒價值。《正文》今天我們看來,論語教給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的主要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一種人生的智慧,一種人生態度。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講,論語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而不是說論語是個萬寶全書,我們只要讀了論語就可以解決我們面臨的一切問題,從來都沒有這個說法,古人也沒有留給我們這樣的教誨。《論語》是'四書’的第一部,這里用了整整一講來講三字經的12個字,來講論語一部書,我相信這和論語在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完全相稱的。那四書還有三部《孟子》《大學》《中庸》。三字經關于四書的這三部書是怎么說的呢,請聽下講。

三字經 第十講(四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畫外音》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在古代社會它們是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核心價值觀,在講述完論語之后,這一講將講述《孟子》《中庸》《大學》,那么亞圣孟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現代社會還應該提倡中庸之道嗎?宋代大儒朱熹又為什么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呢?《正文》關于四書,按照三字經的排列順序,第二部是《孟子》。三字經怎么說的: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就是《孟子》一共7篇,,核心內容是兩個,道德,仁義。這是孟子的核心詞語。首先我們還是應該弄清孟子這個歷史人物的大致情況。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樣也曾經想投身政治活動,也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遍訪國君,但同樣也像孔子一樣,他的學說不怎么符合當時國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夠滿足當時國君非常現實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視。有一次孟子的家鄉鄒國和孔子的家鄉魯國發生了爭執打起來了,打起來了后鄒國的官吏死了33人,而鄒國老百姓在旁邊袖手旁觀,照理兩國相爭官員都撲上去了,你老百姓還不跟著官員上,老百姓沒有,在旁邊看熱鬧,導致鄒國官員死了33人,那鄒國國君會怎么看,毫無疑問是指責老百姓,我官死了那么多,你老百姓一個都沒死。孟子怎么來看這件事,孟子對鄒穆公講:活該,誰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時那么殘忍地對待百姓,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們的老百姓今天總算是找到報復你們的機會了。這是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言論。孟子甚至還主張壞的君主,不仁義的君主是可以廢掉的,是可以讓好的君主來替代的。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依然能讓我們激動。孟子有句話經常被我們引用: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孟子》,人民是最寶貴的,江山社稷是第二位的,國君是最不重要的。國君排老三。這是什么思想,在先秦諸子里真正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畫外音》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主要采用吳起,商鞅,田忌等人的思想,希望通過武力來雄霸天下,然而孟子卻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他倡導仁政愛民的治國理念,是以德治國的思想源泉之一,那《孟子》一書在古時候又有著怎樣的命運?《正文》孟子在很多情況下沒有辦法讓統治者接受,更不要說能討得統治者的歡心了。舉個例子 朱元璋,明朝的皇帝,就是因為讀到《孟子》里面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這樣的話勃然大怒,雖然《孟子》在那時已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了,四書已經是參加科舉考試必讀的書,題目就是在四書里出的,但這個皇帝看到這些話非常生氣,采取了兩個措施,第一,下令將孟子撤出孔廟,原來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配享的,就是這邊供奉著孔子,旁邊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獻祭,后人的敬禮。朱元璋覺得孟子不行,剝奪他這個資格,下令把孟子從孔子旁邊搬走,不讓你呆在廟里,當然是等于剝奪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下令把《孟子》里面類此的話全刪掉,編成一個比較'干凈的《孟子》的版本,當然這是他所謂的干凈,所以在明朝讀書人,參加科舉的,固然是個個要讀《孟子》,但他們讀的《孟子》和我們今天讀的《孟子》不大一樣,我剛才引用的這些話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沒有的,因為統治者不愛看,但《孟子》畢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統治者對《孟子》的心態很矛盾,還是拿朱元璋來說,開始的時候那么強橫,到他的晚年又去讀《孟子》,是不是讀的是原本還是讀的是刪節本我們不知道,突然讀到這么一段: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他大為贊嘆,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個巨大的任務,一個使命,交給某個人的話,那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夠忍受苦難,使他的筋骨強健,能夠經受住勞累疲倦,還要餓他,使他能夠忍受各種苦難,做好承擔大任的準備,當朱元璋讀到這里時又不禁拍案叫絕,一下又非常感動,覺得孟子說得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排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邊,再享受后人的獻祭,同樣是朱元璋干的事。這很可以彰顯《孟子》這部書和孟子這個人的坎坷命運。

《畫外音》《孟子》有三萬五千多字,占據了四書篇幅的70%,可以說,《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部書,那《孟子》究竟是本什么樣的書,它有著怎樣的特色呢?《正文》:和《論語》的這種簡約,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長篇大論,氣勢磅礴,邏輯嚴密,尖銳機智而又從容舒緩。所以《孟子》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散文寫作的最高峰。我們今天讀《孟子》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地方,這里選取孟子和兩個國王的談話。有一天孟子去勸說齊宣王(戰國七雄之一),說你要施行仁政,搞好的政治。那齊宣王當然心里是不太愿意干這個的,認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幫我一下子立竿見影富國強兵,又不能幫我滅掉對方,又不能叫對方規規矩矩向我磕頭向我臣服,他說不過孟子但又不愿背負這個惡名,就是說我不愿意施行仁政,齊宣王干嗎,耍無賴。他跟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說的要我施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有毛病,有什么毛病啊,我好色,我實行不了仁政,我有病啊。孟子的回答是什么,好啊,好色有什么關系,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誰不愛自己的女人,假如國王您能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廣開來,使普天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就好比誰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啊,但并不妨礙你實行仁政,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廣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嘛,你喜歡女人,那你應該讓世界上別的女人也有一個歸宿,你應該尊重別的男人也喜歡自己的女人嘛,這不就仁政了嗎。齊宣王一想,好像光說自己好色,已經躺到地下打滾了,已經承認自己好色了還擋不住孟子。又來了一個,哎,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我還有個毛病,比較好財,還是施行不了仁政。孟子說,好啊,好財好啊,誰不喜歡財物,周公的先祖劉,公劉,也喜歡財物啊,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國強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財物,這不就是實行仁政了嗎?實行仁政有什么毛病啊,沒有啊。這就是齊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對話,及其精彩。還是這個齊宣王,孔子看大概也說不動他,齊宣王反正也躺倒了地下跟你干,滿地打滾,拿他也沒什么辦法,突然孟子又聽說齊宣王喜歡音樂,是個音樂迷。孟子說,好,如果大王能夠喜歡音樂那齊國就很不錯了,就有指望了。孟子這個思路是非常獨特的,為什么喜歡音樂齊國就會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齊宣王。說,大王,都在傳說您喜歡音樂。哪知道這個齊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無賴還是說真話,還是不好意思。怎么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只好世俗之樂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歡先王高雅的廟堂音樂,喜歡的是流行音樂,如此而已。那意思是要給孟子擋回去。孟子說,好啊,國王你只要好音樂,你真正喜愛音樂了,先王之樂和現在的流行音樂是一樣的,齊國有救了有希望了。國王這一下摸不到頭腦了,我都說我好世俗音樂了,那么不高雅了,你還說齊國有希望。那孟子說什么呢?這一段話歷來有不同讀法,我比較認可的讀法,'獨樂()(le4) 與人樂樂 孰樂 你一個人享受音樂快樂呢還是與別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呢?國王不傻,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不能說我一個人獨樂,我誰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于人,那當然不如和別人一起快樂了。好。你既然有這個說法。孟子又問了,'與少樂樂 與眾樂樂 孰樂,與少一點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還是與多一點的人一起享受音樂快樂,這兩種快樂哪種更快樂啊?國王一看已經被孟子套進去了,只能回答'不若與眾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樂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會誘導人多么會說服人。但我們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更多的只能領受到孟子的無奈,因為他也沒能說服這個齊宣王,齊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貨,依然好世俗之樂,沒見他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仁政來,這是一個例子他跟齊宣王。

另外一個例子他跟梁惠王(戰國時期梁國國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說服他,你要好好把國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個切入點呢,很絕,孟子問了梁惠王這個問題,說,大王,用棒子,棍子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也不傻。說沒什么不同,能有什么不同呢,都是把人殺了。孟子問,既然兩者沒什么不同,那請問大王,用刀殺死人和用那些惡劣的,壞的政治殺死老百姓,殺死人,有什么區別呢。他把這個邏輯給建立起來了。那國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沒什么不同,等于承認壞的政治可以殺人。所以孟子接下來就去直接教訓這個梁惠王。說國王啊,您的廚房里現在掛滿了那種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馬廄里面有健壯的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滿了他們的尸體,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領野獸來吃人啊,就是說你居于高位,你是國王,你不實行仁政,率領一群野獸來吃人,看到兩只野獸自相殘殺人都感覺到惡心,都不愿意看,何況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領野獸出來吃人,怎么能夠做百姓父母官呢?大家看,這就是孟子和兩位國王的對話,這樣的對話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機智多么雄辯多么仁厚,但終究是多么無奈。

《畫外音》《中庸》原來只是一篇只有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宋朝大儒朱熹卻把它從《禮記》中提取出來,變成了單獨的一部書,并把它推崇到極高的地位,那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現代人還應該不應該提倡中庸之道呢《正文》我們講了四書中的前兩部,三字經排列當中,一部《論語》一部《孟子》,那四書里的其它兩部《大學》和《中庸》的情況又是怎樣呢?《正文》其實這兩部經我們以前多少涉及過,這里將花較多篇幅換一個角度講述它,三字經首先講的《中庸》,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這12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釋起來也很困難,這里面有相當的一些東西需要加以說明,《中庸》的作者是誰,三字經明確地說了,子思筆,子思寫的,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其實在孔夫子去世后儒分為八,就是儒家后來有八個主要派別。而子思之儒,這一派的儒家就是八派中的一派,現在看來還是相當重要的一派。《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無疑問我們在這里不是一個長篇大論的場合,只能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理論層次最高,理論色彩最濃厚。那大家也許會問,能不能用盡量淺顯明白的語言來說一說《中庸》究竟在理論上有什么特別高明之處,有什么特別貢獻。我想最好最老實的辦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懶的辦法就是用三字經的六個字來講,中不偏 庸不易中不偏還比較好講,就是說處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以一種比較持中的態度來處事來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講了,歷來的解釋都有兩種,這兩種說法多少有點差距。一種說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孔子與《論語》(上)
《蒙書講義》(上)——《三字經》(6)
錢文鐘講三字經摘要2
劉宏毅老師講解《三字經》第22集?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脫離實際的空想,學會善于思考腳踏實,請看《空中閣樓》的典故。
三字經注釋及相關故事  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石河子市| 阿勒泰市| 石楼县| 泗水县| 阜新| 清丰县| 宁波市| 赫章县| 武平县| 青海省| 墨江| 裕民县| 平山县| 增城市| 酒泉市| 嘉兴市| 光山县| 永德县| 鄂托克旗| 博白县| 犍为县| 西青区| 黎川县| 双峰县| 资中县| 桐梓县| 安西县| 纳雍县| 台江县| 绵阳市| 前郭尔| 福泉市| 祁东县| 吉林市| 阿尔山市| 德惠市| 石泉县| 类乌齐县| 贞丰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