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學審美鑒賞的三個階段(二)
(二)從審美鑒賞的過程看,必須經過以下過程:
1、閱讀感知
首先,閱讀作品,進入文本世界
閱讀是鑒賞的第一步,“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文學鑒賞。”而閱讀的首要任務就是破譯語符。因為,“文學是語言藝術。”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都隱含在構成作品的語符系統里。這樣,才能進入作品,初步了解作品中寫了什么人,刻畫了什么人物,在藝術方法上有什么特點等。
其次,保持虛靜,感知形象
虛靜的心態就是脫離了現實世俗和個體得失而面對作品的心理態度。讀者通過閱讀后進入作品,在審美觀點的指導下,以一種“虛靜心態”去感受文字所描述形象。這就包含兩個階段:
第一,審美感受
審美感受階段是指接觸文學對象和進入文學情景后,鑒賞者由感知作品的單象美、個體美到形成綜合美,獲得對文學形象的完整表象并產生一定情感體驗的階段。如,讀魯迅的《祥林嫂》,就對祥林嫂的感受而言,先總是從她的烏裙、藍襖、月白背心等穿戴,頭上的白發、臉上的表情等神態,淘米、洗菜、抗婚碰頭。拄著竹棍乞討等行動以及喪子、失子等命運遭際之類得其完整形象并生發出對她的同情來的。
第二,審美知覺
審美知覺首先是一種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心理形式,指對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及性質特征的整體反映,它不僅是對事物完整的表象的把握,而且也包含著對事物形象含義或情感性表現的把握。它具有整體性和選擇性的特點。
審美知覺感受到的是對象的美的完形,是實現主客體的契合與共鳴的條件和基礎,最終生發的是想象與再創造的樂趣。
經過這兩個階段后,讀者頭腦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表象。這時,審美鑒賞進入到審美應對階段。
2、審美應對
審美應對階段是審美感知的深入,是對審美知覺的突破,也是對直覺表象的突破。在這一過程中,讀者的審美心理結構被激活,想象能力得以發揮,通過想象與聯想,新的藝術形象得以形成,內在的情感與作品中的形象蘊含的情感交融,產生共鳴。此時,鑒賞主體超然忘我、夢往神游、達到審美快感的佳境和極致。在這一過程中,主客體是互動的,相輔相成,共進發展的。在審美應對階段,包括審美同化與審美順應兩個相對的方式,即審美同化和審美順應。
首先,審美同化
審美同化是指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總是把具體文學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審美心理結構之中,當作品的信息與結構相一致時,審美心理結構就得到強化與鞏固。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接受文本的過程,是形成審美共鳴的條件。這是獲得知識的過程。
其次,審美順應
審美順應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審美心理結構與具體作品的新因素發生嚴重不一致時,結構無法同化作品,只能通過自我轉換來適應作品的新情況,作品對原有的審美心理結構起改變與更新的作用。事實上,就是接受新知識,擴大知識結構的過程。
3、審美想象
《心理學》指出:“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而“審美想象是指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活動,是審美主體在直接關照審美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豐富完善對象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郭道榮主編《藝術美學》四川美術出版社)沒有審美想象就沒有審美鑒賞。審美想象按照層次分類有知覺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給人以想象的。想象是文學創作的主要方法,“是藝術中進入高層次境界的必要條件。”它有助于藝術“空靈”境界的實現。我們在文學中經常所運用到的“象外之象”、“韻外之致”等,就是通過藝術想象形成的藝術境界。作品是作家想象的結果,因此,在文學鑒賞中,也必須通過想象實現對文學的鑒賞。
4、情感共鳴
“審美情感是指審美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知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主觀情緒的反映。”通過藝術想象,作品中蘊含的各種的情感與鑒賞者的情感交融起來,鑒賞者的情感調動起來了,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實現雙向運動,從而使審美主體情感涌動,從而與作品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時,鑒賞者情感的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