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解非-的博客
作者:解非
583, 黑格爾說:“詩,語言的藝術,是第三種藝術,是把造形藝術和音樂這兩個極端,在一個更高的階段上,在精神內在領域本身里,結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統一整體。”我很喜歡他的這一論斷,也感同身受。
584, 詩歌從本質上說是人生情感真實的體驗和夢境似的一種先驗性神秘快感的臆想相結合誕生的生命體,一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詩是女人”。
585, 我給詩歌的五要素:思想感悟、精當語言、音畫韻律、想象聯想、幽美意境。
586, 別林斯基說:“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其實,古人早有:“詩緣情而綺靡”(陸機);“詩者,吟詠性情也”(嚴羽);“詩非他,人之性靈之所寄也”(焦閎);“詩以道性情”、“詩之為道,從性情而出”(黃宗羲)。說白了一個“情”字。沒有情,就沒有詩。
587, 詩是感情的結晶,友情、愛情、親情……,或纏綿悱惻、或慷慨高歌、或哽咽長吟、或義憤填膺……,情,構成了詩歌的生命。詩歌在敘事、議論、描寫的過程中無不浸透了詩人濃郁的詩情。
588, 清人吳喬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這個比喻說明了詩歌比其他文體的層次更高,詩歌對生活進行藝術概括更加的高度集中的特點
589, 詩歌思維常是飛越時空界限拓展美好未來的,在時間和空間上打了一個回旋,使過去、現在、未來得到和諧的交融和統一,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
590, 詩人也是攝影家,及時搶拍下一個個閃光的鏡頭,真境與幻境統一在一個畫面里。想象可以超越現實時空的界限,在無限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詩歌或許是藍天白云、碧波遠帆,或許是一只飛鳥一朵小花,或許是幾滴細雨幾片雪花,讓人燥動的心歸于恬靜。
591, 詩歌的人文精神是指詩人在詩歌藝術的探求中,所揭示出的關于生命之價值:生、死、美、愛、自由、真理等人類精神最本質的質詢。
592, 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卻對想象力提出形象。”達·芬奇說:“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這與我國古典詩論中“詩中有畫”的美學原理不謀而合。如果說陶詩是一幅清新淡遠的水墨畫,那么,王維的詩則是濃抹重彩的風景畫。
593, 謝榛在《四溟詩話》里說詩的語言應是:“誦之行云流水,聽之金聲玉振”。可見,詩歌語言節奏、韻律是構成詩歌語言音樂性的重要因素。
594, 詩歌的韻律源自詩歌的內在情感,高昂低回的詩情如小提琴上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構成了詩歌如泣如訴、如夢如幻的藝術境界。
595, 龐德說:“意象是包含著一團有意思的物象。”讀后我想這個意象派大師為什么說‘一團’,而不是‘一點’、‘一種’、‘一個’呢?主觀抽象的‘意’,客觀具體的之‘象’的結合要給人以美的情感、美的思想,而這‘一團’不正是‘水中望月,霧里看花’的審美意象嘛。
596, 解讀一首詩歌,其實就是解讀詩歌的意象,比如詩歌中的花是玫瑰,你絕不能把玫瑰的意象解成康乃馨。意象是構成詩歌的情愫,意象捕捉的準確詩歌解讀的就精當。當然,優秀的詩評家更應該是在原作基礎之上再創作的作家和詩人。就好比我們聽音樂一樣的二度創作。
597, 詩歌能把靜和動、聲和色巧妙地融為一體,給人一個清幽宜人的藝術境界。
598,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鑒賞者審美欣賞的中介。詩人以意象寓自己的意,傳自己的意,鑒賞者以意象明詩人的意,因意象悟詩人的意。這樣詩人蘊含的內在情感傳達給鑒賞者,從而引起鑒賞者的審美共鳴。
599, 劉攽說“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所以,寫詩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深義高”的詩意,對生活有敏銳的透視力,深切的感受力才能讓詩歌閃爍思想的光輝。
600, 陸機說:“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我的理解是詩人要獨辟蹊徑,發人先聲才能詩意新穎。就是:杰作必定要破格,好詩一定要創新,詩意必須有審美價值。
601, 詩歌的構思要精湛奇巧,詩歌忌直白,婉轉才別致的抵達“曲徑通幽”的境界,在層次上給人一個含蓄優美的藝術享受。
602, 詩歌構思要脫俗出新,匠心獨運,不落窠臼,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
603, 詩情包容的是生命體驗,也蘊含相應的審美價值,超越現實的人文精神,因此,懷著積極的入世的生存的詩情從事創作,還要力求去自我超越,使自己與無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合而為一。方能讓詩歌達到藝術的高境界和精神的高境界。
604, 詩人如果放棄想象,對精神活力扼殺,也是一種生命的悲劇,悲劇也會喚醒超越的本能,表現對生存的詩情,這間接的、內在的自我造型乃是詩人高揚的個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創作上品詩歌。
605, 想象力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融會貫通的境界,非此即彼的以辯證而超越的貫通的精神,使詩人從生命體驗中自我超越。
606, 詩人內心所產生的力量在鑒賞者欣賞時成為一種美的感動,無論超越時空,還是天人合一,其人生感悟就是詩性精神。
607, 詩歌自始至終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這體驗的獨特性、豐富性、普遍性決定了它的人類性。
608, 詩歌是生活的結晶,它比生活更真實、純粹。
609, 艾青:“大膽地感受著世界,清楚地理解著世界,明確地反映著世界”。我們從艾青的創作中能看出一種真的境界。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傾聽著時代的呼聲,緊跟著時代的腳步。蘊含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
610, 活著與寫詩是一種生命感悟性的寫作,洞悉歷史的底蘊和人生的真諦,從本質上表現時代的精神與風采。詩歌必須有勇氣向大眾揭示真理。
611, “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詩格即是人格。
612, 詩人要善于觸摸人類的靈魂,直面世界,把它映進深不可測的心底,給詩歌以生命與性格。
613, 艾青說: “必須了解生活的美,必須了解我們此刻所蒙受的一切的恥辱與不幸,迫害與困厄,即是我們詩的最真實的源泉。” 可見,詩歌必須反映美好的生活,表現美好的思想,抒發美好的感情,塑造美好的形象,打開美好的意境。
614, 雪萊在《詩辨》中說:“詩揭開帷幕,露出世界所隱藏的美。”可見,美即是詩歌的靈魂。
615,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可見,藝術是生命之美的創造。
616, 詩歌是人超越生命有限性而獲得無限性的重要中介,詩人作為感性的有限個體進入絕對無限的純粹自我,需要雙重超越即時間和空間的超越。
617, 詩人根據內心體驗重新構筑出一個全新的詩意境界時,詩人與世界在一瞬間是同一的永恒的,詩人的空間超越向度也是向上升華的,是以一個更高的視界來反觀這個世界,找到世界的本真意義,使生活的世界更加詩意化。
618, 詩歌作為生命超越的本體,其"活感性"的生成中自然蘊含生命的意義,是藝術生命的創生和自由的超越,因此說詩歌是活的生命。
619,艾青說:“真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又說:“必須說真話,你是被凌辱的,或是生活得歡愉的。”說真話是詩人最基本的素質,情感真實的核心。
620, 李廣田的評價:“詩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現象中,卻不一定是在血與火里,淚與海里,或是愛與死亡里。那在平凡中發見了最深的東西的,是最好的詩人。” 我很欣賞這句話。
621, 臧克家說:“我堅決地認為,以經濟的字句去表現容量較大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草率、啰嗦,是詩的致命傷。”對極了。
622,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動人心,但是“打動人心”的方法也不同,可以直接抒情以打動別人,也可以間接抒情以感動別人。
623, 任何一個詩評家都不能給詩人定性,這是一種極其幼稚的行為,是脫離于詩性本義的。詩歌源于生活,詩人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份子,你要想讓詩人脫離生活本身的源泉去創造,只有使詩人走向死路。
624, 詩歌高于生活,詩人在平凡中賦予詩歌一種不平凡的使命,才會使詩歌本身具有靈動性和高雅性。
625, 何為詩歌?古今有言志說、緣情說、想象說、感覺說,法度說、押韻說……,相比而言,《毛詩序》中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一說為多數人所認同。
626, 何其芳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包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則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論述,基本闡明了詩歌的含義。
627, 詩性的品質和人性的品質是一體的,它們就是一個母親的雙生子。
628, 詩評家用作品去解讀詩歌的人性,去界定詩人的品位,需要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和詩學素養,任何妄自下的結論,不僅會給人留下膚淺的印象,更可怕的是以其誤導而偏離詩歌美學的宗旨。
629, 詩評家要以博大、寬厚、睿智、仁善、以及恰當精確的詩學概念給作者以指導與鼓勵,且不可扼殺他的創作激情,一個詩人的創作激情就是他詩歌的生命。尤其對待年輕的詩者,不要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后生可畏’這可是古語。一個詩評家的使命是前瞻性引領,絕不是扼殺詩歌生命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