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空谷足音
引經據典,即用公認的道理、原則作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的方法。人們在分析某一問題,論證某一觀點時,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透徹,把道理論述得更充分,把觀點論證得更正確,增強論證的科學性、準確度、可信度和說服力,往往需要引用名人名言、古詩名句、俗話、諺語、警句、格言等。
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三點:
一、引用的理論資料必須精粹,準確無誤。精粹就是指少而精,不可連篇累牘,引言過長,使文章顯得龐雜、繁冗、累贅,使人不得要領;準確無誤是指內容與原文吻合,不能隨意改動或張冠李戴。
二、對要引用的理論資料,理解必須正確,運用必須有針對性。這就是說,所引名言不可斷章取義或牽強附會。“引”一定要引最關鍵、最能證明主旨的句子,不可不分主次,不分輕重,不管有用沒用全部引用出來。
三、引用的方式應富于變化,引言應具有權威性。引用既有直接引用,又有間接引用,二者應相互變通,靈活運用。同時,在作文中為證明觀點,不宜引用我同學怎么說,或父母怎么說,或老師教導我們如何如何等,因為這種論據權威性不強。
例文 世界因他而更美好
當蝶羽化而飛時,那款款的舞姿告訴我;她選擇做繭化蛹,破繭成蝶的舉動使生命無悔。當荊棘鳥找到那根最長最尖的刺時,那世界上最優美動聽的歌聲在宣告:選擇撲向那最長的刺,用鮮血去澆開荊棘花,用生命歌唱世界的美麗。她的選擇,飽含著她對世界的熱愛。
有人說:“當一個人面臨選擇時,你便可以看見他所有的高貴與卑俗。”選擇,在邁開腳步的同時也鑄就人格。
面對紛亂的時代,孔子選擇積極地入世傳道,游說君主,教化人民,老子選擇避世自清,以無為對有為。面對混亂的官場,李白高喊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騎鹿而去,王安石卻吟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潔身自好地奔波。選擇不同,但皆因內心的高潔正直而閃著各自繽紛的光彩。
身處亂世中的人無法選擇時代,但他可以選擇讓世界因他而更美好。總是難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總是憶起文天祥“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憂國憂民,總是感動于馬丁·路德金的那個人人平等的夢……政治家的憂喜雖沒有詩人的灑脫無羈,但卻是如此的坦蕩廣博,折射著他們的真誠與關愛,演繹著生命的精彩。
選擇,心靈總會在現實中受到拘束,人總無力于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但,如果放開這些約束,讓心靈在更廣的時空中飛翔、選擇,心靈的選擇,會讓我們更感慨它的博大。就像池田大作問湯因比:“如果可以自由地選擇出生的時間與地點,你會選擇什么?”“我會選擇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歐亞大陸的交匯點,在那里看歐洲文明亞洲文明與埃及文明的交融、溝通與發展。”如此的心靈選擇,湯因比無愧于歷史的廣博、哲思與睿智。
心靈的選擇,無論有無時空界限,無論是詩人、政治家還是哲人,只要有博愛,關注生命,尊重世界,心系人民的憂樂、社會的方向,選擇,總會讓生命演繹精彩。
簡評:這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歷史知識,廣涉中外,思接千載,引用了孔子、老子、李白、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馬丁·路德、池田大作等人的事例,視通萬里,思考深邃,說明“身處亂世的人無法選擇時代,但可以選擇世界因他而更美好”。
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則材料,然后以材料為觸發點,寫一篇作文。不同的是,材料作文必須使用所給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須與所給材料吻合。它的思維方式局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觀點,舉例論證,總結回應。話題作文則不同,它強調的是行文與材料有關,可明扣主旨,也可暗扣主旨;可運用材料,也可完全舍棄材料。在考場上,萬一自己的思路打不開,就可以巧妙利用這則材料。縱觀近幾年各地的滿分作文,將材料交融到自己的作文中成功的例子很多,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放在開頭作引子。開篇引出材料后,應用三言兩語對材料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得出中心論點,如2003年高考作文《莫讓感情迷了是非的眼》是這樣開頭的:“兒子與鄰居說了相同的話,富人卻持截然相反的態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擺布,莫讓感情的砝碼左右了你的判斷。”
二、放在文中作論據。論證過程中可隨時把材料作為論據和論證使用。如2003年高考作文《天平和七弦琴》在文中這樣引述:“如果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中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都是相同的話,而他卻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
三、大膽改寫或續寫材料。它一般適合于記敘類材料,如2003年高考作文《一場特殊的審判》就運用了此法,它以富人被偷后狀告鄰居為主要情節,借兒子之口道出真相,點明寓意,構思巧妙,別致。
例文 人生而有情
何謂“親情”?即摯愛你的親人朋友,何謂“明理”?即通曉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經典里,君子的修養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謂“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那則《韓非子》的寓言里,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面。
寓言說的是宋國一富人,墻被大雨淋壞。兒子與鄰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竊。果然,富人晚上丟東西了,于是他覺得是鄰居偷的,又認為兒子聰明。我想:倘若是兩個毫不相識的人提醒他,結果會不一樣吧。由此可知:感情的親疏對人的判斷,影響不可謂不大啊!
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構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陳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淚,不僅當時打動了皇帝那顆威嚴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動了無數后世讀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為一個“情”字嗎?“文為心聲”,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傳后世啊!文學如此,藝術亦如此,藝術大師倘若沒有足以讓觀眾共鳴的激情,那么大師則淪為工匠,藝術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無時無刻不為感情而“呼吸”。
當感情與真理并行不悖的時候,感情則成為激勵人去奮斗的“催化劑”;可當感情與真理發生沖突的時候,卻又如何呢?林覺民在《與妻書》里說:“即是愛汝之心,使吾敢勇于赴死也。在這里情感升華了,困擾消失了。“愛汝之心”與“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合而化為一股浩然之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可以說: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在面臨情感與真理的沖突時最驚心動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經典里,卻不是這樣看的。即使是孔子也會在《春秋》里違心曲筆。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倫理也成了束縛的工具了。魯迅怒斥封建禮教“吃人”,真可謂入木三分。在那樣的倫理下,哪還有真理可言?柏拉圖“背叛”先師,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布魯塔斯在刺入凱撒最后一劍時說,“不是我愛凱撒少,而是我愛羅馬多。”當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真理沖突時,他們是多可敬的言傳身教!
簡評:許多考生常慨嘆作文無話可寫,殊不知寶庫就在眼前。本文的突出之處就在于:一是能敏捷地聯想并充分利用本次話題材料,二是恰當地處理好了話題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并銜接自然。當然,如果沒有敏銳、大膽和靈活駕馭文字的功底,則要么用不起材料,要么生硬嵌入文中,造成油水分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