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家長百事答
1. 就本性而言,人只是個即時動物;
餓時飯值千金,飽時不值分文;
傷時疼大于天,愈后忘于天邊;
人喜歡說感恩,其實恩過了人就忘;
人喜歡說品德,其實感受排在品德之上;
有好惡,無真實~~這本性人人都一樣;
要脫離這劣性,需要養德行,何為養?
靠“規則”和“提醒”讓人保持真實、離開麻木、習久成覺,成良性;
沒有“規則”和“提醒”,說什么“仁德”都不必聽,因為不可行。
2. 學生問:
為什么解決親子關系用“先和后同”的愛,而解決成人關系用“先勢能后同”的謀?
答:
因為家長和孩子的目的和利益一致,是團結問題;而成人和成人往往各懷鬼胎,是合作問題。
3. 和外人好好說話不算本事;
心情好時好好說話也不算本事;
意見一致時好好說話依舊不算本事;
對孩子、心情差、有分歧,滿足這三個條件時還能好好說話才是本事;
這是對家長智慧、德行、同理心、掌控力的綜合考量。
能做到這一點的家長,交友是個好朋友、做事是個強中手、承擔任何責任都會是仁者龍頭。
4. 每個孩子都會有劣勢和弱點,這沒啥;
可以提醒,也可以站在孩子角度想辦法;
但千萬別用嘲諷來施壓;
因為“嘲諷”不是什么愛的激將法,在沒給孩子希望、力量和方法的前提下,那嘲諷只會讓孩子敏感、焦慮、沮喪、掙扎;
而且家長一旦習慣了嘲諷,就會不知不覺忘了初衷、隨了情緒,把施壓演變成一種打著愛的旗號的報復、解氣、討伐;
當然,父母的愛都不摻假;但身為父母的人卻也都在自己的局限和無知之下,局限和無知會讓人把愛變成誅殺。
5. 被孤立的優秀一定是假優秀,因為那缺少了利他和溫和;就像“光太強必被棄、火太旺必被熄”一樣;
人都有波峰波谷,人也都無法絕對獨立,都需要溫暖往來,都需要彼此給予。“和合”就是社會的規律,一切優秀的前提也必須要符合“和合”的規律;
是的,人不能為了合群失去自我,但人也絕不能以“個性”為由逃避能力升級。
因為“被孤立”本就不是個性,只是能力缺失且逃避面對和練習。
6. 人是千差萬別的;
這差別就導致人和人的關系變來變去;
并不存在恰好一致的人;
只存在“不會就教、不對就改”的機制;
這機制讓不一致的人成為一致的群體;
所以說:
好的群體關系,都等于好的管理和教育;
好的領袖,都等于好的家長和老師;
7. 世上最無條件的,莫過于母愛;
世上最無爭議的,莫過于孝道;
世上最有意義的儀式感,莫過于帶著孩子一同盡孝;
敬正心、情暖人,和和美美中三代人皆有所獲,至真至純中三代人盡享美好;
孝,實是中華文化最智慧、最精準的道!
愿天下子女:與父母同心、家和萬事興!
愿天下母親:享安康靜好、順意盡歡笑!
8. 分享經驗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說教是最讓人討厭的事情;
然而,我們卻忘了向孩子分享經驗;
只顧著說教、指揮、宣判、獎懲……
為何如此呢?
因為我們心里那根深蒂固的“我主你次、我做主你執行”的不平等……
9. 做事有兩種;
一種是直覺行為,這種事怕刻意;
越重視,越找不到感覺,有玩樂心才好;
另一種是理智行為,這種事怕隨意;
越隨意,越散亂飄零,唯重視才可成功;
這兩種做事能力在日常怎么練習呢?
無目標的事,享受自我的輕松喜悅;
有目標的事,驗證自我的盡在掌控;
10. 以“明白”為目的;
則起初人生累些,后來人生簡單些;
因為可以把努力放在明確的事情上;
只以“感受”為準繩;
則起初人生輕松,后來疲于奔命;
因為所有的努力都得用來為人生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