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質量是有層次之分的,但大多數人卻都生活在生活的表層,一如湖萍一樣,從生到死都在游移之中,都從未止過一次。
我們的城市在日夜加速現代化,無論你走到何處,都能聽到建筑機器的咔嚓聲、各種吆喝聲、喧鬧聲。城市成了聲音的城市。在聲音中,我們想要有片刻寧靜,簡直是不可能的。
當然,真正亂我心者不能歸結為外在的聲音。真正亂我心的是我們的欲望太強盛,我們的頭緒太多。我們帶著貪婪心出發,我們什么都想求得。我們心中同時裝著幾件事,我們目標游離,目光閃爍,我們的心總是不在家,總是被一切一切五光十色美侖美奐美麗迷人的聲色犬馬所吸引,所牽制。
我們只是在動。只是在匆匆地趕路。吃飯時間減少了,休息時間減少了,我們成了一臺只是“動”的機器。偶爾一個人星期天躺在床上享受片刻寧靜,才會發現我們有時走錯了路。
喧鬧對占有、掠奪是有利的,但對心靈的愉悅和生命的滋長是有害的。
恰恰相反,真實的生命,都是在寧靜中滋長的,生命只有在寧靜中才能回到我們真正想要的需求上來,我們才會有所創造。生命若總處在喧鬧之中,我們生活的質量將大大降低。萬物的孕育都在寧靜中滋生,萬物的生長都在寧靜中生長,只有衰老和死亡是不需要寧靜的。
只有靜,我們的本性才會復歸,才會深深的 “在”。只有身在、心在、神在,我們才能與大自然和諧交流。否則,我們是分裂的,心與身是分裂的,是痛苦煩亂的。而現實卻恰恰相反,我看到許多城市少年、青年人,他們本來可以有一些獨處的時間空間,但他們卻討厭這個時空。也就是說,他們討厭寧靜,他們害怕寧靜,于是便三五成群的去看錄像、搓麻將、跳勁舞、劃拳行令等。
當然,他們也不希望如此打發時光,但他們由于更害怕面對寧靜,害怕直接面對自己的那貪婪的、丑陋的、赤裸著的靈魂。
因為,寧靜見心。他們最怕看到的就是面對自己空虛落寞的靈魂。有時他們在靜夜中不小心偶爾看到了,他們會很痛苦,會變得更自卑。所以,他們想方設法躲避它,絕不再輕易面對它,碰觸它。正因為這樣,沒有人會真正樂意談心的,因為他們心靈深處存著太多的傷疤,太多的裂隙。
他們寧可喝得醉醺醺,也不愿一個人在清醒中入眠。他們寧可戴著流行歌曲的耳機入眠,也不愿抓住入睡前的片刻進行反思,這就是現代人的心靈特征。
萬物在天地間靜靜地滋長。它們之所以能生長,只是因為它們全身心的“在”。在是最深的和諧。
“在”與“不在”是區分人生質量的判別式。這種區別首先表現在體驗上的不同。下面我們從局部體驗和高峰體驗中來理解“在”與“不在”。
局部體驗是不充分的、是沒有達到滿足感的。而高峰體驗則是全然的、徹底的體驗。所謂高峰體驗,就是肌體極度亢奮,血液循環極快,精神處于全然真空狀態,潛意識被強大的能量流打開,整個生命都是敞開的。
西方哲人馬斯洛不僅是一個智者,而且也是一個全然觸及到人的本質的人。他不是一個邏輯分析家。邏輯是屬于低層次的,在邏輯中你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人。邏輯是最適合研究自然運動形式的,但它一運用到人最本質的部分,它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說,高峰體驗是研究精神及靈魂特征的一種最佳工具,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是探討生命意義的一個強有力的名詞。
人有三種高潮形式,即大腦的高潮、肉體的高潮、身心互動的高潮。所謂的靈感就是指大腦的高潮。我們時常對某一信息特別敏感,且能產生興奮,產生大腦高溫,從而達到接通大腦中的其他所有信息,從中產生出靈感,產生出瞬間電流,你于是便有被電擊一般的感覺。但這種高潮有時由于電流不足,不能產生強大的持續的震撼力。因為大腦能量有限,電流有限,不能將你充分的燃燒。另外兩種高潮就不在此多說了。
體驗為何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于人是一種靈性的動物,而不是邏輯的動物。研究人的全部過程中,最初的環節和最后的環節都只有一個——研究體驗,研究怎樣才能在所有的行為里獲得高峰體驗。中間的邏輯只是一座橋梁,一個過渡,一個階梯而已。研究高峰體驗就是在研究生命存在的質量問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切行為心理中,我們只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曾經每天興奮的頻率是多少,獲得大腦高峰體驗、身心高峰體驗的頻率是多少,就能看出你活得怎么樣了。你一定要捫心自問,你快樂嗎?喜悅嗎?你正在干的事是你真心愿意干的嗎?
因此,從此時此刻起,我們無論處在什么行為里,都要盡力找到滿足。
你想看一場電影,電影正在放映,你就應該全然地去看,而不應該想到場外與電影無關的事。你應主動去看,專注地去看,你要變成那個看本身。你感覺口渴,所以你會喝水,一個微妙的體驗就被滿足了,正如你想看電影的欲望被滿足了一樣。人一旦滿足,就不會再時時牽掛著它,就不會去干擾后面所做的事,反而還會帶著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能量執著于下一件事。
頭腦有時也是有害的。頭腦是一種記憶,它對于那些未曾滿足的東西時時牽掛在心。因此,我們為了滿足頭腦,就應時時在行為中去尋找體驗,感知體驗。
這里講的一切行為和心思,當然也包括你的負面的情緒。如你正在痛苦,你就要立即進入那個痛苦,全身心都進入。你不要注意那個引起痛苦的原因,不要在痛苦之前或之后,就只在痛苦中進入,你要變成那個痛苦,全然地去感覺、體驗那個痛苦。讓它從產生到發展到高峰體驗,再到歸于平靜。這樣,你就深切地感知了那個痛苦的程度的持續時間及痛苦時你的肌體感覺÷你就會轉化那個痛苦,就會提升那個痛苦。如此一來,痛苦就自然會消失了。
在生活中,不論是面對正面的情緒還是負面的情感,我們都要使用這種消耗的轉化技巧。這樣才會在每一次體驗中增長能量,才會在無聲無息中獲得改變,才能強化正向的能量,瓦解負面的障礙。任何一種行為、障礙都是一扇門,一扇通向積極能量之門;都是一次機會,一次跳躍、超越的機會。你進入了,你體驗了,你在其中找到滿足,甚至是深深的滿足,那么,你就又完成了一次飛躍,一次跳躍,一次質變。
另外,任何一次滿足都會在大腦中產生一些記憶痕跡,滿足越深,記憶痕跡越深,超越就會越大。如果你享受正向的行為,心思很多,那么你的大腦中便會充盈著正向的積極的心思,你就會活得更生動,更真實。如果你進入負向的深刻體驗,那么,你也會增添許多轉化而來的消極能量。
記住,從現在開始,你要整天記住這個:每天起床,你要帶著一種尋找體驗滿足的心思出門,要讓二十四個小時之中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滿意的、喜悅的體驗。若一個人總處在隨喜的心緒下,處在高峰體驗之下,快樂就會很接近你。但是,若你太過于執著在痛苦;太過于牽扯在不幸之中,那么,你將繼續錯過它。太陽升起,鮮花盛開,小鳥歌唱,楊柳依依,它正在發生!正如一個小孩子以天真的眼神看著你,然后會有一個微妙的、喜悅的感覺進入了你,或者,當某人微笑時,而你亦覺得喜悅。
保持敏覺的目光,環顧四周,試著去找出那喜樂的事物,讓它充滿你的心靈,在那個片刻,忘掉每一樣東西,讓它充滿你的全身。品嘗它,成為它,讓它的芬芳跟隨著你,它會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當芬芳成為你的一部分,別人也會時時感覺到你的芬芳,從而使你變得更加正面積極。
這種隨喜之心是很具累積效果的。如果你一整天都能隨處找到滿足,那么你就能真正的帶來人生的大突破、大超越。
滿足,深深的滿足就是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一生中最能張揚活力,最能感到堅強、自信。高峰體驗可由任何一種行為和心思達成:如一次流暢的表達,一場激動的演講,一桌醇香的美酒,或傾聽偉大的音樂,體育上的卓越成績,一次完美的性行為,甚至也可以是跳舞等。也就是說,任何一次全然地投入的活動都有可能產生高峰體驗。
又如嚼口香糖和享受口香糖是不同的。嚼是嘴巴和牙齒的運動,只是簡單的口腔運動。而享受口香糖則不同,它不僅有口腔運動,還有全身每個細胞的參與,更為重要的是有頭腦、心智的參與,它是全方位的參與,是主動的參與,而把心智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的行為。嚼和享受嚼之所以不同,是有根本原因的,嚼是為了打發枯燥的時間確。而享受嚼則是在享受時光,享受外界的饋贈。嚼的另一個目的是不讓心靈與肉體會合,它是一個石子,它不允許心潮徹底平靜下來,正如城里大多數人無法打發夜晚一樣,他們整天都生活在聲音和嘈雜之中,他們已習慣了打擾,習慣了分裂和被動,所以一到夜晚來臨時,孤獨便總伴隨在他們左右。所以他們不敢面對家中安靜的黑夜,他們在入睡前那段時間是一個很大的麻煩,所以他們去夜總會,去開家庭舞會,去吃夜宵,去瘋狂玩耍,去打游戲機,去尋求各種各樣的刺激。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愿在靜處時看到自己的心。只有心湖被石子打擾,他們才不會看到自己的心。失敗者從不敢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就會看到責任和義務,就會看到距離,就會看到躁動,所以,他們總是有意無意識地不停地打擾自己,讓自己的心靈漂泊在外。
他們的心總是不在自己身上,不在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上。這正好解答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總是心不在焉。聘請的廚師在炒菜時總是將菜炒糊了或放多了鹽什么的,因為他的心不在享受炒菜上,而在工資、女友等與炒菜無關的事情上。他們手雖在掂著炒鍋,在做機械運動,但心卻不在此。
一切失敗者的問題,追根溯源都出現在這一根本問題之上。他們總是自我分裂的,總是在不由自主地虐待自己,他們從來就沒有全然地進入過。
我們在炒菜時,應忘掉自己,忘掉大腦中的各種羈絆,忘掉回憶,忘掉一切文明、文化、教育、習俗,我們要專注地炒,敏捷地炒,要看著火候地炒。我們要從根本上接受自己正在做的事,不然就沒有必要去做。那樣做反而會把事情搞砸,會制造出一系列的沖突,制造出一個深深的障礙。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的,當我們看到心儀已久的女友時,我們要立即進入那個喜悅,要讓興奮和喜悅蕩漾至周身的每一個細胞,讓那個喜悅彌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要全然地進入那個喜悅,與它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我們要讓心與身同喜悅合并起來,我們要有三到:一是身到,二是心到,三是神到。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意識到,而且潛意識也要到才行。
我們要學會體驗那種突如其來的喜悅,而不是將眼睛盯著對方不足之處,或者回憶與她相處的過去時光,那都是錯誤的,那是你以后要做的,但在見面的那一剎那,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喜悅,那么,你就要去發展這個喜悅,不要錯過真正要做的事情,而要將全部精力都快速集中到那個喜悅之上。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體驗到什么叫快樂,你才會從正面去感激你女朋友的到來,感受到與友人的相識相知的意義,你才會更進一步地發展這份友誼。你在笑的時候,不只是做給對方看的,不只是迎合性的,你是自然而然由內心升起的。正因為你笑得坦然,那么,對方才會感覺到你是全心全意地歡迎他的到來,對方才會看不到你的分裂,看不到你的口是心非。假若你是湊笑,則會大大的不同了。對方從你的肢體語言中,一眼便會很快看到了分裂,看到了冷淡,看到了虛偽,故在以后的交往中自然會多少打一些折扣。
來源:葉舟《在北大聽解脫之道》
感悟:一般說來,解脫有三個層次:一是對物質貪欲的解脫。人一生其實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物質,就現代有能力的人來說,并不需要日益去為物質而戰,人大部分時間是為面子而戰,為野心而戰;二是對心理牽掛和心理病的解脫。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教育出來的,都不免打上了各種方式的烙印,都承接了人性弱點的習性,都成了信息的傷害者;三是心靈自由的解脫之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一個人若還未走上徹底的自由之路,那么他必是還未成熟的人,還是未真正未實現自我的人,還只是個半成品,還只是人的贗品。文/單眼老表
那么,我們究竟怎樣從淺層中解脫出來呢?
處方:在。
在與不在,是一道深深的門。在,心在,全身心的在,你便找到了通向積極能量的這扇門。不在,心不在,身心分裂,你便永遠徘徊在能量的倉庫之外。失去能量的輸入,你將日漸枯萎。
在,是最深的智慧,是進人一切智慧的大門。老子是一個偉大的東方智者,他是研究“在”的偉人。西方“不能踏人同一條河流”的哲人赫拉克利特也是深知在的人。總之,古之成大事者,都無一不是深切地領悟到真實、客觀、活在當下的重要性的人。
只有打開了心鎖,你才會與外界統一,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和自由;才會真正懂得去享受除性之外的一切其他存在;才會懂得去享受陽光、春天、大自然中的一切一切;才會懂得去分享他人酌快樂。很難指望,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給他人以愛,那只是一種謊言。
人一生下來時當然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的。他是初開的花朵。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沒有文化的顧忌,沒有文明的禁忌,在半夜可以哭,在死人時可以哭,他沒有管那么多,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今天的青年人、成年人為何絕大多數都成了分裂性的人呢?他們成了不能自然的、真實的、正常的表現自我,成了無論什么事都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壓抑,好像變成了一個演員,演員當然也就不是真實的。
只有一個無可奈何的原因,那就是后天的教育,就是文化、教育、道德等參與對人進行綜合治理的結果。每個人,整個社會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那只是主觀的。出發點是一回事,結果又是另一回事。我們都成了一個深深的分裂者,我們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總是出現分裂,或分裂為二,或被文明撕成了碎片,這一點必須深刻了解,這是一個前提。惟有如此,我們才知道我們自己被帶上了一條失敗之道。
生下來時,我們只是一個感知的生命體,我們是沒有思想的,思想是后天教化的。在后天的教化中,問題就出來了。一是過分的理性教育,過分的邏輯教育,從而使你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本有的感知能力。而感知力卻是發展邏輯力、思想力的第一道門。且感知力比思想更真實、更純然。你一生下來就憑它幫助你成長,而邏輯是社會給予的,邏輯多了,感知力就被冷落了,被壓抑了。當然這種感知力并沒有完全死掉,你雖然在成人后一直被理性和邏輯所控制,但感知力依然在你頭腦的某個小小的死角上,它被外來教育囚禁在那里,它被冷落在那里,發揮不了作用,只證明你想感知。這種情形的發生有幾個原因。
我們都是被塑造品。我們剛生下來時能放聲大哭,會裂著嘴笑。但如果我們在以后的日子里總是哭,則是很不受歡迎的,因為,成人文化是不崇尚哭的,一哭他們就會煩亂。小孩一哭就會有麻煩,大人要拿糖或玩具哄他,或打他。小孩是一個感知者,長此以往他覺得只要笑,就有玩具、有獎勵,于是他便笑得多了。理性固然在此生長,不巧虛偽也同時滋生出來了。
我們的教育是從一個一個片段去做的,它本身就存在著不足,那么對于我們的接受者也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段接受的,如知識分出數千種學科,而每個人又依愛好修習不同的學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學習的是整體知識。實際上這些只是局部的局部,分支的分支。這些省去了前因后果,省去了背景的教化,如大人教小孩不能玩火,就那么一句話,不解釋為什么不能玩火,當然,解釋了小孩也聽不懂,故在小孩被燙后才漸漸知道真不能玩火。這就遺留下一個問題,在小孩身上,人是習慣的動物,于是小孩便在一系列的規定里被塑造成了束縛型的人。小孩子為了取悅大人、老師等,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好處,但這種心思行為多了,他便成了迎合型的人了,成了圓滑型的人了。我們長期對小孩進行枯燥的說教,從而漸漸扼殺了小孩的興趣,扼殺了小孩的感知力。當然,除了被教成迎合型的人之外,我們還被各種各式省去了前因后果的“好心”教育,教成了刻板的人、狡詐的人、冷漠的人、膽小的人和瘋狂的人等。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的絕大多數人忽視了一個最起碼的目的——把人教得活生生,教得生龍活虎,教得對生活充滿激情。而現實卻恰恰相反,你只要到大學生就業分配的招聘現場看看,便知道教育方式還存在多大的不足。當然我們不能一味指責教育,因為任何存在形式都會有它本身的不足。
假如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于是在這種一切為了未來的教育中,我們被教成了準備型的人,我們只要看看現實生活中,誰都在為明天作準備,都希望通過今天的付出,明天一定會過上好日子。我們一直在等,如一個女人年少的時候希望考個好學校,以后找個好工作。工作找到后又希望找個好老公,好老公找到了又希望生個好兒子,好兒子生出,又希望兒子考個好學校,又為兒子找個好工作,又等兒子成家立業,一個循環下來,操勞過度,華發早生。生命沒有一分鐘活在此時此刻,一生都陷在為明天的準備之中。有準備就有擔憂、有悲懼。活在未來之中,自然也就是活在恐懼和憂慮之中了。類似這樣有極大副作用的方法,是學校教育、是局部教育和片段教育本身所無法根本解決的。
總之,父母愛孩子,惟有孩子以大人期許的方式表達時,才會愛他。于是在小孩身上強加了無數的不自然的東西,你今天的頭腦里的片段酌內容都是不同時期被加入的。你的頭腦就成了不真實的了。當那個分裂太大的時候,你就無法連接起來了,你會完全忘掉你真實的本性,你會變成一個虛假的人,而你本的面目就喪失了。同時,你也不愿意重操本來的面目,因為重操它時,因為它太真實了,因而,這個社會有許多人都會反對你。
任何完整的人都有三種能力需要開發,一是知覺感悟能力,二是邏輯分析能力,三是靈性穿透能力。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東方教育只強調了邏輯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大都是能力發展不足的人,西方人為什么那么幽默生動,是因為他們在這一點上、在知覺教育上有足夠的開發和開放。
文明的本意是教我們活得更真實,而事實上它卻成了一項不真實的訓練。而我今天寫的這些文字,是愿你走向真理,回歸真實的一種有效方法。我沒有強調邏輯,因為邏輯人們在學校教育中已得到足夠的開發,我在此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大咳一聲,讓人們警醒起來,不要成為一個被他人主宰的生靈;二是不要舍本逐末,走向極端。我就是要人們了解這個阻礙人生圓滿的大障礙,一旦你了解了,很多事便會馬上改變,很多行為觀念就會馬上改變,從了解真相的那一瞬起,你就會成為突變中的人。
來源:葉舟《在北大聽解脫之道》
感悟:解脫就是超越束縛.無形的束縛總是如影隨形,人生總是從一把枷鎖逃進另一把枷鎖,現實總是一步步緊逼,我們總在作繭自縛中苦苦掙扎。少年被成長煩惱糾纏,中年被酒色財氣羈絆,老年被名利得失捆綁。原始時代被環境束縛;農業時代被體力束縛;工業時代被資源束縛;信息時代被信息束縛;娛樂時代被痛苦和煩惱束縛。我們絕大多數人就這么在各自的束縛中無可奈何,苦度人生!儒家說,當你為他人考慮時,你就從對立中解脫出來了;道家說,當你從天地大道角度考慮時,你就從狹窄中解脫出來了;莊子說,當你作逍遙游時,你就從苦難中解脫出來了;佛陀說,當你從“空”的角度考慮時,你就從欲望中解脫出來了;成功 大師說,你實現了堅忍不拔追求的目標時,你就解脫出來了;心理學家說,你能解脫一切心理的糾纏時,你就解脫出來了;經濟學家說,你走上了財務自由之路時,你就解脫出來了;哲學家說,你只有從走出局部,你就從細枝末節中解脫了!唉,人們總是在越來越小的問題上知道得越來越多,而在越來越大的問題上卻知道得越來越少。文/單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