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今年7月全國電影票房約為45.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8%。這是自2013年以來,7月暑期檔票房首次同比下滑,火熱的電影市場為何突然降溫? 以北京一家影院為例,今年7月份,這家影院的票房為550萬元,但是與去年的852萬元相比,同比下降了35%,另外從觀影人次來看,今年7月這家影院的觀影人次達到9萬人次,同比去年的17萬人次,下降了將近50%。
星美國際影城北京金源店值班經理 劉凈:現在我們比較主力的片子,還就是現在演的《大魚海棠》、《寒戰2》,像成龍演的《絕地逃亡》、《泰山歸來》,可能質量還有觀眾的欣賞程度,都沒有去年高。
在猴年春節檔之后,電影市場“飛流直下”。即使是備受期待的7月暑期,依然缺少像去年同期《大圣歸來》、《煎餅俠》這樣有超強實力和號召力的影片。成龍動作新片《絕地逃亡》以超7億的票房表現成為月度首選,《寒戰2》以近6.7億排在第二,國產動畫影片《大魚海棠》則以5.8億元票房排在第三位。前三名影片合計票房約20億元,與去年《大圣歸來》、《捉妖記》、《煎餅俠》月度合計36億元的票房相距甚遠。
觀眾也普遍反映今年7月暑期檔沒有什么特別感興趣的電影,總體感覺挺無聊的。有觀眾對記者說,“從教育性來說,觀賞性來說,都差得太遠了。”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左衡:實際上今年有很多制片方都覺得很委屈,也有這樣的聲音出現,如果我這片子放在去年,放在前年,我這票房會是今年的兩到三倍,這句話在我看來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前到三年之前你沒有做出這樣的作品來,而到了今年當這一屆觀眾已經很行了,他們已經對中國電影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甚至變得很挑剔的時候,你仍然說我拿出一個去年能得高分的片子,這個是沒有意義的。
從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反應來看,七月電影票房的下滑,影片質量不給力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票補”的減少也給暑期檔票房帶來壓力。
所謂“票補”,簡單來說就是電商售票平臺及片方“掏錢請觀眾看電影”。比如,一張面額為30元的電影票,消費者出9.9元,片方和票務平臺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計算。隨著行業監管的加強,今年進入五月暑期檔后,“票補”現象顯著減少,觀眾實際支出票價升高,影響了觀影人次的提升。
資深電影人 高軍:因為有票補,說他只能買九塊九的,九塊八的電影票,他就認準了我只能在十塊錢以下我才買,但是票補一旦撤退以后,會傷害到很多觀眾對電影的一種消費信任,這是個大問題。
《中國電影報》副總編輯 張晉鋒:票補在春節檔還是很多的,只是說去年和前年是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界之后,大量的票補,九塊九,十九塊九的票房很多,現在沒有那么便宜的,比較少的,但是票補還在,只是說票補補的是大片,它不會補小片。
同時,業內人士還指出,在逐利動機之下,票補被玩壞了。一些電影干脆出錢買票房,虛假排片,以營造電影預售火爆的假想。比如今年上映的《葉問3》就是如此,片方大規模買票房的事情敗露之后,《葉問3》片方受到了相關部門的處罰。
資深電影人 高軍:其實沒有票補之前,中國電影市場也挺好的,電商沒介入中國電影市場以前,我們在院線制之后,也走了很多年的一路上行的路線,那都不錯,都挺好的,但是一旦這個游戲規則被改變被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被擊穿以后,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
面對7月票房的低迷,有業內人士認為,下半年電影市場還會呈現低速運行,不過長期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態勢并沒有改變。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左衡:我今年看到這樣一個回落,我有點驚訝,因為我本來以為這個回落是會出現在2017年,我個人認為8月份的票房仍然不會特別的好,它會不錯,甚至比較好,但不會特別的好。
資深電影人 高軍:看今年的翹尾效應能不能甩得出去,如果要甩不上去那么今年總票房原來大家一直預測的600億,基本上可能性零,我估計有可能在500多億是有可能的,600億完全沒有可能。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7月暑期檔的幾部影片,雖然票房成績沒達到預期,但在制作水平上還是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中國電影內容制作能力不斷提高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對下半年以及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前景,不少業內人士還是持樂觀的態度。
光大證券傳媒互聯網分析師 蔣巍:這么些年來,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速是沒有低于25%,所以我覺得全年應該是有一個30%的增速,我覺得這方面還是覺得概率會比較大。
《中國電影報》副總編輯 張晉鋒:有這么穩定的市場環境,這么龐大的人口基礎,我們這么好的電影產業,是朝陽產業,是剛剛在起步,剛剛在起飛,所以我覺得整體而言中國電影市場是超越北美是沒有問題。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