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市值僅次于BAT位列中國互聯網第四,頂著“中國亞馬遜”稱號,劉強東要如何駕馭“第四極”突圍?
文|王雨佳 編輯|徐曇
上午9點半,《中國企業家》記者走進劉強東那間超過200平米的辦公室,和過去十年的每一個早晨一樣,劉強東已經開完早會了。
此時,距離天安門廣場25公里的北京市亦莊經海路剛剛迎來了一天中第一個洶涌的人潮。經海路地鐵站幾十米之外,充滿金屬質感的京東集團總部大樓顯得格外孤獨,此地遠離中心城區,周圍沒有任何建筑物比它的身軀更龐大。清晨第一縷陽光下,上萬人穿過北京城區,魚貫而入。
“我就住在公司。”劉強東說。創業18年,劉強東習慣了以身作則:“所有人都可以遲到早退,唯獨你不行,永遠不行。你如果下午1點鐘上班的話,兄弟們肯定是下午三四點才上班。”臨近電商人又愛又恨的“雙十一”,他直言,忙得已經不再吃清水煮白菜的“減肥餐”,恢復了正常飲食。
新婚一年,為人夫亦為人父的劉強東,工作狂本色絲毫未改。京東商城前CEO沈皓瑜調崗之后,商城的10位主要高管都向他匯報,集團總共18位高管向他匯報,而2014年上市之前,他直接管的只有8個人而已。當《中國企業家》記者問他:“是不是想趕快再找一個新的商城CEO?”他立刻回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不會。”
難以回避的是,京東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公認的僅次于BAT的小巨頭,已上市的科技公司里,市值超過京東的只有BAT。高處不勝寒,劉強東面對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質疑,比如股價,比如盈利,比如高管離職。
2016年6月,就在京東亦莊總部燈火徹夜長明、各個條線的員工熬夜加班準備京東店慶“6.18”之時,京東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卻接近冰點。“6.18”的前一天,京東股價勉強守住20美元/股,報收于20.13美元/股,比起2015年6月份京東創下的38美元/股歷史高位(京東市值最高時超過500億美元),股價幾近“腰斬”。
主要投資亞太證券市場的新加坡畢盛資管(APS Asset Management)高級分析師Sid Choraria,在職業投資者社交網站SumZero上,針對京東發表了一篇長達50頁的分析文章,稱其股價被“極度高估”(wildly overpriced)。京東賴以起家的自營電商的商業模式、京東股權投資的表現、管理團隊任期……公司的方方面面都遭到了華爾街的質疑。國內的媒體很快聞風而動,大量文章質問:“京東什么時候盈利?”
“這不是今年的事情,七八年以來一直如此,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我也搞不懂為什么。外界的輿論,我從來沒有感受到壓力。”劉強東對《中國企業家》所說的這番話,如同多年以來面對“京東資金鏈斷了”、“京東賬上沒錢要跑路了”等等傳聞時的回答一模一樣。
“我們的現金流一直很健康,每年的現金流都是正的。作為正常運營的企業來講,現金流比凈利潤重要得多,有凈利潤的企業有可能會死掉倒閉,但有現金流的企業不會死。”劉強東說。
在外界猜測中的驚人壓力,劉強東不以為然。夏天,京東股價跌幅最大的時候,一向自詡“不擅長主動對外溝通”的劉強東,罕見地出現在央視節目中,對著競爭對手放了很多猛料和狠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終有一天我們會超過阿里。”8月,京東公布2016年Q2財報,經營利潤為3.615億元人民幣,開始盈利。秋天,京東股價止跌,穩定在26美元/股,市值重新穩定在350億美元上下。
有趣的是,就在劉強東這番狠話之后,9月,阿里的另一個靈魂人物,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接受美國the information的采訪時,第一次公開談到了京東:“京東真的不是對手。阿里規模是京東六七倍的體量……他們總是向市場許以他們兌現不了的承諾,前后不一。我們對他們就沒太放心上,非常樂于與他們競爭。”
無論如何,這家中國最大的自營電商,和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商公司亞馬遜一樣,都以自營模式起家——從零售行業的成本和效率上看,平臺模式更像集貿市場,只是零售的初級形態,自營模式優于平臺模式。京東頂著“中國亞馬遜”的炫目概念在美國上市,一直被市場寄予厚望。但是,虧損了20年的亞馬遜的盈利逐年增長;阿里巴巴2016財年的GMV(成交總額)突破3萬億,更在9月底憑借2664億美元市值登頂亞洲第一;京東卻仍然在“戰略性虧損”,這足以引發市場對其商業模式和公司治理的質疑。
一家12年才開始盈利的公司,創始人始終如此自信,他們有什么底氣和秘笈?
「 雙十一,又是一場血戰 」
“老劉會給你壓力嗎?今年目標交易額多少?”
“必須的啊!GMV、收入、利潤……都有。”京東商城服飾家居事業部總裁辛利軍笑起來,沒有正面回答增長率和目標交易額。臨近雙十一,服飾家居本是天貓的核心品類,目前已在京東的SKU(庫存量單位)占比超過五成,于京東,是必打之戰。辛利軍每天都要約談不同類目的負責人,經常工作到深夜。
在辛利軍和所有京東人的日歷上,“6.18”之后就是“雙十一”。
無論是京東亦莊總部,還是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燈光可能整晚都不會熄滅,雙十一的兩個主角,阿里和京東之間依然火藥味十足。
雙十一,流量飆升到平時的好幾倍,服飾企業的痛點就是庫存管理,還有比平時高好幾倍的退換貨。某女裝企業的電商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5年雙十一,他們超賣了2000萬的貨,用戶拍下付款之后發現庫存無法調用,最后全部退款。
阿里方面,除了一貫愛談的“零售全渠道”,就是在流量來源和營銷方面大做文章:娛樂性互動性比如VR購物,和游戲元素結合,大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消費等等,阿里不控貨,它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流量運營和營銷方面。
反觀京東,祭出了“極致物流體驗”大旗,京東拿出5億元對第三方商家的倉儲配送服務進行補貼,與京東物流合作的所有平臺商家均能享受物流服務費減免。有趣的是,京東POP開放平臺(pctowap open platform)上八成商戶是服飾家居品類的,眾所周知服飾家居品類是阿里的大本營。
京東特別強調,雙十一是11月1日到12日。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營銷平臺體系負責人徐雷表示:“零售企業一定講的是供應鏈,供應鏈最忌諱的是牛鞭效應,如果只集中在非常短的點爆發是一次營銷。對于供應商和商家來說,如果只為一天,庫存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具有很強的風險性,有的公司會一戰成名,但也有的公司因為雙十一而消失了。”
京東2016年不談交易額,大談的是物流和供應鏈。如果說阿里的基因是流量運營和線上營銷,京東的基因就是零售和供應鏈。一直以來,京東在各個品類都在向供應鏈上游發力。
「 供應鏈碾壓“品類殺手” 」
“沒有不能做,牛奶必須要能做,做不了就走人。”這封郵件是劉強東發給京東商城倉儲和配送負責人的,時間是2013年。
早在2011年年終戰略會上,劉強東就認定“重度垂直很難做大”,“2015年電商行業會有大的并購整合潮,小平臺要么合并,要么被巨頭吞并”。他不顧來自投資人和內部的反對聲浪,不再滿足只做3C的品類殺手,要京東轉型為綜合購物平臺。“自營電商核心是零售的本質,效率、成本、用戶體驗。”無論是在這次采訪中,還是劉強東這些年的講話、文章乃至《我的經營模式》中,這句話都反復出現。
在圖書之后,2012年起,京東大舉發力消費品。消費品并不好做,其特點就在于消費的即時性,渠道非常分散,線下的消費品渠道很強,這和京東早年面臨的格局完全不同。京東起步時,國美蘇寧已經完成了線下渠道的聚合,劉強東只要打敗國美蘇寧,即得天下,但消費品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同時,消費品SKU多,客單價低,倉儲物流成本高,訂單越多虧損越大。但是,消費品是高頻消費,復購率高,用戶粘性好,具備引流功能。
而且,消費品已經有了品類殺手,就是由沃爾瑪掌控的、盤踞在上海、用戶遍布江浙滬的1號店。在對1號店做了研究之后,京東方面發現,1號店食品中的王牌產品是進口牛奶。“牛奶復購率高,粘性好,最重要的是,引流效果非常好。”時任1號店副總裁的楊平告訴《中國企業家》,1號店每天都要進口上百個集裝箱的牛奶。
京東消費品事業部負責人想立刻做進口牛奶,但是,京東倉儲配送方面的人卻說做不了,因為牛奶保質期短,而且不耐擠壓,當時的京東沒有相應的倉庫和配送體系。幾分鐘之后,劉強東的郵件就到了。
“送鮮牛奶,80年代都能送到縣城了,保質期也只有三天,那個時候沒有冰箱都可以做到。決策不可以違背常識,30年前最傳統的方式都做到了,京東沒有理由做不到。”只要是劉強東想做的事情,他永遠覺得辦法比困難多10倍,他一聲令下,專供牛奶使用的倉庫和配送體系很快建成了,京東就是以這樣不計成本的姿態殺入了這個品類。2015年,京東的進口牛奶銷量已經是全網第一。
電商的成本主要就在用戶獲取和采購、倉儲配送,京東財報顯示,截至2015年3月,年度活躍用戶數為1.052億;截至2015年1月,1號店的注冊用戶是9000萬,年度活躍用戶數不超過5000萬。同一個SKU,京東的采購價格低于1號店、銷售返點則高于1號店。同時,京東自建物流,據推測平均客單價是500-1000元,客單價越高,每一單的物流成本就越低,1號店的平均客單價只有100-200元,一個訂單中物流成本就要占到20%,每一單都虧損。在倉儲方面,1號店自營有300萬SKU,全國布局僅在華東和華南。京東則擁有250萬平方米的倉庫。何況,京東在2014年上市,融資成本也是1號店不能比的。從零售的成本和效率去對比,兩者高下立現。
2014年,競爭白熱化,1號店在其覆蓋的主要區域: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做了大量的市場投放和促銷,城市的地鐵站、公交站牌上貼滿了姚晨張弓搭箭的促銷廣告。有業內人士披露,2014年1號店的市場營銷費用不低于10億元,可是“高于行業平均值的市場投放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2014年全年1號店的交易額不會超過200億,沒有完成250億的目標,且仍然虧損”。相比之下,京東2014年交易總額達到2602億。“消費品的某些品類是硬性虧損,比如水、卷紙,但是長遠來看,京東可以用這些東西引流,靠其他高客單品類賺錢,1號店只做消費品,很難跟京東打價格戰。”業內人士如是說。
最終,1號店的結局正如劉強東當年的預言:2016年6月21日,京東宣布與沃爾瑪達成一系列深度戰略合作,沃爾瑪獲得京東5%的股權。京東則獲得了1號商城的主要資產,擁有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APP等所有資產。對此,劉強東回憶道:“我去美國跟兩個主要的負責人吃一頓午飯,合作就談成了……”
“線上買什么?就是買人,買客戶。1號店的主要資源是擁有一批長三角的死忠客戶,對他們有很強的影響力。”電商行業資深專家黃若認為,京東收購1號店是一招好棋。其次,1號店在華東——也就是阿里的大本營,市場占有率超過30%。80%以上的用戶是女性用戶,800萬SKU中絕大部分是消費品和食品,其自營采銷的基因也和京東完全貼合。
從2008年的新蛋,到2010年的當當、2012年的蘇寧、2015年的1號店……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京東從高客單價的3C數碼起家,逐一入侵各垂直品類,乃至擊退“品類殺手”公司。京東也從最初3C數碼品類的品類殺手,轉型成為綜合購物平臺。
2013年以來,京東已經可以攜用戶量、購物頻次,現金流、資本等身為綜合平臺的優勢,短時間內在一個品類之內建立護城河。“京東自營有其發展節奏,每隔兩三年發力一個品類。同時發力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付出成本代價太大了。我們前幾個品類都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到了消費品是水到渠成的。”劉強東說。
截至2016年Q2,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1.88億,同比增長65%,其新用戶獲取成本,用戶購物頻次,在國內電商江湖中僅次于阿里,遠遠超過唯品會、聚美優品等垂直品類公司。
「 血戰食品消費品 」
2016年8月8日,1號店宣布最新戰略:未來3個月,將投入10億元加強區域拓展。1號店采銷部高級副總裁宋春蕾調侃道:“2015年底天貓超市提前完成了100億元銷售目標,1號店2015年僅在華東地區的銷售額就大幅超過了這個數字。”
2016年8月11日,阿里CFO武衛說:“拿天貓超市業務來說,競爭對手說將在商超領域投資10億元人民幣,而我們愿意投資他們數倍的金額。”
2016年8月16日,天貓超市總經理江畔笑言:“京東想做線上商超,得先把‘超市’兩字的含義弄清楚才行。”
2012年以來,每逢大促,京東、易迅、蘇寧、國美之間如同火藥桶爆炸,阿里一直在戰場外扮演著一個安靜的觀望者。可是2015年以來,阿里也逐漸卷入了戰爭,當一個個垂直品類的品類殺手都被京東超越,京東面前的對手就只剩下一個:阿里。2015年以來,自消費品大戰開打,阿里再也無法“光榮孤立”,也卷入了無休無止的價格戰和口水戰中。
中國電商市場的馬太效應之強,遠遠超過美國。中國2015年在線零售總額4萬億,阿里一家就有3萬億,占了70%以上市場份額,聚合流量的能力相當恐怖,唯品會、聚美優品、當當、1號店、亞馬遜中國等垂直品類的大公司,加起來的份額在10%左右,剩下的數萬家電商,連10%的市場份額都占不到。唯一能和阿里抗衡的,只有京東,它的交易總額是4627億,有超過10%的市場份額。
2015年8月,蘇寧站隊阿里,退出了電商平臺之爭。2014年3月,騰訊放棄電商,入股京東。2013年,同樣經過一輪并購整合,業界認為四大電商平臺已經形成:阿里、京東、騰訊、蘇寧。短短兩年之后,四大平臺重新排列組合為雙寡頭格局:阿里+蘇寧VS騰訊+京東。
從品類上梳理,零售幾個最大的盤子分別是服飾、3C、家電、食品和日用消費品。目前,京東在3C和家電上占優勢,而阿里在服飾、美妝等女性用品上面占優勢,雙方的地位都難以撼動。京東擅長做標準品,以大批量采購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而阿里擅長做非標品,有百萬商戶入駐打造海量SKU,有超大流量的購物廣場。所以,2015年以來,阿里逢低買入蘇寧,希望向供應鏈上游布局,同時阻擊京東的強勢品類3C和家電;京東一邊發力服飾,一邊并購1號店結盟沃爾瑪,在阿里的大本營華東區域插上一把刀,在阿里的弱勢品類消費品大肆進攻。
實際上,不像服飾和3C,消費品、食品和生鮮這些超市品類,還沒有真正的霸主。消費品、食品和生鮮每年的體量是5萬億-6萬億,是服裝的3倍,購物頻次遠高于服裝,以女性用戶為主。京東的投資人、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多次說過,看好京東搶占這個品類。京東一直被投資人詬病的地方是,淘寶用戶的購物頻次是京東用戶的5-6倍,另外,京東的主要用戶還是男性,雖然現在女性用戶過半,但從最終收入貢獻來看,男性還是高得多。如果京東把這些品類做大,女性用戶和購物頻次會大幅度提升,也許能夠從用戶端反抄阿里服飾和美妝品類的后路。
在阿里巴巴CEO張勇的定義中,天貓超市是與淘寶、天貓和聚劃算并列的第四個消費者平臺。在流量稀缺的今天,阿里急需擴充流量來源,消費品是最好的引流工具。
消費品和食品品類,京東和阿里都志在必得,必有一場曠日持久的血戰。
2016年夏天,天貓首先宣布了“雙20億”計劃,20億補貼于消費者,另外20億投入作為升級物流、供應鏈和商品結構,但是并沒有發起什么實質性戰役。
首先掀起戰火的是1號店,8月9日,1號店率先在上海發起為期3個月、投入10億元的大促,3周后,京東超市在北京開始助攻。而天貓超市在喊話“雙20億”進攻之后,50天之后才拿出了促銷方案:“9月1日起連續9天,在京滬兩地進行訂單價對折。11日加碼1天,活動擴展至11個城市。”
天貓怎么慢了?它不控貨,不控制庫存、沒有定價權,大促很難施展。首先,商家自己決定貨物入庫數量,入庫太多賣不掉就壓貨,入庫少了,大促來了又擔心斷貨。其次,倉儲物流短板,天貓超市開始只能做京滬,因為天貓超市的11個倉庫中,只有京滬的倉庫比較完備,其他城市的倉庫面積和電子化還都跟不上。而且,天貓超市沒有定價權,還收取20%以上的扣點,促銷只能靠阿里給錢補貼,毛利太低的商品一般也都不參與。定價權還在品牌手里,各家的預算投放都只想著給自己引流,“自掃門前雪”。
京東超市和1號店自己控貨,控制定價權,玩法就太多了,可以做全品類營銷,比如拿出爆款和稀缺產品定時引流,再推薦高毛利的產品,還可以在特定品類做各類限時滿減等等。
“水果、海鮮、凍品、肉的消費頻次非常高,自帶引流功能。”京東商城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告訴《中國企業家》,年初,生鮮產品自營比例只有10%,現在已經達到50%。京東投資了以生鮮供應鏈見長的永輝超市,雙方正在溝通,如何在供應鏈上進行合作,一起采購。”大眾化的產品沒有辦法做差異化,但是我們會需要差異化的產品作為點綴,通過產品吸引人。”
“拿下1號店,京東一下子消滅了2個競爭對手。一個是沃爾瑪,一個是天貓。沃爾瑪成了京東股東,不會對京東開槍了;京東超市+1號店,進一步拉開了和天貓超市的距離。”業內人士如是說。2016年夏天,天貓超市公布的2015年銷售額是100億。看京東財報,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GMV達人民幣2176億元,據市場分析,京東超市2015年銷售額是500億。
“天貓平臺化的運營,和京東類沃爾瑪的自采銷模式相比,做快消品沒有優勢。”黃若說,“快消品購物頻次高,單價低,毛利低,這個品類,只有通過供應鏈的整合才能盈利。都賣農夫山泉,一家公司一個月賣1000瓶,另一個公司一個月100萬瓶,每買一瓶,單位銷售成本完全不同,后者才能盈利。對比京東天貓,天貓里面可能一年也賣了1000萬瓶,但是20個商家賣出去的,單位銷售成本還是很高。”
2015年全年,京東賴以起家的電子與家電產品GMV達人民幣2289億元,同比增長65%;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GMV達人民幣2176億元,同比增長109%,占京東核心GMV的48.7%,較2014年的42.8%提升近6個點。
「 擴張服飾家居 」
優衣庫入駐京東的8天之后,2015年4月16日,天貓服飾總經理李淑君離職。“沒有維護好核心KA優衣庫”被認為是導致李離職的導火索,這距離原天貓總裁王煜磊(花名喬峰)被免職還不足1個月。
京東對優衣庫鐘情已久,優衣庫入駐的條件很苛刻,他們用了FBP模式(即入倉+京東配送),而入駐京東的Gap用的是SOP+COD模式,即倉儲、配送都是商家自主運營。優衣庫的品類管理非常精細,每一季數千個SKU,即便是同一個款式,不同的顏色尺碼的貨品可能來自于不同的供應商,京東要處理退換貨,還要發貨給各式不同的供應商……對于這些條件,京東照單全收,成立了專門的小組對接優衣庫,馬上拿出了上海一個1萬平方米的倉庫按照優衣庫的要求改造,日均入庫3萬件,有10萬件的出庫能力,平均兩秒能完成一個訂單,京東還特別做了另一套系統,支持O2O的合作模式,線上下單,線下取貨。優衣庫是第一個享受這種待遇的服裝品牌,業內人都說,京東為了打開服飾家居品類,可謂“不惜血本”。
然而,7月20日,優衣庫京東旗艦店毫無預兆的關閉了,雙方很有默契地回應說:“電商業務策略調整”。“優衣庫入駐了10天,銷售額就有1400多萬,優衣庫的高性價比基本款,完全符合京東用戶需求。”京東服飾家居事業部總裁辛利軍堅決否認了關于“優衣庫關店是業績不好”的傳聞。
關于“馬云和孫正義去日本找了柳井正,要求從京東撤店”等等傳聞到今天依然不絕于耳,優衣庫在多個“雙十一”都是天貓女裝類目銷售冠軍,也難怪市場有如此猜測。
2015年,京東還沒開始服飾品類的大規模自營,和優衣庫的合作證明了京東有這種能力。從2015年起,趨勢就非常明顯:當阿里+蘇寧死磕京東的3C家電品類,京東“圍魏救趙”,一邊發力消費品,一邊想在服飾品類撕開一個口子,京東的方式還是靠自己的基因,發力自營。如果京東一直不做服飾自營,只做POP,財源廣進是肯定的。根據京東2016年Q2財報,經營利潤為3.615億元人民幣,其中一部分是自營業務的規模效應返點;主要的貢獻是服務和其他項目,正是開放平臺的業務傭金、廣告和倉儲物流服務,這部分的凈收入是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7%。從京東開始做POP開放平臺到今天,平臺收入增長了20多倍。
一直以來,服飾家居都是京東POP開放平臺的主角,截至2016年6月30日,京東POP平臺上10萬個商戶,80%都是服飾家居品類。京東自營和開放平臺的關系是品類上的互補,并非外界一直揣測的“左右手互搏”、“既當裁判又下場踢球”。
“我們跟天貓有什么區別?開放平臺我們模式是一樣的,只做這個我們很難超越。我們的效率來自于自營,這是一個很高的坎,一旦我們翻過去了,他們就翻不過去。”辛利軍說。
“服飾品類難做自營,傳統服飾廠商庫存周轉天數是150天,京東是30天;服裝我做到90天都太難。服裝賣不掉就變成庫存,貨放到京東倉庫里就對商家壓力很大。比如一旦天貓需求高,貨又在京東倉庫里,就麻煩了。”辛利軍非常清楚難在哪里。
所以,服飾品類自營,京東一直小心翼翼測試,先從需求大、標準化,季節性不強的貨品開始,比如男裝中的襯衣、POLO衫、襪子、內褲等等;以及女裝的內衣、襪子。同時,京東以POP平臺作為蓄水池,采購POP平臺中銷量高、購買頻次高的產品。同時,在倉儲物流方面打差異化,一方面扶持賣家,給予倉儲物流補貼,另外,上午下單下午到手,也是更好的體驗。“我們的用戶畫像是25歲以上,成家立業,有一定消費能力,卻沒時間逛店的人,有目標的采購效率更高。同時我們也在發力定制。”辛利軍認為,京東和淘寶天貓的差異化,還體現在人群定位上。
少女內衣品牌蛻變盒子在2016年初關閉了淘寶店,夏天,順利進入京東自營,如今,蛻變盒子只做京東+微信公眾號線上渠道。2015年雙十一,蛻變盒子將生產出的1000套內衣,以99元/套的價格放在淘寶店銷售。創始人王曉雁最后掐指一算,店鋪裝修、各種營銷工具,以及雙十一分會場的入駐費用等林林總總的運營成本就花了5萬多,再剔除生產成本,利潤少得可憐。更令她不爽的是,她的美工和文案花費大量精力做出來的圖片,輕易就被盜,甚至“蛻變盒子”這個名字也在淘寶其他商戶那里出現,她作為一個小商戶除了投訴毫無辦法。
“京東自營,最煎熬的就是申請進入的三個月,他們連水洗標上面的細節都要一一核對,我們也改了很多次。但是,京東自營不會有盜圖,更不會有冒名頂替的李鬼,可以保證我們品牌的價值。線下用戶看到我們進了京東自營,也會覺得我們的產品比淘寶的東西高端。”除了電商,王曉雁的產品還有60%由線下經銷商銷售,作為一個新晉品牌,線上價格和品牌價值的混亂是她最不能忍的。當市場預測阿里巴巴2016年廣告收入將達到120.5億美元,成為中國數字廣告市場頭號玩家時,阿里的中小賣家卻是冷暖自知。
家居品牌大樸,正好隨著京東的自營策略政策一起成長,他們先在POP平臺開了店,2015年上半年,京東的采銷經理找到他們,希望將POP平臺上銷售數據極佳的床品四件套、浴巾等入倉自營。如今,京東每季固定采購幾百款產品,大樸有數百萬價值的產品放在京東倉庫里。“在自營頁面需要露出,否則消費者在‘京東配送’那一欄打個勾,就把我們剔除了。天貓流量大,銷量比京東高,京東流量小,但是轉化率高,購物目標明確。2016年6.18我們比去年增長了30%。”大樸CFO尹章平告訴《中國企業家》。畢竟淘寶天貓有數百萬商家,而京東POP只有十萬商家。
至于收入和利潤,辛利軍并不擔心,他的心思還是堅定做自營,現在,服飾類目在總GMV里占比越來越高,他一點也不擔心品類收入問題,“京東POP商戶才剛開始投廣告,嘗到甜頭之后,這塊未來會有很大的預期增長。”
「 自營撐起京東市值 」
一袋日本品牌紙尿褲,進口到柜成本價格就是100元,當所有母嬰電商都賣68元,這個市場出了什么問題?
“日本紙尿褲廠商花王、大王,生產線是固定的,原料也都是批量采購好的,每年產能就那么多,突然有一個平臺要大量的貨,他們都要好好考慮,萬一你明年不要了,多出來的產能怎么辦?”某母嬰電商從業者李南(化名)告訴記者,“68元紙尿褲的邏輯是用爆款引流,單品虧本,做大整體銷售額。2015年的紙尿褲大戰中,某些母嬰電商的采銷實在拿不到貨,但是為了跟進價格戰,只能弄一些來歷不明的假貨。所以,很多店鋪和平臺都最終死掉了。”如今,主流電商平臺包括京東、天貓、聚美、蜜芽上面,紙尿褲價格都已經回到100元以上。
“用VC的錢補貼出來的低價,買回來的流量,這樣做出來的銷售額沒有意義,一旦VC停止輸血,這樣的公司馬上就不行了。電商的核心競爭力還是供應鏈。”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說,“在流量和資本的驅動下,平臺模式比較流行,BAT都靠著賣流量賣用戶獲取高額利潤,中國互聯網培養了一堆做流量特別厲害的人,但是這么多年,能把供應鏈做好的人沒有幾個。”
實際上,自2015年開始,中國電商行業就如劉強東2011年預言的一樣,進入了調整期,大量垂直公司出了問題。
“2015年下半年開始,很多公司陷入資金枯竭。2016年上半年從美味七七倒閉開始連鎖反應。”天天果園CEO王偉告訴《中國企業家》,大量生鮮電商公司裁員、倒閉,天天果園自己也迫于租金和成本壓力將線下店改成倉庫。2016年,曾被投資人追捧的電子商務概念,比如跨境和生鮮,如今投資人談之色變,蜜淘網、美味七七、果實幫等曾經的明星公司沒有VC輸血而破產倒閉,青年菜君投資方跳票倒閉在即、愛鮮蜂也被爆陷入裁員風波。
“生鮮電商比手機行業更加的血腥,沒有贏家,現在都是輸家。但是,生鮮電商第一是要堅持,第二個是要有時間,堅持下去就會賺錢。服裝和3C,電商能做起來,就是線下流通成本太高,生鮮也是一樣。京東有信心改變生鮮品類的效率。”京東生鮮事業部總裁王笑松對《中國企業家》說。
“電子商務公司,100元進貨,95元批發給線下小店,這些小店再97元賣給最終顧客……目的只是為了拉高銷售并據此從資本市場獲得高估值。本以為自己投了電子商務公司的VC和PE們,正在補貼著街邊購物的百姓。”易凱資本CEO王冉所說的這個時代,以及68元紙尿褲的時代,都已經正式成為歷史,VC們也知道,“平臺格局已定”。
在這個投資人眼中的“電商寒冬”,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同比增長33.3%,阿里的GMV增速也到了30%以下,已經不再是2013年之前的風口行業,京東2015年GMV增速還是達到78%,超過行業增速2倍有余。“商城已經是自然盈利狀態,虧損主要來自于對金融和技術等新業務的投資上,2016年以后商城的規模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劉強東說。
一個多小時的采訪結束后,劉強東的下一個客人正是雷軍。9月28日傍晚,劉強東兩年未發聲的個人微博上,出現了他和雷軍的合影。雷軍馬上轉發了劉強東的微博,宣布9月29日零點開始,旗艦新品小米5s/5s Plus將在小米商城和京東商城首發。曾經堅持自建渠道的小米,也和京東越走越近,它無法拒絕一個已占到通訊品類10%市場份額的渠道商。實際上,做通訊3C、家電的廠商、代運營商都知道,京東采購量在電商行業一枝獨秀,早已和品牌商直接合作,而天貓電器城的主力還是大量的二三級經銷商。
“自營業務支撐起京東的市值。把小商小販品牌商搬到線上,做大GMV,阿里已經做到了。中國零售業的根本問題是流通環節太多,誰都不愿意承擔庫存風險,所以效率低。如果京東靠供應鏈的能力,能夠在自營模式下持續穩定盈利,進而提升整個中國零售業的效率,它的價值才真正大不一樣。”黃若說。
“大家說零售利潤薄,說的是凈利率比較低,但是全世界最賺錢的絕大部分還是零售商。沃爾瑪迄今為止每年還有將近1000億人民幣的凈利潤。”劉強東說,“從自營電商角度來講,每年做到幾萬億的交易額,上千億的凈利潤我覺得挺好的,當然肯定不是我們最終的追求。”
「 金融技術是未來 」
第一次接觸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現任金融副總裁許凌就跟他唱了反調。
“我們現在有300個員工,剛剛收購網銀在線,員工都是接收來的,我們自己只有一點點供應鏈金融業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陳生強對許凌說。
許凌現在的頭銜是京東金融副總裁,2015年是消費金融高級總監,在許凌來京東面試的時候,這個職位以及這個部門都不存在。陳生強想讓許凌做風控,陳財務出身,彼時他剛剛卸任京東CFO,認定風險控制是金融業務的核心。而許凌開口就說:“京東金融想做風控就要先做用戶信用評分,想做評分就要做消費金融,京東有強大的零售場景,守著一座消費金融的金礦,我只想做這個。”
許凌話匣子一開,把視角放大到整個金融行業,中國現在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四億張,而真正的持卡用戶不到兩億。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持卡用戶最多不超過五千萬,信用消費發展潛力巨大。但是,銀行遠離消費場景,拿不到用戶的消費數據,就很難施展。許凌認為:“京東可以做銀行做不到的事情,還可以拿著數據去和銀行合作。”那是2013年9月,一個月后,京東金融正式獨立運營。半年后,京東白條正式上線,這正是一款消費金融產品。
2016年1月,螞蟻金服的估值超過500億美元。在螞蟻金服B輪融資的消息之后,京東金融正式披露,它業已完成A輪融資,估值是460億人民幣。螞蟻金服從沉淀了10年的支付寶起家,而京東金融2013年還是兩手空空。
“消費金融利潤可觀。”業內人士如是說。京東目前沒有公布過白條的用戶數、利潤,以及具體的資金成本。但是,一個在2010年才成立的捷信,靠著在3C連鎖店和百貨店門口拉客,用7.7萬名員工,服務了5000多萬客戶,假設每人貸款1000塊,就是500億的貸款。據悉,捷信的壞賬率超過10%,可仍有50%以上的毛利。而京東白條背后,是年GMV數千億的京東,其想象空間巨大。除了面向C端的業務,京東面向B端的供應鏈金融、小額貸款等業務發力更早。
“我們只做三件事情,電商、金融、技術,我們所有投資都圍繞這三塊。”關于未來,劉強東的商業邏輯相當清晰,電子商務,他堅決發力自營,打造強悍的供應鏈,同時,金融和技術兩塊業務是他眼中京東的未來:“商業的模式來講,肯定與亞馬遜競爭是最相近的,比如說資金鏈本質上完全一樣。亞馬遜沒做金融,兩家公司有兩塊業務完全是一樣的,一個是電商業務,一個是技術業務。”看這2個季度的財報,目前,亞馬遜的利潤,有一半來自于零售之外的AWS云服務。
在劉強東看來,京東技術的第一個十年,完全以支撐自己的業務發展作為核心訴求,沒有技術支撐京東不可能管理這么多品類,這么多個顧客。三年前,京東技術開始向外擴張,以云服務為核心,京東希望把過去十幾年形成的能力,在云的技術上開放向外進行輸出,讓更多的企業,來使用京東的系統。劉強東定義,三年前,京東技術進入到第二階段,以開放支撐為核心。
電子商務起家的公司,去做技術服務,有亞馬遜AWS以及阿里的阿里云珠玉在前,這兩家公司的云服務業務,也都是在10年左右的投入之后,才開始盈利,剛剛起步的京東,有的還只是堅持。
“技術需要5年、8年甚至10年的積累,我說的利潤是幾百億級別的利潤,不是3個億、5個億的利潤。”劉強東說。
京東想要發力技術和金融,挑戰不小,其主營業務電子商務的風口已過。它的前面有體量是它7倍的阿里,并擁有電商、物流、金融、云服務等等平臺,星羅棋布在整個商業鏈條上;后面是各種各樣的創業公司。京東站的地方,永遠不缺少戰爭和鮮血。
(王雨佳 wangyujia@iceo.com.cn)
【Jeep觀點】
工匠精神體現在每一個領域,對用戶體驗極致追求,對產品質量苛刻求真,用超乎常規的專業態度一再刷新業界高度。在今天,有一群先行的精英已經開始重新反思,他們用心去探索一個全新時代的價值,打造獨特的品牌魅力和用戶體驗。Jeep同樣如此,75年來,一切都在變化,但唯有追求極致的專業精神永遠不變。
【用專業探索時代】你如何理解專業精神?
1.在評論區寫下你對本篇文章的看法;
2.中企哥將依據評論獲取的點贊數量排名,截止11月5日中午12:00時,選取前10名,每人送出Jeep限量版牧馬人汽車模型一個,與Jeep一起致敬專業精神!
PS: 本刊將連續推出9期“用專業探索時代”系列人物,每個ID僅限一次禮品獲取機會;中獎名單公布后,獲得禮品的粉絲請于24小時內在評論區與小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