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贊助 請聯系QQ:80002230 80004519
什么是取保候審,可能還有很多吃瓜群眾不清楚。
取保候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一種強制措施。
簡單一點的說,就是不需要進看守所羈押、但必須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一種強制措施。在涉嫌犯罪后,能夠被取保候審一般來說都是犯罪嫌疑人最大的夙愿,但取保候審期間必須遵守一定的義務。
取保候審期間的義務: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一)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四)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取保候審期間傳訊不到案,會有哪些法律后果?那么,讓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下法律知識。
一、沒收保證金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的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證金,保證人未履行保證義務的,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責令具結悔過
除罰款外,刑訴法還規定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
三、監視居住或者逮捕
雖然刑訴法規定違反取保候審規定,還可以再次取保候審,但是對于傳訊不到案的情形,一般不會再進行取保候審。道理也很簡單,既然對你取保候審不足以保障訴訟順利進行,那當然要換另一種強制措施,要么監視居住,要么逮捕。實務中,取保候審期間傳訊不到案的,一般都是徑行逮捕。
四、判緩刑的可能性變小
緩刑是一種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而放在社會上改造的刑罰制度。雖然判處緩刑的條件與取保候審的實行情況沒有必然聯系,但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三申五令要遵守取保候審的規定的情況下仍舊傳訊不到案,必然會讓法官對你的信用產生懷疑:對起判處緩刑是否恰當?
取保候審還想著一走了之,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要知道我們可是法治的社會,更何況是在坐火車、飛機、住賓館、甚至辦電話卡、上網都要實名制的互聯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