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佳 把愛當作一種藝術來經營
人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是不注意,怎么痛快怎么說,認為對親密的人,講求說話的技巧沒有必要,都是一家子,何必假惺惺的。其實你錯了,在家庭成員的交往中,更應該講求禮貌、講求說話的技巧,需要將愛當作一種藝術來經營。因為你接觸最多的、相處時間最長的還是你的家人。如果不將這種關系當作藝術去經營的話,你很快就會失去新鮮感,導致夫妻不和、親子生疏、家庭生活平淡,最終的結果就是情感生活質量的下降。
我們天生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指揮你時,你的大腦很快就會形成一個防護系統。只要一看到他,全身就會緊張地進入備戰狀態。接下來他講的每一句話,你的大腦都會先從負面去理解,先篩選可能的敵意,然后再去處理話本身的含義。在家人的交往中也不例外,尤其是孩子對父母的反應。
當孩子不想做某一件事而大人強制讓他做時,或者孩子想做某件事而大人阻攔他時。第一次他會勉強順從,第二次他就會故意找借口不做或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告訴你。因為孩子不喜歡被命令,也不喜歡被駁回的挫敗感覺。時間長了,你再說什么,他也不想聽了;要不就是應付性的答應,然后我行我素,他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時,也會盡可能地不讓你知道。
事情就是這樣,孩子越是隱瞞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就越是想拐彎抹角地打聽出來。于是在這種相互不信任的環境中,親子關系慢慢地惡化了。下面先讓各位看一個片段。
一天我應同學邀請到家里吃一頓便飯。到達時時間還早,就坐在那里閑聊,其兒子也來湊熱鬧。
“不要在這兒打岔,做你的作業去!”同學的妻子趙老師對著兒子訓斥道。于是孩子極不情愿地去了自己的房間。
趙老師一會兒也跟了進去,教導聲隨即傳了出來:“不要把頭埋下去,別把3寫躺下了……”
我們還在聊天,趙老師準備飯菜去了。40分鐘后,要吃飯了,孩子還在屋里沒有出來。
趙老師對著房間喊道:“別磨蹭了,趕緊洗臉吧。飯菜都涼了?!?div style="height:15px;">
孩子出門后夸張地伸了個懶腰,“真累呀!”。然后到洗手間去了。
“你別用這種否定句催他了,好不好?”同學笑著對趙老師說,“看來都是在學校里練就的口頭禪。”
“這有什么不好?要不我都沒有權威了。否定句比較有力量。你不也用否定句說我嗎?!”趙老師為自己辯護著。
聽完后,我們三個同時笑了。這也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在對待兒子的教育中,妻子也比較喜歡用這種否定句,可好象并沒有在兒子面前樹立起權威。我比較多的是讓兒子自己定規矩、自己執行,只在他執行不好時,我才和他講道理,和他談話辯論。現在兒子倒是喜歡聽我的話,喜歡和我玩。
幾千年的文化沉積,使得我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時,通常情況下喜歡使用“不要……”、“別……”這樣的否定句。覺得這種句子特別解氣、痛快,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尊重的需求。這種后果就是讓孩子覺得“我很沒用”、“我不會讓父母滿意”,嚴重挫傷了他的積極性。
兒童心理研究證明,孩子小的時候,這種被否定詞欺壓的感覺會造成其信心指數的低落;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信心,這種說話的方式又會使孩子回避你,產生逆反心理。雖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知道父母的訓斥是好意。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在人的大腦皮層中,處理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是在不同的神經回路處理的。心中知道該怎么做卻并不代表著一定會快樂地去做、去接受。
其實,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在失去耐心、失去理智的情況下,做了一些很不得體的事情。比如用否定句教育、訓斥孩子,比如使用語言暴力等。雖然我們沒有體罰責打孩子,但這對孩子來說,同樣是一種虐待。這種情況的直接后果就是進一步地惡化了親子關系,造成孩子與父母更大的隔閡。與其這樣,倒不如換一種商量的、肯定的口氣與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自己發現應該怎么做。發現了問題,先不要沖動,先不要激動,而是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到底想讓孩子做到什么?”待心平氣和后,找孩子談談。如果在交談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判斷錯了的話,要勇于向孩子承認,說出你的真實想法。對待孩子時,應盡可能地使用肯定句。你總是表揚白的,他自然就不會喜歡黑的。
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優秀的,不要因為你的否定而毀了孩子的前途,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我們有愛,但應把愛當做一種藝術來經營,而不是肆意揮霍我們寶貴的愛心。
筱佳首藏書館歡迎您
謝謝您的捧場 期待您的分享
欣賞更多歡迎光臨筱佳首藏書館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11514971溫馨提示:源文來自互聯網,但不表示館主接受或同意其觀點!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告知,館主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