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拼音:bí dòu yán
對應英文:nasal sinusitis
鼻竇粘膜的炎癥。在各種鼻竇炎中,上頜竇炎最多見,依次為篩竇、額竇和蝶竇的炎癥。鼻竇炎可以單發,亦可以多發。最常見的致病原因為鼻腔感染后繼發鼻竇化膿性炎癥。此外,變態反應、機械性阻塞及氣壓改變等均易誘發鼻竇炎,牙的感染可引起齒源性上頜竇炎。
急性鼻竇炎常在感冒后出現鼻堵塞,膿性鼻涕增多,嗅覺減退和頭痛。前組鼻竇(上頜竇、額竇、前篩竇)發炎頭痛部位在前額部;后組鼻竇(后篩竇和蝶竇)發炎為頭頂部或后枕部頭痛。不同鼻竇發炎其頭痛的表現亦不同,例如額竇發炎者多在早晨起床后不久前額部頭痛,并逐漸加重 ,下午則減輕。急性鼻竇炎病人可伴發熱及全身不適癥狀。用鼻鏡或鼻內窺鏡檢查可見鼻粘膜充血腫脹,中鼻道或嗅裂處有膿性分泌物,各相應鼻竇區有壓痛, 鼻竇X射線拍片有助于診斷。可全身應用抗生素和磺胺治療,同時鼻內滴入血管收縮劑,理療及中藥治療均有一定效果。上頜竇蓄膿者可作上頜竇穿刺,沖洗出膿液并注入消炎藥物。
慢性鼻竇炎鼻部癥狀似急性鼻竇炎 , 但無全身癥狀,病程長,可以有頭痛,也可以沒有頭痛。鼻腔檢查見中鼻道或嗅裂處有膿性分泌物,中鼻甲及中鼻道粘膜增厚或息肉樣變,鼻竇X射線拍片對診斷有很大幫助 。鼻內滴血管收縮劑有利于鼻竇的通氣和膿涕引流,亦可同時配合口服中藥。對多發性鼻竇炎可作陰壓置換療法,對化膿性上頜竇炎可作上頜竇穿刺術。有鼻息肉、中鼻甲肥大、鼻中隔彎曲、腺樣體肥大等機械性阻塞因素者,因妨礙鼻竇的通氣和引流,使炎癥難于治愈,可采用手術療法,如鼻息肉摘除術、鼻中甲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腺樣體切除術等,目前比較常用的是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比較徹底。嚴重的難以治愈的慢性鼻竇炎可用鼻竇手術療法,也是鼻內窺鏡微創手術。
上頜竇、
篩竇、額竇和
蝶竇的粘膜發炎統稱為
鼻竇炎(nasosinusitis)。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多繼發于急性鼻炎,以鼻塞、多膿涕、頭痛為主要特征;慢性化膿性鼻竇炎常繼發于急性化膿性鼻竇炎,以多膿涕為主要表現,可伴有輕重不一的鼻塞、頭痛及嗅覺障礙。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勞逸結合,衣著適度,多呼吸新鮮空氣,避免鼻子干燥,不輕易滴用鼻藥。對鼻腔病變及時診治,鄰近的病灶感染需治療。
晨起的頭痛是鼻竇炎的典型表現。分析如下:
急性鼻竇炎的癥狀 急性鼻竇炎為鼻竇粘膜急性炎癥,多發生在感冒后,急性鼻竇炎的癥狀與哪一種鼻竇發生炎癥有關,以下是各組鼻竇發炎時不同的表現:
前額部疼,晨起輕,午后重。還可能有面頰部脹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頜竇炎。
晨起感前額部疼,漸浙加重,午后減輕,至晚間全部消失,這可能是額竇炎。
頭痛較輕,局限于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多蟲篩竇炎引起。
眼球深處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還出觀早晨輕、午后重的枕部頭痛,達可能是蝶竇炎。
但是大多數人的癥狀可能有很多地方,所以有時候無法根據頭痛來確定究竟是哪個鼻竇發炎。
除頭痛外鼻竇炎的典型的急性鼻竇炎表現還包括:鼻塞,流膿涕,暫時性嗅覺障礙,畏寒、發熱、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適等。較小兒童幼兒可發生嘔吐、腹瀉、咳嗽等癥狀。膿鼻涕刺激咽喉還可以引起咽喉不適,咽喉炎等。
嚴重的急性鼻竇炎可以引起眼部的感染,但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鼻竇炎的并發病如眼眶感染等已較少見.
治療:功能性鼻內窺鏡微創手術對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具有特別明顯的治療效果。可以精確的去除病變組織和骨頭,使鼻竇開口擴大,恢復鼻竇的正常生理功能。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具有傳統鼻竇炎手術無法比擬的微創性。
慢性鼻竇炎的癥狀如下: 1.膿涕多:鼻涕多為膿性或粘膿性,黃色或黃綠色,量多少不定,多流向咽喉部,單側有臭味者,多見于牙源性上頜竇炎。
2.鼻塞:輕重不等,多因鼻粘膜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所致,鼻塞常可致暫時性嗅覺障礙。伴有鼻息肉時鼻腔可完全阻塞
3.頭痛:慢性化膿性鼻竇炎一般地明顯局部疼痛或頭痛。如有頭痛,常表現為鈍痛或頭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間輕。前組鼻竇炎多表現前額部和鼻根部脹痛或悶痛,后組鼻竇炎的頭痛在頭頂部、顳部或后枕部。患牙源性上頜竇炎時,常伴有同側上列牙痛。
4.其他:由于膿涕流入咽部和長期用口呼吸,常伴有慢性咽炎癥狀,如痰多、異物感或咽喉疼痛等。若影響咽鼓管,也可有耳鳴、耳聾等癥狀。
5、慢性篩竇炎常與慢性上頜竇炎合并存在,除有一般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癥狀外,嗅覺減退更為明顯。
鼻竇是頭骨和面骨中圍繞鼻腔周圍的一些含氣的空腔,包括上頷竇、額竇、篩竇和蝶
[1]竇。鼻竇炎是指化膿性球菌感染鼻竇粘膜引起的化膿性炎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鼻竇炎是鼻腔粘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可一個鼻竇單獨發病,也可幾個鼻竇同時發炎,如果急性鼻竇炎治療不當,或反復發作,可致慢性鼻竇炎。
本病絕大多數由傷風感冒引起,全身抵抗力低下,其它鼻腔疾病常有鼻涕阻塞,游泳、跳水方法不當,以及氣壓的迅速改變(如飛行、潛水等)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由牙根感染擴散引起的上頜竇炎叫牙原性上頜竇炎,也是鼻竇炎的一種。
本病相當于中醫學“鼻淵”等范疇。其病是因外感風寒、肺經風熱,膽腑郁熱、脾經濕熱、肺脾氣虛等所致。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肺經風熱型:證見算塞,鼻涕黃或粘白、量多,發熱惡寒,頭痛,咽喉不利,舌質微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2.膽府郁熱型:證見鼻塞,鼻涕黃濁粘稠如膿樣、有臭味、嗅覺差,頭痛及患處疼痛劇烈,并有發熱,口苦咽干,煩躁,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3.脾經濕熱型:證見鼻涕黃而量多,鼻塞重而持續,嗅覺差并見發熱,頭重如裹,體倦肢重,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
4.肺脾氣虛型:證見真塞較重,鼻涕粘白或黃稠量多,嗅覺差,頭暈頭脹,短氣乏力,咳嗽痰白,食少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
5.瘀熱互結型:證見鼻塞,流濁涕有腥臭味,量多色黃,不聞香臭,伴頭痛、口干不欲飲,舌苔黃膩,脈滑數。
鼻竇炎的主要癥狀是不通氣,所以治鼻竇炎要用部膜收縮劑,如1%麻黃素或滴鼻凈,配合0.15%黃連素或0.5%的氯霉素液點鼻消炎,每天的點藥次數以維持通氣為標準。如果用藥后不能維持通氣,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鼻甲切除或電烙術。鼻竇炎是鼻竇內的化膿性炎癥,以流膿鼻涕、頭痛為主,治療時除滴用鼻稅膜收縮劑外,還要使用抗生素以消除鼻竇內的細菌感染,或做上頜竇穿刺術,必要時應進行鼻竇根治手術。在鼻竇根治手術中,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由于借助內窺鏡的良好照明,因而可徹底清除病變,并且盡可能的保留鼻腔及副鼻竇的正常粘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如今不開刀的內窺鏡微創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于臨床。
一、可選用的西藥 1.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1)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足量,以控制感染,防止其轉為慢性。
(2)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每次1—2滴,每日2次。
(3)鎮靜止痛藥:用于頭痛劇烈者。
2.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局部治療為主,可選用血管收縮劑滴鼻,常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凈等。可在滴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應注意滴鼻凈不宜長期使用,以免發生藥物性鼻炎。
二、可選用的中成藥 1.肺經風熱型:
(1)筋通鼻炎水:外用滴鼻。一次2—3滴,一日3—4次。
(2)李氏炎消貼:外用穴位針對性治療,貼于大椎穴,每帖使用12-24小時。內病外治,效果更佳。
膽香鼻炎片:成人每次4—6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兒童減半。
(3)鼻淵丸:每次服用12粒,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4)蒼耳子鼻炎膠囊:口服,按本品說明書要求服用。
(5)鼻炎丸:每次6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6)香菊片:每次2—4次,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7)辛蘋沖劑:成人每次1袋,一日3次,開水沖服,小兒用量酌減。
(8)鼻通丸:每次服用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9)鼻淵舒口服液
(10)鼻舒液:外用。每次兩支,每天一次。
2,膽府郁熱型:
(1)龍膽瀉肝丸(片):水丸劑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7歲以上兒童服1/2成人量。片劑每次4—6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2)藿膽丸:成人每次服6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減半。
(3)鼻咽清毒沖劑:每次20g,一日2次,開水沖服。30天為一療程。
(4)鼻炎康片:每次2—4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
3.脾經濕熱型:
甘露消毒丹:每次6—9g,一日2次,飯前用溫開水送服。
4.肺脾氣虛型:
(1)通竅鼻炎片:成人每次5—7片,溫開水送服,一日3次。
(2)參苓白術丸(散):水丸劑每次口服6—9g,或散劑每次1袋,均為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
(3)補中益氣丸:大蜜丸每次1丸,濃縮丸每次8丸,水丸劑每次6g,一日2—3次,用姜湯、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5.瘀熱互結型:
(1)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一日3次,溫開水送服。15天為一療程,癥狀減輕后減量維持或遵醫囑。
(2)滴通鼻炎水:外用滴鼻。一次2—3滴,一日3—4次。
三、按摩治療法 按摩部位:
1.足底部反射區:額竇、頭部(大腦)、腦垂體、小腦及腦干、鼻、肺及支氣管、腹腔神經叢、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失眠點、生殖腺。
2.足外側反射區:生殖腺。
3.足背部反射區:上頜、下頜、扁桃體、喉與氣管、胸部淋巴腺(胸腺)、上身淋巴結、下身淋巴結。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按法、食指關節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擊法等。
2.足外側反射區:食指外側緣刮法、拇指推法、叩擊法等。
3.足背部反射區:拇指指端點法、食指指間關節點法、食指推法、拇指推法等。
另外按摩迎香穴、上迎香穴和內迎香穴,每日每穴30次。也可用微型鼻炎治療儀按摩鼻通穴。均有治療作用。
抗菌素治療研究新結果:
美國醫療協會雜志12月第5期發表的一篇文章提示,目前采用的治療鼻竇炎的治療措施是無效的.
目前,鼻竇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沒有充分的臨床信息保障,因為來自對臨床患者進行的微生物病因學研究非常有限.在致病菌不清的情況下,英國與美國約9成的鼻竇炎患者應用抗生素治療,這種過度治療導致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并對抗生素耐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類固醇類藥物也應用于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但針對其有效性的研究同樣非常有限.
針對此,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Ian G. Williamson博士及其課題組進行了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以確定阿莫西林與布的奈德對于急性上頜竇炎的療效.240名非復發性鼻竇炎患者入選了該試驗,并在2001.11-2005.1.11的試驗期間接受58全科治療.患者被隨機分配入以下4組之一:
1. 抗生素與鼻類固醇組(阿莫西林500 mg,每日3次,療程7天; 布的奈德,每個鼻孔200μg,,每日1次.療程10天)
2. 抗生素安慰劑與鼻類固醇組;
3. 抗生素與鼻類固醇安慰劑組;
4. 抗生素安慰劑與類固醇安慰劑組.
研究結果如下:
--29%接受阿莫西林治療的患者癥狀持續超過10天;
--36%未接受阿莫西林治療的患者癥狀持續超過10天;
--31.4%接受布的奈德治療的患者癥狀持續超過10天;
--31.4%未接受布的奈德治療的患者癥狀持續超過10天.
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 對于伴有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典型特征的患者,目前的常用治療措施(抗生素與類固醇藥物單獨或聯合應用)對鼻竇炎癥狀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以及病情的自然過程均無明顯影響.類固醇藥物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可能有效.
關于中醫治療鼻竇炎的理論: 1、鼻竇炎的病理病因
鼻乃清竅,為肺之門戶,其呼吸之暢通,嗅覺之靈敏全賴清陽充養。鼻竇炎屬中醫“鼻淵”、“腦漏”范疇。鼻竇炎多由氣虛不固,外邪侵襲,邪入化熱,灼腐生膿,滯留空竅、彌散清空,清濁不分,竅隙閉塞,引致鼻塞流涕、頭痛頭脹、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竇炎又加重,如此互為因果,反復發作。在此病理機制中,痰濁膿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濁膿液,杜絕痰濁之源是治愈本病的關鍵。故升清降濁則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療法則.
2、鼻竇炎的中醫治療原理 :
鼻乃清竅,為清陽之居所,清氣之通道。而鼻竇炎則是鼻竇升膿阻塞清竅。當今醫者多以消炎、通竅為治,西醫則動輒穿刺排膿,輸液,雖能取效一時,但一遇感冒,舊病復發。究其原因乃清陽無力上沖,濁陰膠結不降。據此,用升清降濁法,使濁陰下降,滌蕩污穢,清陽上達,敷布清新,則療效鞏固長治久安 。
1、平時注意鼻腔衛生。
2、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
3、游泳時姿勢要正確,盡量做到頭部露出水面。
4、有牙病者,要徹底治療。
5、急性發作時,多加休息。臥室應明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及陽光直射。
6、遵醫囑及時用藥。
7、慢性鼻竇炎者,治療要有信心與恒心,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
8、嚴禁煙、酒、辛辣食品。
9、保持性情開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時注意不要過勞。
10、平時可常做鼻部按摩。
食療驗方 (1)公英地丁醬 【組成】嫩蒲公英30克,嫩紫地丁30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排膿。 【用法用量】蒲公英、地丁洗凈,放入沸水煮開燙熟,切細蘸醬食。
(2)蒼耳子茶 【組成】蒼耳子6克,茶葉6克。 【功能主治】祛風通鼻竅。 【用法用量】兩物置杯中,泡開水代茶飲。
(3)蔥白汁 【組成】蔥白10克。 【功能主治】祛風通竅。 【用法用量】蔥白搗爛,絞汁,涂鼻唇之間,每日2次;或用開水沖后, 乘溫熏口鼻。
(4)茶柏散 【組成】上等龍井茶30克,川黃柏6克。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解毒排膿。 【用法用量】共研細末。以少許藥未嗅入鼻內兩側,每日多次。
(5)葫蘆酒 【組成】苦葫蘆子30克。 【功能主治】通鼻竅。 【用法用量】葫蘆子搗碎置瓶中,加150毫升醇酒浸泡7日。去渣后,少少納入鼻中。每日2~4次。
(6)老干絲瓜末 【組成】老干絲瓜2克。 【功能主治】化瘀解毒。 【用法用量】將老干絲瓜干燒灰存性為末。每次服15克,每日早晨用開水沖服。
(7)黃連、辛夷花各3克,冰片0.6克共研細末,取適量藥末吹入鼻腔,每日2-4次,適于急性鼻竇炎者。
(8)魚腥草、東風桔根各30克,野菊花24克,豆豉姜、絲草各15克。入地金牛根6克,每日2次水煎服。適于急性鼻竇炎者
(9)麻黃、辛夷、甘草、茶葉各等量,水煎后過濾,每日3次點鼻。適于慢性鼻竇炎者。
(10)魚腦石粉9克,辛夷6克,細辛3克,冰片O.9克,共研細末,每日3次吹鼻。適于慢性鼻竇炎者。
(11)麥門冬、石豪各5克,知母、黃芩、梔子、百合各2克,辛夷、枇杷葉各2克,升麻l克。每日2次水煎服。適于慢性鼻竇炎者,療效理想。
虛癥
(1)辛荑花煲雞蛋 【組成】辛荑花10~20克,雞蛋2只。 【功能主治】解毒,通鼻竅,滋陰。 【用法用量】用辛荑花、雞蛋加水適量同煮,蛋熟后去殼再煮片刻。飲湯吃蛋。
(2)大薊根雞蛋 【組成】鮮大薊根60克,雞蛋3只。 【功能主治】潤肺解毒,育陰止血。 【用法用量】上2味同煮至蛋熟即成。每日1次,連服1周。
鼻竇炎的并發癥
鼻腔和鼻竇位于顱腦下面,居于咽喉與口腔上方,坐落于兩眼眶之間,它們之間相互為鄰,關系密切。鼻腔和鼻竇病變常向附近組織蔓延,因而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并發癥。若延及顱腦,嚴重的可造成死亡,對咽喉與眼眶的滲透,也會引起各種病變,尤其對兒童來說,并發癥將會影響身體和智力的發育。鼻炎、鼻竇炎引起并發癥有多種途徑:
①直接感染:鼻腔與口腔、咽喉以及下呼吸道與消化道直接相通,鼻炎、鼻竇炎分泌物向下引流,直接刺激這些組織,引起各種病變。
②破壞骨壁感染:鼻竇炎癥如果破壞鼻竇骨壁,炎癥常由此延至其他組織,因為鼻竇位置不同,故引起并發癥亦相異,如額竇炎易引起眶內或顱內并發癥;篩竇炎破壞頂壁,侵入前顱凹,穿透側壁,發生眶內并發癥。蝶竇炎破壞顱底可引起顱腦內不同并發癥,也可引起球后視神經炎。上頜竇炎可引起眶內感染及牙槽瘦管等并發癥。
③經血行感染:鼻腔和鼻竇具有豐富的血管網,并且與眶內、顱內有復雜的聯系,所以鼻炎與鼻竇炎的細菌和毒素,先破壞血管內膜形成血栓,栓子隨血行傳至其他器官,引起并發癥。
④經淋巴管感染:鼻腔或鼻竇的淋巴管直接把炎性物質傳布到其他器官或組織發病。
⑤經解剖通道:鼻竇骨壁有多處正常通道如篩骨上壁有許多小孔,稱篩孔,主要是嗅神經纖維通向顱內的孔道,炎癥可以從篩孔中傳入顱內發病。此外鼻腔與鼻竇的許多血管也直接與眶內、顱內相通,炎癥可沿血管通道引起并發癥。⑥鼻竇外傷:引起骨折、穿孔傷或手術損傷等因骨壁斷裂、組織破壞,使感染易于侵入而發病。
病因:鼻竇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過度疲勞、受涼受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環境不良所致。
2.變態反應體質,全身性疾病如貧血、內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狀腺、腦垂體和性腺等功能減退),急性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紅熱、白喉等均可誘致本病發生。
3.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變態反應性鼻炎、鼻腔異物或鼻腔腫瘤,也可引起鼻竇炎。
4.鄰近病灶,如扁桃體炎或腺樣體肥大、上頜第二雙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時損傷上頜竇壁或齲齒殘根墜入上頜竇內等也可導致鼻竇炎。
5.其它,如鼻竇外傷骨折;游泳時跳水姿勢不當(如取立式跳水),或潛水與游泳后擤鼻不當,污水進入鼻竇內;鼻腔內填塞物置留時間過久;高空飛行迅速下降,竇腔與外界形成相對的負壓,將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竇等也能造成發病。
癥狀:鼻竇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1.鼻竇炎常繼發于上感或急性鼻炎,這時原有癥狀加重,出現畏寒、發熱、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適等。小兒可發生嘔吐、腹瀉、咳嗽等癥狀。
2.多可出現—側持續性、偶可發生雙側持續性鼻塞。
3.患者膿鼻涕增多且不易擤盡,如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時,刺激咽、喉粘膜,引起發庫、咳嗽和咳痰,甚至惡心。
4.前額部疼,晨起輕,午后重。還可能有面頰部脹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頜竇炎。
5.晨起感前額部疼,漸浙加重,午后減輕,至晚間全部消失,這可能是額竇炎。
6.頭痛較輕,局限于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多蟲篩竇炎引起。
7.眼球深處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還出觀早晨輕、午后重的枕部頭痛,達可能是蝶竇炎。
8.慢性鼻竇炎除鼻塞、流涕、頭痛等癥狀外,還有如下特點:
(1)頭痛較輕,一般多屬悶痛、鈍痛。
(2)嗅覺減退或消失。
(3)休息、滴鼻藥、蒸汽吸入或鼻腔通氣引流后頭痛可減輕。
(4)咳嗽、低頭、彎腰、用力時頭痛加重。
(5)吸煙、飲酒、情緒激動時可加重頭痛。
(6)有時可引起精神不振、易困倦、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檢查:鼻竇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CT檢查已經成為診斷鼻竇炎的重要手段,也是鼻竇炎手術前必須做的系列檢查之一。
鼻竇炎經常和鼻息肉并存,CT可以顯示鼻息肉、鼻竇炎的范圍,為醫生診斷和治療鼻竇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通過CT還有助于鼻竇炎與其它疾病,如鼻竇癌等進行區別。
治療:鼻竇炎應該如何治療?
1.家庭用藥
(1)急性鼻竇炎可用撲爾敏,復方新諾明,紅霉素,呋麻合劑等。
(2)慢性鼻竇炎可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5-10%弱蛋白銀,撲爾敏等。
2.體位引流法
先給病人用l%麻黃素生理鹽水點鼻。如病人是上頜竇積膿,取側臥低頭位,健側向下,若雙側均積膿,于15或30分鐘后再做另一側;如病人是額竇或篩竇積膿,取正坐位低頭引流法。
另外,捏鼻閉口吸氣動作、使鼻腔成負壓,有助于體位引流,便于竇內膿液較快地排入鼻腔。
3.使用滴鼻凈類血管收縮藥,切不可使用過久,以免引致藥物性鼻炎。
預防:鼻竇炎應該如何預防?
1.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2.應積極治療急性鼻炎(感冒)和牙痛。
3.鼻腔有分泌物時不要用力擤鼻,應堵塞一側鼻孔擤凈鼻腔分泌物,再堵塞另一側鼻孔擤凈鼻腔分泌物。
4.及時、徹底治療鼻腔的急性炎癥和矯正鼻腔畸型,治療慢性鼻炎。
鼻竇炎對身體的危害
鼻竇炎對身體的危害極大。它可引起頭疼,頭暈腦脹,失眠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為病灶,影響周圍組織發炎,尤其是眼病,如中心性視網膜炎等。有長期低熱的病人,多方診治不效,經耳鼻喉會診確診為慢性上頜竇炎,經治療痊愈。
鼻竇炎發病率比較高,尤其是青年人的比例比較大,影響學習及工作,應及早治療。
鼻竇炎中醫療法
方1 〔組成〕鮮蕺菜適量。
〔用法〕洗凈,搗爛絞汁,滴鼻,1 日數次。另用蕺菜20g ,水煎服。
方2 〔組成〕鮮大薊根90g ,雞蛋2~3 個。
〔用法〕加水同煮,吃蛋喝湯。
方3 〔組成〕鵝不食草(石胡荽)12g ,細辛6g ,白藍6g ,辛夷花6g ,麝香
0.3g。
〔用法〕共研為末,每次用少許(約2 粒米大)吸入鼻中,每天3~5
次。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慢性鼻炎。
方4 〔組成〕木姜花適量。
〔用法〕搗絨,塞鼻孔中。
方5 〔組成〕水百合15g ,天麻9g ,刺梨花9g 。
〔用法〕水煎服。另用水百合適量搗敷局部。
近年來,我們采用中藥內服與外用結合治療急慢性鼻竇炎50例,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患者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12~49歲;病程5天~3年。其中上頜竇炎28例,額竇炎12例,篩竇炎10例。癥狀均有鼻塞、流黃濁涕、頭痛,或有畏寒、發熱、惡心等癥狀。五官科檢查:鼻粘膜充血水腫,鼻腔內有膿性分泌物。 X線攝片:竇腔密度增高,急性期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2 治療方法
內服蒼耳菊花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蒼耳子、川芎各15 g,菊花、蔓荊子各10 g,黃芩12 g,細辛3 g,薄荷、甘草各6 g。慢性者去金銀花、黃芩,加黃芪30 g,當歸15 g。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服。6劑為1療程。
外用細辛辛夷散。藥物組成:細辛、辛夷各等份,研極細末。用法:少許吹鼻腔,每天3~6次。
3 治療結果
急性者1個療程,慢性者2個療程。治愈(癥狀消失,X線鼻竇攝片無異常)41例,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鼻腔檢查粘膜充血腫脹減輕,X線鼻竇攝片明顯改善)8例,無效(服藥中斷)1例。全部病例隨訪1~10年,治療后多年未發者21例。
4 體會
急、慢性鼻竇炎多繼發于外感之后,由鼻粘膜炎蔓延至鼻竇內粘膜,亦可繼發于變態反應性鼻炎等,屬中醫學鼻淵范疇。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熱之邪或風寒之邪入里化熱。熱毒、濁涕阻閉鼻竅而成。慢性者由于脾肺虛弱,肺氣不足,衛外不固,不能抗御外邪、易感受風熱、風寒之邪。脾虛運化失職,痰濁停聚,滯留鼻竅,腐蝕鼻竇肌膜而成“鼻淵”。方中蒼耳子散風通竅,兼能止頭痛,為治鼻淵要藥。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川芎上行頭目,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細辛性善走竄,能宣通鼻竅,祛風止痛以解鼻淵之鼻塞頭痛之癥;菊花、薄荷、蔓荊子清頭目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慢性者去金銀花、黃芩,加黃芪、當歸補氣血,助正氣以驅邪外出。細辛辛夷散外吹鼻腔,宣通鼻竅,使濁涕易于流出。內外結合,相輔相成,收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