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有幾千年歷史的數學,心理學的發展史不過100多年,還是很年輕的科學。所以心理學的傳播和影響也是有限的。很多人知道心理學有用,也希望了解,但缺乏指引與詳解。此刻,你所在接觸的《人格心理學》(Jerry.M.Burger)導讀文稿,源自一本40萬字左右的西方心理學著作,2004年第一版在中國推出,直至2014年推出了第八版,此著作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有關人格理論的6大心理學門派,這些人格理論流派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我們的一些行為與想法,其理論提出者都是19世紀到20世紀心理學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弗洛伊德就會在其中出鏡。
為何會有不同流派?因為人格的研究就像是盲人摸象,大家會從各自的切入點去構建自己的理論,告訴世人大象是什么樣子的。在介紹各流派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什么是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這個聽起來很陌生的人格,英文稱為Personality,開始學習時可以暫時理解為性格(人格的概念遠遠大于性格)。我們在社會的相愛相殺中成長,我們就會選擇性模仿其他人,并成為一個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包括屬于個人的穩定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也就是形成了人格(或性格)。穩定的行為方式,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時刻或者不同的情景下都差不多是穩定的(樂觀的人,在任何時刻還是位樂觀的人)。內部過程,是指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想法和認知方式(了解與認識世界的風格)。
我們可以把人格看成是一種特殊的電腦操作系統。那么一個嬰兒的腦子里有沒有預裝的操作系統呢?成年人的操作系統是兒童時期形成的嗎?這個操作系統是怎么進行不斷升級的呢?這個操作系統有防御系統嗎?我與別人發生的那些個相愛相殺的故事,跟兩個人的操作系統差異有關嗎?不能說我們的科學家們能把這些問題都已經研究透徹,但各個領域都是有所涉足且小有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