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解讀 | 無忌夏
有人說,你選擇相信什么,就會成為什么。
因為你所相信的,正是那些你認為正確的事,而這些事又決定著你的人生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距,本質上就是認知的差距。我們對人生一些關鍵問題的認識,決定了我們會產生怎樣的行為,最終變成什么樣的人。
《認知突圍》這本書對于許多讀者來說,都可能會是一次認知上的顛覆。
蔡壘磊一直致力于認知革新的領域,他憑借本書獲得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稱號,之后又出版了《愛情的邏輯:破除親密關系中的認知陷阱》。
他憑借深刻的洞察力,帶我們走入復雜的人生迷宮,對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進行了深入解剖,也將那些阻礙我們發展的錯誤觀念進行了一一解構和重建。
下面,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
01
重新認識知識,
將知識真正變成財富
關于知識,我們都聽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這類話語,但未必都理解其中的真正意義。
許多人所認為的知識的力量,僅限于“獲得高分就能拿到高等學府的通行證”,“進入高等學府意味著高薪在手”。然而知識與財富的聯系,絕不僅僅只是一張獲得高薪工作的文憑而已。
現在是一個知識為王的時代,積極進取的人都懂得終生學習、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這也為知識變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因此,對于希望將知識化為財富的人來說,努力尋找自己現有知識的最佳變現模式,是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的事情。
要找到效率高效的知識變現模式,第一步就是要對自己所掌握的各類知識進行組合,看是否能提供別人需要的稀缺知識。
或許你覺得自己的單項知識看上去并不那么值錢,也不屬于稀缺類型,但經過組合以后也許就能成為一個有效的變現模式。
比如你的英語口語很好,還會寫原創文章,這些都算不上稀缺的知識技能。如果你能將這兩項知識技能組合起來,在自媒體上進行分享和傳播,這時知識技能的稀缺性就體現出來了。
在對知識進行組合之后,我們還需要了解網絡時代的變現特點。
網絡時代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地域限制。通過網絡的輻射,市場容量可以得到大幅擴張,所獲取的利益也會隨之增加。
而擴張市場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盡可能地擴散自身的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你,認可你。
只要能夠在某一方面真實地聚攏一批人在你周圍,你就成為了一個影響力中心,就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獲利。
作者指出網絡時代的變現模式實質是一種“影響力變現”。
在影響力時代,要有效地實現知識變現,我們的目標不應是賣得更貴,而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你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價值,并聚攏在你的周圍。
等到基數大了之后,你所提供的服務就總能找到有需要的人,你的每一份知識價值也都會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
比如一堂知識付費課的售價可能只要一塊錢,但如果有一萬人愿意付費聽課,那么這一塊錢的價值就被放大了一萬倍。
所以,網絡時代的正確變現方式,就是先找到最適合自己輸出獨特價值的點,然后以擴散為目標去向更多的人持續輸出。
02
重新認識金錢,
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想掙很多錢,但大部分都與金錢無緣。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在于他們對金錢的認識不夠深刻,甚至說是錯誤的。
要與金錢建立聯系,首先要認清自己對金錢的渴望程度。
曾經有一個特別火的視頻,叫《你究竟有多渴望成功》。
里面有一個年輕人,他想賺很多很多的錢 ,所以他去向一位他視為偶像的大師請教:“我怎樣才能像你一樣成功?”大師告訴他:“當你對成功的渴望像溺水的人對呼吸的渴望一樣時,你就會成功。”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對金錢有一定的渴望,但每個人對金錢的渴望程度是有云泥之別的,這個差別實際上就決定了一個人獲得金錢的多少。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想掙錢,但他們對金錢的渴望顯然比不上參加派對、看電視劇、打游戲的欲望。甚至還有人真正想的是在不付出努力的前提下無條件獲得金錢的青睞。
其次,還需要認清開源與節流的本質區別。
節約是一種美德,但節約并不能增加財富。因為積少成多是一種靜態思維,它既沒有考慮通貨膨脹,也沒有考慮金錢附著在人身上引起的價值變化。
因此,要想積累財富成為有錢人,大多數時候都應該站在開源這一邊。
有人也許會問,我也知道開源很重要,可是究竟要怎么做呢?
作者指出,實現開源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似乎與開源沒什么關系,但它在本質上其實就是另一種程度的開源。因為要擁有開源能力,知識、技能、眼界、價值都不可或缺,投資自己就是在這些方面提升自己。
作者認為,在金錢還相對較少的時候,更要敢于花錢,懂得花錢。這里的花錢,不是讓你為了娛樂而大肆消費,而是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機會”上。
不是只有工作上的機會才叫機會,但凡能讓你打開更大視角的,擁有比現在更好的可能性的,哪怕只是一丁點兒,都是機會。
例如學習機會,投資機會,考察機會,結識優秀人士的機會,或者服務別人的機會等等,這些都值得你把錢花在上面。
當你通過投資自我提升了能力和眼界之后,開源的能力自然隨之提高,開源的渠道也會相應增多。
03
重新認識關系,
讓社交成為你的助力
人生在世,離不開與人的關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從出生到現在,我們都處在各種各樣的關系之中,與父母的關系,與子女的關系,與愛人的關系,還有朋友、同事等等。
在這些關系中,社交關系相對來說比較讓人困惑,很多人都覺得社交很重要,但同時又對社交產生抗拒,因為常常感覺被社交所累,而且事倍功半,沒有什么成效。
那么社交究竟有沒有必要?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社交的本質說起。
作者認為,我們的社交本質上是出于一種利益的交往,即使以愛好相交也是如此,因為快樂也是一種利益。
既然是為了利益,那么要讓自己從社交中受益,而不是被社交活動所累,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社交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出去社交,要么是為了獲得快樂,享受朋友相伴的美好,要么是為了工作,達成利益交換。
快樂和友情屬于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也是需要我們用心維系的長期社交關系。而利益交換則要么用錢要么用其他資源,這屬于一種短期的社交關系。
所以,社交當然是有必要的,但許多人進行的大部分關系維系,卻是沒有什么必要的。正確的社交形式應該是極少數的長期社交加上數量極多的短期社交的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社交是一種建立在等價基礎上的利益交換。這意味著處于低價值的一方,很難和高價值的那一方建立起社交。因為人都喜歡和自己價值對等的人進行交換,誰也不想被別人占便宜。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情關系已經遠沒有過去那么重要了,靠喝酒吃肉去套近乎搞關系,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酒肉飯局最多只能算是一個場景,并不是真正拿來交換的籌碼。
所以,要讓自己的社交變得高效,最重要的是深耕自己的領域,讓自己擁有足夠多的可交換資源。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面有著無數的機會,另一方面又有著沉重的壓力。
我們一邊為機遇感到興奮,一邊因壓力而感到焦慮,前方好似有無限機會,卻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們。
其實抓住機會并沒有那么困難,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就是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因為世界雖然復雜,但千頭萬緒總有源頭,這個源頭就是認知。對認知的正向修繕,就是成長的關鍵所在。
出生不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天賦也不會限制一個人的人生,只有思想的維度差距決定著我們會達到怎樣的高度,看到怎樣的風景。
當我們建構起符合事宜的認知時,也就能更有能力去擁抱更多的機會,接納更好的人生。
作者:無忌夏,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聯系微信號(chenyu19950215)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