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于清末,是指北魏碑刻中以斜畫緊結、點畫方峻為特征的楷書書體。這種書體主要流行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這一時期洛陽地區的碑刻中。代表作品有《龍門二十品》、太和、景明、正始年間墓志,以及《賈思伯碑》、《張猛龍碑》、《馬鳴寺根法師碑》等。
這類楷書多用方筆;橫畫出鋒,收筆下頓,橫畫向上傾斜;撇畫突出,收筆平挑;捺筆雄壯,收筆平出;豎多下頓后向左平出;斜畫緊結,字形橫扁,且整體呈欹斜態勢。筆法剛勁、瀟灑,撇畫捺畫突出,如長槍大戟,刀砍斧鑿,給人以遒勁雄壯之感。
典型魏碑體最早見于北魏遷洛后的龍門造像記。自遷洛至分裂為東、西魏不到四十年間,洛陽一帶魏碑體墓志的風格有較明顯的階段性。太和二十年至正始四年(496-507)的墓志,筆畫多作斜勢,并帶有濃重的刀刻意味,凜厲角出,氣象雄峻,它們與《龍門二十品》中大部分造像記風格相似,如太和二十年《元禎墓志》,二十二年《元僵墓志》等;永平、延昌、熙平、神龜年間(508-519)的墓志漸趨典雅融和,風格亦多樣化。有時會發現許多方墓志為同一種風格,似為一人所書,可能當時出現了一些寫墓志的專業書手。書風漸趨溫潤流麗,這與石工刻字技藝經多年訓練而提高,刊刻逐漸細致,從而使書丹筆意得以充分表現,自有較大的關系。但是這時期仍有不少墓志沿襲太和、景明間雄峻方勁的風格,如《高宗殯耿氏》、《高宗充華趙氏》;正光至北魏末(520-533)十余年間,墓志數量較前二十余年更為增多,其中許多墓志仍沿襲正光以前的各種風格,但從總體看就更趨華美秀逸了,代表作如《常季繁墓志》和山西永濟境內的《張玄墓志》,刻工刀法精致,見拓本如同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