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南下攻取了長安,擁立隋煬帝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并加封唐王,次年義寧二年即公元618年,李淵得知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就逼迫楊侑禪位于自己,建立了大唐王朝,年號武德。稱帝后的李淵令其次子李世民統兵,打敗了隴西的李軌,滅了西秦的薛舉,打跑了劉武周和宋金剛、生擒了竇建德,逼降了王世充,同時平定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大業。按照慣例李淵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殘酷的皇位之爭
可是李世民在助他建立李唐王朝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其本人的文韜武略更是在所有的皇子中獨占鰲頭、無人能及,因此朝中就有要擁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的聲音。李淵深知廢長立幼是大忌,對于此事一直是猶豫不定。而太子李建成也深感李世民對其的威脅。他聯合三弟齊王李元吉一起排擠陷害甚至是要加害李世民,為此秦王府的謀臣們多次的提醒李世民要早做準備。李世民在與長孫無忌等股肱之臣密謀之下,商定下了行動的時間和地點。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大唐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附近,埋伏下人馬將奉父皇之命前往太極宮議事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等人全部殺掉,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命他的愛將尉遲敬德去向李淵通報此事。尉遲敬德手持兵刃,身穿帶血的戰袍闖入內宮向李淵稟報:“太子和齊王李元吉淫亂后宮,奉秦王之命將其誅殺,同時將二人滿門抄斬。”此時的李淵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不得已地承認了太子和齊王罪有應得并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李淵宣布退位,由秦王李世民繼位,改年號為貞觀,開創了長達二十三年的貞觀之治。參與此次事變的十名主要的心腹重臣最后的結局又都如何呢?
兩個月后李淵宣布退位
一、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可以說是李世民的最重要的近臣。年少之時就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是李世民最信賴的謀臣,“玄武門之變”的最主要的策劃者,河南洛陽人,鮮卑族,他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他的一母胞妹就是李世民的媳婦長孫皇后。李世民登基后封長孫無忌為趙國公、官至中書令,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一名。太宗李世民臨終前任命他為顧命大臣。高宗李治繼位后授太尉,后來因為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于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被中書令許敬宗誣陷以謀反罪,高宗將他削爵流放到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同年七月長孫無忌在黔州被逼自縊身亡,還被抄家,近親屬都被流放到嶺南為奴。
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貶流放
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唐高宗恢復長孫家族的名譽,長孫無忌也恢復了官爵,其曾孫長孫翼承襲趙國公爵位,又將長孫無忌陪葬在昭陵(唐太宗陵)。
二、尉遲恭尉遲恭,字敬德朔州鄯陽縣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壽陽縣)。鮮卑族,唐朝的開國名將,尉遲恭淳樸忠厚,勇猛善戰、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他親自闖入后宮逼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事后太宗論功行賞長孫無忌與尉遲恭都被定為頭等功,尉遲恭被封鄂國公,謚忠武,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七。
尉遲恭
晚年的尉遲恭非常迷信丹藥,還愛演奏清高的樂曲、自娛自樂,不喜歡和外人交往。
顯慶三年、即公元658年12月25日,尉遲恭在家中去世,享年74歲。高宗李治為此廢朝三日,命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去參加吊唁,追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后世將他與名將秦瓊一起尊崇為“門神”。
三、侯君集侯君集,,豳州三水縣(今陜西省旬邑縣)人,唐朝初期名將,侯君集出身上谷侯氏,其祖父侯植曾任北周平州刺史。侯君集跟隨秦王李世民四方征戰,屢立戰功,由于戰功顯赫,因此拜為秦王府車騎將軍。侯君集與尉遲恭等人勸諫李世民早下決心與太子李建成做個了斷,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侯君集率軍控制了高祖李淵和眾朝臣。李世民繼位后封侯君集為左衛將軍,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拜為兵部尚書。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又聽說侯君集常有不滿之言,就通過侯君集在東宮任職的女婿賀蘭楚石將他引入東宮,侯君集勸諫李承乾謀反,后李承乾謀反的事件敗露,獲罪被廢了太子之位,而這時賀蘭楚石又將侯君集參與謀反之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覺得侯君集功勞甚大,不想判他死罪,可是群臣進諫說:“侯君集的罪,天地難容,罪不可赦。”李世民很是難過,無奈之下將侯君集處死,侯君集自知其罪必死,臨死之前向太宗請求免除自己妻兒一死,好為自己守喪。李世民念在他以往地立下的功勞,同意了他的請求,將其妻兒流放嶺南。據《三水縣志》記載,侯君集的墓就在三水縣雞阜山頂,現已被毀。
侯君集因參與謀反被處死
四、張公瑾張公瑾字弘慎,(公元594年——公元632年)漢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張公瑾原來是王世充的部下,任洧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長史,后與刺史崔樞一起降唐,出任鄒州別駕,經徐世績等人的推薦下成為了秦王府的幕僚。參與輔助“玄武門之變”,后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貞觀六年,張公瑾因病去世,年僅38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被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謚號襄,后改封為鄭國公。
五,鄭仁泰鄭仁泰本名鄭廣(公元600年——公元663年),滎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朝著名將領,其父是平州刺史鄭德通,鄭仁泰十六歲就參加了晉陽起兵,一路跟隨秦王李世民,消滅劉武周、宋金剛,擒拿王世充、竇建德的統一戰爭,后又參與“玄武門之變”。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鄭仁泰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鄭仁泰病逝于官舍,享年63歲,追贈代州都督,謚號襄,陪葬于昭陵。
鄭仁泰陪葬昭陵
六、李孟嘗李孟嘗字待賓,(公元593年——公元666年),趙郡平棘(今河北省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家族,初跟隨王君廓起兵。后歸降唐朝,拜開府儀同三司。隨李世民征伐四方,屢立戰功,后又參與“玄武門之變”,被封武水縣開國公。貞觀年間破東突厥有功,遷漢東郡開國公。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七十四歲的李孟嘗因暴病,卒于長安靜安坊府邸。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謚號襄,陪葬昭陵。
七、公孫武達公孫武達,京兆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櫟陽鎮)人(生卒年不詳),公孫武達為人豪爽俠義,驍勇果敢。先為隋朝將領,后起兵拜見唐高祖李淵,武德初年跟隨秦王李世民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參與“玄武門之變”。貞觀初年公孫武達被任命為肅州刺史,在任期間曾率領兩千名騎兵,消滅了突厥數千來犯之敵,升任左監門將軍。鹽州突厥叛亂,公孫武達奉詔平叛,斬殺突厥統帥邏拔扈,因此被晉封為東萊郡公。永徽年間,公孫武達死在了右武衛大將軍的任職上,唐高宗下詔,追贈他為荊州都督,謚號壯,陪葬昭陵。
率領兩千騎兵消滅數千突厥的公孫武達
八、杜君綽杜君綽(公元601年——公元662年),其祖父杜謐是北齊的秀才,做過中山郡功曹、縣令。義寧初年,杜君綽投身義軍,后降唐,跟隨李世民征討各路軍閥,協助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因功被封為開國縣侯,李世民即位后杜君綽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龍朔元年,杜君綽任遼東道經略大使,參加征討高句麗。擊敗泉男生率領的高句麗軍,斬殺三萬敵軍后班師凱旋回國。杜君綽因功晉升為左領軍大將軍。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十月二十五日(12月11日),杜君綽在上朝時,死于禁廡(wu)[
禁廡:應該是皇宮大殿外供上朝官員臨時休息和值班辦公的廂房。 ]之中,高宗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謚曰襄公,陪葬昭陵。
九、獨孤彥云獨孤彥云,原姓李、字彥云,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鮮卑族。其父獨孤楷是隋朝右衛大將軍。武德九年,獨孤彥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后,獨孤彥云出任幽州都督,其子獨孤謀還迎娶了李世民的第十四女安康公主為妻。獨孤彥云在攻打突厥頡利可汗時,不幸英勇犧牲,陪葬昭陵,唐德宗即位后,獨孤彥云作為貞觀五十三功臣之一,被續圖于“凌煙閣”。
唐太宗李世民
十、劉師立劉師立(?——公元640年),宋州虞城(今河南省虞城縣)人。劉師立起初跟隨王世充,后來唐軍平定洛陽,劉師立被俘本應將其誅殺,李世民欣賞其才能免其一死,并任他為左親衛。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發生爭端,劉師立參與密謀,后與尉遲敬德等九人因“玄武門之變”、有功被升為左驍衛將軍、襄武郡公。有人上報唐太宗李世民說劉師立姓氏應符讖想造反,說劉師立曾經自言自語說“眼睛有紅色光芒,身姿樣貌不凡,姓氏又符合符讖”。李世民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憑借片面之詞,無法斷定劉師立是否想要謀反,于是將劉師立召來,太宗問道“有人說你要造反,確實嗎?”劉師立回答道“臣在隋朝做官,不過六品,才能低下,不敢奢求富貴。現在受到非同尋常的禮遇,位居將軍,想想已經到頭了,怎敢造反?”太宗笑道“朕知道這是不可信的謠言!”還賜予他束帛,給予安慰和勉勵。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劉師立去世,謚號肅。
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距今已經過去了一千三百九十多年了,對于李世民發動這場殘酷的皇位之爭,大部分史學家都持理解、同情甚至是支持和贊賞的態度。
司馬光《資治通鑒》:“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蘇轍: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于太宗,諸子不與也。及克長安,誅鋤群盜,天下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
柏楊:“中國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先生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