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和光萬物 2019-12-05 23:32
在開闊的草原上伏擊小型獵物,對貓科動物來說,是一種非常艱巨的挑戰。但如果問誰是其中的佼佼者的話,那非獰貓莫屬。因為它是草原上超一流的獵鳥高手。雖然獰貓在我國并沒有分布,但是在古代的歷史文獻《西洋番國志》中卻有它的記載:“又有獸名草上飛,番名昔雅鍋失,似貓而大,身玳瑁斑,兩耳尖黑……”而它又被網友起了個名字——天山童姥!
獰貓:雙馬尾發型,外表超傻萌,行走在非洲草原上最靚的仔!
獰貓(學名:Caracal,由土耳其語'karakulak’變化而來,意為'黑耳’),為貓科-貓亞科-獰貓屬下一種中等體型的小型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除撒哈拉沙漠以外的非洲、中亞、西南亞的干草原和半沙漠地帶。獰貓的體型并不比家貓大多少,體色多為淺黃棕色、褐色、酒紅色、灰色,顏色單一,存在少數黑色個體。其體長55到90公分,尾巴長20到25公分,體重8~20公斤(雄性大于雌性,非洲種群大于亞洲種群)。
獰貓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耳朵后長有一束黑色尖尖的長毛,宛如綁了一個雙馬尾發型,所以又被稱為“非洲猞猁”。這讓很多不熟悉獰貓和猞猁的同學在看到它們的圖片時,也有些傻傻分不清楚。但是根據基因研究顯示,獰貓和猞猁的關系不近,反而和藪貓、非洲金貓是親戚。
其次猞猁體型比獰貓大一倍,而且猞猁的臉型看起來像虎、有絡腮胡、皮毛是豹紋;而獰貓的臉型看起來像貓、體色單一。如果將它們套入古裝電視劇里,獰貓的外表像天山童姥,而猞猁有點像鰲拜多一點。
終極機會主義者,耳朵可三維定位,直立跳躍3米高!
雖然獰貓的發型看起了有點怪可愛的,但是它那對耳朵用夸張點形容的話,可以說是“順風耳”了。人類一般只有6個耳部肌肉,而獰貓的每只耳朵卻有20個不同的肌肉控制,所以它的耳朵是相互獨立的,可各自進行移動、傾斜活動。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獰貓有三組主肌肉群在分布作用,耳上肌使耳朵向上舉起,耳后肌令其向外側和后方移動,而頸耳肌將耳朵向下方拉低。衛星接收器般大的耳廓捕獲聲波,將其導入耳道,任何細微聲響都逃不過它的雙耳。其耳道比例長于人類和犬類,對聲音更為敏銳,可將180米外的獵物進行三維定位。同時這對奇特的耳朵可幫助它們和同伴進行交流。
獰貓的足部專為突襲而設,它的腳掌肉墊之間布滿硬毛,令其在行走中悄然無聲,以致于它能盡量的接近獵物而對方毫無察覺。另外獰貓的四肢修長,后腿強勁有力,也讓獰貓的身體時刻像一個蓄滿能量的彈簧,一跳就能跳到3米高。
如此出色的身體硬件(敏捷和精準屬性爆表),要是只用來在陸地上搜尋獵物的話,就有點浪費了,所以獰貓還進化出了一種在空中捕食的方法,成為了草原上的超級“獵鳥”高手。甚至運氣好的,獰貓還能一次性來個double kill。如果看著獰貓跳起獵鳥,就像是在欣賞一種無與倫比的空中芭蕾。
而且除開“空中芭蕾”的捕鳥絕技,獰貓可以說是一個“低配版”的美洲獅,網上曾有一只獰貓正面硬剛三只胡狼,最后反殺一只胡狼的視頻。獰貓:什么狼什么的……呵呵!
獰貓挑食,但喜歡連小鳥的羽毛也吃下!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獰貓有挑食的習慣,它對不同物種的吃法不同。看似奇怪,但可能存在某種不為人知的作用。在獰貓的食譜上,鳥類是排在第一位,其中一種叫珍珠雞是它的最愛;其次才是蜥蜴、羚羊幼崽、非洲野貓、野羊、小疣豬等動物。
如果是捕到小羚羊等哺乳動物的話,它會將小羚羊的皮毛和內臟全部清理掉,只吃其肉。但是如果獵物是鳥類的話,獰貓不僅不拔毛直接吃掉,而且每次都要將每根羽毛吃進去。這算是什么癖好?
結語:
雖然獰貓毛色單一、皮毛不值錢,從而逃過了一劫。但是獰貓比較容易馴化,所以在印度、伊朗、埃及、阿拉伯國家被當成“獵貓”飼養,而且隨著全球寵物貿易的盛行,雖整體種群數量無危,但部分地區的獰貓受到活體捕捉和寵物貿易的影響,如印度、阿拉伯半島地區的獰貓已處在滅絕邊緣。
此外根據開普敦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通過血液監測手段,發現南非地區有90%的獰貓體內發現了老鼠藥成分(已發現兩只獰貓因老鼠藥死亡現象),而且獰貓體內的老鼠藥成分有可能通過哺乳行為傳給下一代。或許不會致死,但肯定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受損的情況。而且獰貓在中非和南非被視為害獸,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圖片來源網絡)(全知視角,自然、動物、科學。謝謝您的關注!)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