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林冷月 2023-05-07
今天是5月7日,想起來了很多年前的“五七指示”和由此而產生的“五七道路”。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后的年終歲尾,我和家人隨著父母親,走“五七道路”,由省城長春下放到延邊和龍中朝邊境小山村安家落戶,我家開啟四年多的下放務農生涯。
在和龍四年間,我就讀于和龍一中,從初中到高中,渡過了人生的青澀時光,結識了學校的很多老師同學,至今依舊印象深刻。寒來暑往多少年過去了,與很多同學老師漸漸都失去了聯系。
只是到了最近這十幾年,由于網絡和手機的發展普及,迭代更新,使得我們這些失去聯系的老同學,通過相互尋找,相互介紹,慢慢的恢復早已中斷的聯系。
我們這些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的老人,大伙不甘寂寞,以學校、班級、或者讀書時共同住宿的宿舍還有當年的同城老鄉關系等等,成立了若干個老同學群。雖然大家遠隔千山萬水,有的甚至在國外,但大家不甘寂寞,通過聊天,每每回憶過往,暢聊今朝,其樂融融。在爆發疫情的前幾年,大家還組織聚集在一起游山玩水,去母校重逢聚會,大家重逢相見,想起過往的青春年少,互觀如今的兩鬢斑白,不免唏噓感慨一番。
母校和龍一中如今早已經舊貌換新顏
大概是在疫情前的2019年,曾經受班級老同學群邀請,重逢母校活動,但當時諸事纏身,不能前往,于是請當年最為要好的同學,代為轉交親筆書信一封,大概內容如下:
74屆和龍一中某班的諸位老師同學你們好:
我是你們的老同學某某,從某某老同學處,得知你們將于八月初舉行畢業45周年的同學聚會,向你們諸位表達我的祝賀!但因本人有事不能前往,在此表示十分遺憾!
我是在1970年春季開學之后來到某班這個集體中的,記得當時我們的初中班主任是王老師,他教數學,是原來吉林師大的高材生,給我們講課自然輕車熟路,他講課從來不用教案,就是一本數學課本,外加幾只粉筆,給我們講例題,從來都是現編,只見他把大眼鏡往上抬一下,略加思索,便可以把一道例題完完整整地給我們繪聲繪色的講解出來。
到了高中時,班主任改由趙老師接任,她教化學,是一個非常嚴厲和稱職的老師,我們班同學像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有本地的,有來自長春的,有漢族也有朝鮮族,大家朝夕相處,其樂融融。
當年除了與班級同學老師在學校班級朝夕相處之外,至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們學農下鄉勞動的時候,忘不了我們在長白山腳下的崇善山區修路植樹造林…忘不了我們在海蘭江畔碧巖山下揮汗如雨插秧支農…,忘不了我在和龍一中學校宣傳組刻寫蠟紙,油印小報的那些日子…
與和龍一中某班同學老師朝夕相處的日子令人難忘。在和諸位同學相處了整整四年之后的1973年底,我們家離開了和龍,我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的告別了和龍一中母校和諸位同學老師,告別了和龍郁郁蔥蔥的青山綠水…
時光飛逝,白駒過隙,轉眼間四十多年的崢嶸歲月就這樣匆匆而過,都說距離產生美,這不僅僅是指空間距離上的,更包括了時間上的滄桑感。特別是退休之后的閑暇時光里,常常不由自主的回憶起當年與諸位同學相處的青蔥歲月,過往的記憶,就如同一杯多年陳釀的老酒,干洌芬芳,沁人心脾…
和某某老同學一樣,我以和龍一中母校為榮,為我們曾經的某班同學驕傲。
最后祝諸位老師同學校友晚年幸福,身體健康…. 某某
2011年,吉林延邊和龍市設縣100周年慶祝大會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