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曹操為什么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官渡之戰戰爭過程如何?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如何?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官渡之戰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并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于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余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爭,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后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后,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建安四年,張繡聽從賈詡的勸告,歸降曹操。劉表雖然表面上答應支持袁紹,但他并未出兵,持觀望態度。曹操用衛覬之計,鎮撫關中,并在官渡開始構筑防御工事,以防備袁紹攻擊許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地先進攻徐州的劉備。眾將認為應先打袁紹,曹操說:“劉備是人中豪杰,現在不打,將來必有后患。袁紹有大志向,但反應遲緩,肯定不會行動的?!彼爝M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于徐州,關羽被生擒投降,旋即還軍官渡。不出曹操所料,袁紹遲疑不決,失去夾擊曹操的良機。
二月,袁紹率步兵十萬、騎兵一萬,進軍黎陽(今河南??h東北),準備渡河,同時派遣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計,聲東擊西,佯裝欲于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西向,實則輕兵突襲白馬,顏良于陣間措手不及,為關羽所殺。白馬之圍遂解,曹操遷移民眾,沿河西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騎兵解鞍放馬,將輜重丟棄。文丑與劉備帶著五六千騎兵先后追至,士兵們爭奪輜重,情況混亂。曹操以五百余騎,乘機突擊,文丑死于亂軍之中。此后,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關羽復投劉備。
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汝南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為曹仁擊破。
官渡之戰勝利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戰爭,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于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筑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操軍心動搖。其后,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曹操于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共懿僖烙嬓惺?,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3.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于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后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4.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后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后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于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的意義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戰其實是中國政權統一和政權分立的歷史選擇。曹操主張統一,此戰勝利后,曹操向著統一中國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基本統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為諸多分立政權中的一個就滿足了,他的失敗是戰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敗。這也證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一統的思想,和將其實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