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崛起和元的建立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崛起,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早在1219年2月,蒙古和高麗就簽訂了“兩國永為兄弟,萬世無忘今日”的友好協議(《高麗史》卷103《金就礪傳》)。從此高麗臣屬蒙古,后高麗毀約斷交,蒙古四征高麗,終于使高麗完全臣服。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大多數正統派的支持下登上大汗位。5月,忽必烈稱大皇帝(元世祖),建元中統。1271年11月,鑒于進攻南宋連連取勝之勢,忽必烈在謀士劉秉忠、王磐、徒單公的協助下,終于正式建國號為“大元”。
元朝來使
忽必烈早聽說過關于“黃金國”日本的事(當時日本是產金國),當時他正在對南宋用兵,而高麗的抵抗組織“三別抄軍”也使蒙古軍很頭痛。為了應對這些狀況,同時也為了得到日本的黃金,他希望能夠使日本臣服。于是于蒙古·至元3年8月(1266年·和歷文永三年)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說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等人帶國書,在高麗向導帶領下出使日本。但是使者到了巨濟島就因大風浪而返回,沒能到達日本。次年6月,忽必烈再次派里德出使,嚴令高麗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傳書。1268年1月,潘阜攜國書到達大宰府。閏1月上旬,國書被送到鐮倉幕府。當時年僅18歲,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時宗拒絕回復國書(當時的幕府執權是北條政村,于同年讓位給時宗)。2月6日,幕府把國書傳送京都,請后嵯峨上皇御覽。朝庭經過連日的會議,最終得出了個“不回復”的結果。但是國難當頭,朝廷也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由于不掌握軍隊,他們也就只能不斷的在京都各大寺廟進行“敵國降伏”的祈禱。
潘阜在大宰府等了7個月,卻沒有得到日本方面的任何回復,不得要領而回。元·至元5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出使日本,日本拒之于對馬島。后來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兩次派秘書監趙良弼出使,也均被滯留于太宰府。但是這兩次出使,實際是以偵察為目的的,期間趙良弼收集了大量關于日本的情報,得到了忽必烈的贊揚。趙良弼本人其實是反對出兵的,可是忽必烈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附 蒙古國書內容: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峰鏑,即令罷兵,還其彊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而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于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圣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夫執所好。王其圖之,不宣。
至元三年八月日
日本的戰爭準備
既然不回復蒙古國書,那就必須有蒙古入侵的思想準備。如果蒙古入侵,其登陸點必然是在北九州沿岸。于是,年僅18歲的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命令九州的御家人構筑陣地,積極備戰。同時,為了加強北九州和山陰沿岸的警備,免除了鎮西九國和山陰四國的年貢,還下令禁止國衙·莊園·本所·領家收取錢糧。這當然是為了調集兵糧,但是這樣一來,每年本來應該送到京都去的各國貢米都被截留,京都陷入了斷糧的窘境。當時石清水八幡宮神官寫的《八幡愚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蒙古不入侵,(我們)就都餓死在這里了。”
元軍的戰爭準備
還在趙良弼出使日本期間(第4次),忽必烈就已經派6000元軍進入高麗(當時元朝已經建立),進行屯田。1274年1月,趙良弼歸國后,忽必烈為了準備遠征日本,對高麗下達了造船的命令。為此,高麗征發了三萬五千民夫,僅在10個月內,建造了大型船300艘,中型船300艘,補給水用的小型船300艘,合計共900艘。為了趕速度,船型沒有使用堅固的中國式樣,而是采用了簡單的高麗式樣,這在后來就成了災難之源。
為了供給這些軍隊和造船工程,高麗百姓不但要出工,還要提供食物和造船用的木材,以及耕作用的土地和牛,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只得以草木為食,因饑餓而死的人很多。
“文永之役”
元·至元11年(1273年·和歷永和11年),忽必烈命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沂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后又設立征東元帥府,以沂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軍隊增加到25000人。10月3日,從合浦(今朝鮮馬山)出發,5日奪取對馬島,14日攻占壱岐。19日,在博多灣完成集結,20日清晨,元·高麗軍開始分散在筥崎·赤坂·麁原·百道原·今津等地登陸。
午前十點左右,兩軍接戰。這場戰斗,從元·高麗的記錄上來看,是一場元·高麗軍占據絕對優勢的一邊倒的戰斗。剛開始的時候,日軍的士氣還是很高的,但是,當博多灣沿岸喊殺聲響起的時候,日軍一下子就處于劣勢之中。
元軍士兵經過不斷的侵略戰爭,歷經各種殘酷的磨練,其強悍程度遠遠超過幕府軍的預計。而且,戰法上的不同也使日軍更加陷入混亂之中。
日本傳統的戰法是:以鏑矢(一種射出去有尖厲叫聲的箭)為開始戰斗的信號,然后武士出來,自報家門,然后就是“一騎討”。最多也就是一個武士帶著幾十個家兵的沖鋒。然而這一套對元軍完全不管用。有很多日本武士正在“呀呀,我是…”的時候,就被元軍的弓箭射殺。
元軍使用的是以鉦·鼓為信號指揮全軍的集團騎兵戰法,往往當日軍沖過來的時候,中間的部隊往后一縮,兩翼的騎兵往上一包,就對敵人形成了合圍,被包圍的日軍就被盡數全殲。而聽慣鏑矢的日本戰馬聽到元軍的鼓聲也往往發生混亂,不聽指揮,不少日本武士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射殺的。而且日本武士有割取敵人頭顱以為戰功的習慣,有不少武士就是在割打倒的敵兵頭顱時被其他敵軍殺死的。(相同的情景在后來清軍和西方列強軍隊戰斗中出現…………歷史的教訓阿)
元軍在武器上也有極大的優勢。元軍的弓是短弓,看外表似乎沒什么威力,實際上射程很遠,約有200米左右,而日本的弓卻只能射100米不到。而且元軍的箭頭上有劇毒,哪怕只是擦上一點也可能是致命傷。
然而最讓日軍吃驚的,就是元軍的火炮了。當時的日軍完全不知道“火藥”為何物,每次看到炮彈爆炸的轟鳴和閃光就嚇的肝膽俱裂,在實際交鋒前日軍陣中就陷入了大混亂。戰至傍晚,各處的日軍都慘敗而歸,全軍爭先恐后的逃入水城。
這一戰,日軍損失慘重,百道源戰場上日軍“伏尸如麻”,日軍本陣箱崎方面完全被占領,祭祀著軍神的箱崎八幡宮也被元軍焚毀。
當晚,如果元軍在陸上扎營過夜的話,也許歷史將要重寫。但是,不知為何,元軍沒有在陸地上過夜,而選擇撤到船上。有種說法是:當時元軍副統帥被日軍弓箭射中,身受重傷,加之元軍對日本武士的勇猛頗有懼意,又誤判敵軍數倍于己,再加上己方也兵疲矢盡,所以決定撤軍。
不幸的是當晚發生了大風暴,由于構造簡單的高麗船不夠堅固,結果在風暴中相互撞擊,或者撞到巖石上而沉沒。元軍落水淹死者有一萬三千五百余人,損失慘重。
不過我覺得,元軍既然決意攻日,又怎么會因為敵軍勇猛而畏懼呢,他們可是橫掃天下的強軍啊。此外,既然孤軍攻日,敵人的兵力超過自己這一點當然在事先的預料之中,而戰局又是這樣的一邊倒,不太可能這樣輕易就撤退了。至于說兵疲矢盡,那就更加奇怪了,橫掃歐亞的蒙古軍隊,只打了一仗就疲勞了?先前對馬、壱岐兩處,守軍不過幾十人或者百余人,不過是往獅子嘴里扔顆豆子,根本不算什么,不可能讓精銳強悍的蒙古軍隊變得疲勞。元軍興師動眾,勞師遠來,帶的矢石彈藥又怎么可能一戰就用盡了?
也有的日本學者認為,當時根本就沒有什么大風暴。日本方面記錄當時情況的《八幡愚童記》中完全沒有提到風暴,只記載了“早上發現敵兵敵船全都不見了,吃了一驚”。不過在高麗的史書《東國通鑒》中有當夜大風雨,很多船被海岸的巖石和崖壁撞傷的記載。到底哪種記載比較可信呢?有種說法認為,《東國通鑒》的說法是本無意與日本開戰的高麗的推脫之辭。我想,單從字面上來看,“大風雨”未必就等于“風暴”,“撞傷”和“沉沒”更不是一回事。也有其他一些資料說,這次遠征的士兵大多數是安全返回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文永之役”時,忽必烈并沒有動真格的,而只是“威脅”,是要展示自己的強大實力,所以“元軍晚上返回船上”后,就直接退兵了。所以在“弘安之役”前,忽必烈又好幾次派遣使者去日本。
“文永之役”的神風之說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學者提出的,這之前的人們只知道“弘安之役”時是發生了風暴,而“文永之役”中敵人是怎么不見的卻是莫名其妙。我的想法是,明治時期,日本天皇在失去政治中心地位約700年后重新成為了政治中心人物,天皇再度被神格話。而天皇在“文永之役”中做的只有祈禱而已,“文永神風說”的提出,很可能是有政治目的的。
不管怎么說元軍是退去了,“文永之役”勉強可以說是日本方勝利了。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日本并沒有從勝利中獲得一寸土地,沒有東西可以賞賜有功者,這就引起了很多御家人不滿,最后勉強給予了120名御家人恩賞,但是所賞賜的土地也很貧瘠,房子也很小。就這樣還有很多人得不到恩賞。著名的日本國寶《蒙古襲來繪詞》,就是在這場戰役中頗為活躍的竹崎季長為表示自己的功勞而請人畫的。
幕府的反攻計劃
“文永之役”之后一年,即建治元年末,西國的御家人接到了幕府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命令:“做好來年春天異國征伐的準備”。命令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出征人員以御家人為主體,再加上西國非御家人武士。
2.船只、船頭、水手從九州征發,不足的部分從山陰·山陽適當補充。
3.免除出征者在博多灣建造石壘的負擔。
4.出征軍總大將為少貳經資。
5.出陣基地為博多。
大致就是以上這些,出征的假想敵似乎是高麗。這個計劃一直進行到第二年三月,最后因為得不到御家人的支持而無疾而終。
元使再來及“弘安之役”
“文永之役”后一年,元·至元12年(和歷建治元年·1275年)2月,忽必烈再次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4月15日到達日本,這次他們順利到達了鐮倉,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全員斬首的命運。斬殺外交使節,這在當時是非常之事,即使在現在,也是嚴重違背國際規則的事情。
當時,元朝已經吞并南宋,考慮到南宋一直和日本有各種比較密切的交往,在南宋降將范文虎的建議下,忽必烈再次派南宋人周福出使日本,當時杜世忠被殺的消息還沒有傳回。至元16年(和歷弘安2年·1276年),周福等人在博多被殺。兩個月后的8月,送杜世忠去日本的水手才回到高麗,帶回了使者被殺的消息(可憐的周福,只差兩個月)。
至元17年(1280年),消息傳到元大都,忽必烈震怒,大喊“立即攻打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調軍隊(包括南宋降兵),成立征東行?。ㄒ卜Q日本行?。┲鞒终魅沾笥嫛?br> 至元18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一路仍由征東行省右丞沂都、洪茶丘帶領,率蒙·漢·高麗軍4萬,戰船900艘,從高麗合浦出發,是為東路軍。另一路由從江南強行征發而來的10萬士兵組成,戰船3500艘,從慶元(今寧波)·定海出發,為江南軍。江南軍的主帥是元朝老將阿塔海,副帥是南宋降將范文虎。出兵之際,阿塔海突患重病,不能出征,實際指揮權就落在了范文虎手里,這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說幾句題外話,這個范文虎,本是南宋奸相賈似道手下的心腹大將。元軍攻襄陽時,他率10萬兵出援,督師李庭芝屢次命他進軍,他卻怕李庭芝立下戰功,依仗賈似道,拒不進兵,自己卻“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結果10萬大軍被破。后又和兵部轄張貴相約夾擊元軍,又失約,導致張貴戰敗被俘,襄陽失陷。不僅如此,在防守安慶時又不戰而降。忽必烈用這種人為帥,等于是把10萬大軍的性命給扔出去了。
現在看來,“弘安之役”日軍勝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博多海岸建造了石壘,阻礙了元軍登陸。
2.了解了元軍的戰法。
3.以游擊戰法夜襲元軍軍船,頗有效果。(后來被元軍防止)
4.兩路元軍之間行動不協調。
5.占元軍大多數的高麗軍和宋兵并沒有什么頑強的戰意。
6.最重要的,就是臺風的襲擊。
戰后的情況
考慮到元軍可能再來,幕府做了以下準備:
1.再次以九州御家人為中心,準備“異國征伐”,不過這次還是沒能實行。
2.在九州御家人中實施“異國警固番役”,定期輪流去海岸線防守。
3.實施“石筑地役”,繼續建造防御石壘。
4.在危急時刻,幕府御家人以外的人也可以擁有發布命令的權力。
以上的2、3、4幾項,一直延續到鐮倉幕府滅亡,而且戰爭勝利后又沒有得到多少恩賞,這些都對御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幕府為了幫助那些生活特別困苦的九州御家人,出臺了一條新法律,即:“做抵押賣掉的領地,只要不超過20年的,都必須還給原主人?!币蛏罾Э喽u掉土地的御家人很多,這條法律確實暫時緩解了他們的經濟狀況,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因為收入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增加。當御家人下一次想賣掉土地換錢的時候,就不會再有人來買了,也沒人愿意借錢給他們。因為大家都擔心什么時候又來條法律,要把土地還給他們。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并沒有發生什么大的戰爭,各御家人的孩子們不能通過軍功獲得新領地,各御家人就只好從自己的領地里分出一塊來給他們,這樣一來,御家人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
不甘失敗的忽必烈本來準備派遣第三次遠征軍的,至元20年(1283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只并且收集糧草,但是遭到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只好暫時擱置。此后由于各地反元起義不斷,用于征日的軍隊被派去鎮壓,致使其再次進攻日本的計劃終于沒能實行。至元22年(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戰船。年底,征調江淮等地漕米百萬石運往高麗合浦,又下令禁軍五衛、高麗、江南等處軍隊于次年春天出兵,秋天集結于合浦。但后來因部分大臣反對,尤其還要對安南用兵,最后忽必烈不得不于至元23年(1283年)下詔罷止征日。此后,雖然還有過征日的議論和準備,但均未實現。直到大元末年,兩國關系始終不睦,不過元朝對于中日民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還是采取了支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