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赤壁,周瑜首功;取荊州,呂蒙之謀。
魯肅(字子敬),于今人而言,在東吳,在三國,存在感不強。倒是借荊州這種“臟事”歸在了他頭上。
以致在一些影視劇中,魯肅被刻畫成了八面玲瓏的和事老,或者收受關羽賄賂的小人形象。
孫權評論魯肅有“二快”和“二短”。
二快,是指與孫權籌劃帝王之業和赤壁之戰前力排眾議主戰;二短,則是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和不能驅除關羽。
“借荊州”真的是魯肅的污點嗎?我看未必,這反而可看作是魯肅的一大亮點。
蜀漢有了荊州,再結盟孫吳,才能毫無東顧地率兵由益州出秦川,同時,“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才能讓曹魏面臨真正的雙線作戰壓力。而蜀漢失荊州后,與孫吳東西響應北伐,則做不到如此合作無間。
可見,荊州,在劉備和諸葛亮心中戰略地位非常高。而魯肅主張“借”荊州,聯孫劉。
放眼東吳,周瑜有取蜀劃江圖北之意,但共拒曹操,這一點他和魯肅、諸葛亮意見一致。呂蒙則一心謀取荊州,保守長江之利,自覺不仰仗劉備聯軍也可獨拒曹操。只有魯肅和諸葛亮的戰略最現實,也最接近。
以至于有人說“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計劃是諸葛亮抄襲了魯肅。
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就覺得《蜀書》和《吳書》記載矛盾,“劉備與(孫)權并力,共拒中國,皆(魯)肅之本謀。(魯肅)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諸葛瑾)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如似此計始出于亮。”
其實不然,英雄所見略同。“孫劉聯盟、共拒曹魏”的大計,諸葛亮和魯肅都可以想到,此外,還有周瑜也想到了。赤壁之戰前,是戰是和,東吳朝野意見分歧很大, 孫權就是聽了主戰的魯肅和周瑜的意見,又參考前來游說的諸葛亮也持此說,才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戰。
戰后,劉備求都督荊州,又是“惟(魯)肅勸(孫)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于地。”這也說明,以遠見卓識著稱的曹操,最擔心的正是孫劉結盟。
清代學者李安溪評說:“子敬勸借玄德地,此策亦未為短。蓋荊州新附,其勢宜然。若兩雄相爭,北敵之利。”
袁枚說,“孔明之謀蜀也,先結孫權而后攻魏;魯肅之謀吳也,先結劉備而后攻魏。”諸葛亮和魯肅,才是真正的知己。
建安二十二年,主和孫劉、共拒曹魏的魯肅去世,“諸葛亮亦為發哀。”痛失知己,諸葛亮大概也預感到,孫劉聯盟將要出現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