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弈書童(虞山麓)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的北伐,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加速了蜀漢的亡國。筆者觀之,孔明有他自己的道理。
先帝之托
先主劉備,三顧茅廬,屈尊相求,史所僅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闡述的意思,對于先主的托付,他時刻謹記在心,不敢有絲毫松懈。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孔明的理念,也許不是今人可以感同身受。劉備臨終,遺言囑托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突破了君臣之禮。史所僅見的三顧茅廬,同樣史所僅見的白帝托孤。這對君臣的相遇,以及惜別,都是充滿了信任。
后主之憂
諸葛亮接過大任以后,雖然眼看后主一天比一天不成器,然而未敢如先主所允許的那樣“君可自取”。不管后主是明君還是昏君,他都是先主的繼承人,都是諸葛亮需要用一生時間來輔佐的皇帝。
眼看后主如此不成器,如果北伐之事擱置,在孔明歸西之后,托付于后主,誰能放心?可能曹魏最放心,也最省心!
人才凋零
縱觀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前期人才輩出,越到后期,越是人才匱乏。各勢力的人才凋零速度,與人才的整體儲備相關聯。
曹魏人才基礎龐大,自然耗得起。“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便是蜀漢后期的人才形勢。
趁著趙云和魏延等猛將尚在,如果孔明不積極北伐,后續將帥老去,士卒缺乏實戰經驗,何談北伐?
敵我對比
曹魏實力,天下三分有其二,而且占據的都是北方中原的優勢資源。如諸葛亮出師表所言“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孔明深刻地看到了敵我的現狀和未來可能造成的巨大差距,因此不得不主動出擊,以求速勝。
也許今人不能快速接受這一事實,那么我舉一個例子。《帝國時代》單機游戲,蜀漢開局有十個農民,十個刀斧手;曹魏開局有三十個農民,三十個刀斧手;東吳和蜀漢的開局實力差不多。曹魏同時要防范蜀漢和東吳,然而曹魏的農民數量明顯占有優勢。
這盤游戲,如果沒有戰爭消耗或者創造變數,中后期曹魏將會占有絕對優勢,以泰山壓頂之勢掃滅蜀漢和東吳。因此,如果諸葛亮想要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勢必要在自己有生之年,親自北伐。時間站在曹操一邊,天命不佑季漢。與上天抗衡,豈是后主所能做到的?
結語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北伐,是形勢所迫,是興復漢室的目標所決定的。如果孔明沒有北伐,蜀漢同樣逃不過滅國,最終孔明還會落下污名,也就是沒有把劉備的托孤放在心上,沒有報答知遇之恩。
歷史上的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雖然孔明北伐沒有成功,后世看到了他的一片忠心,還有絕地反擊的那一股毅力。曹魏太強大,并非孔明沒有竭盡全力。
本帖內容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