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哪里會有什么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
第一首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后,“遂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