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①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②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1]
虞翻: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2]
王沈《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1]
司馬懿: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3]
陳壽《三國志》:①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②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1]
陳叔寶: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4]
孔平仲:將軍疇昔負朋友,若此昌豨猶得生。循環報復雖天意,壯士所惜唯功名。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于操,終為勇而無義。
李贄: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5]
王歆:世無百戰百勝將軍,禁逢霖雨,敗于關某,不為恥也。然雖比類荀林父、孟明視,雖敗而國家不替,然未聞其腆顏降敵也。使二子降楚歸晉,吾恐不得死所也。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杰,惜乎為德不終。既為羽禽,復為吳得,送詣文帝,如此輾轉,禁未羞死,獨登高陵而突然慚恚發病乎?文帝所為亦過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為王仲宣作驢鳴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范曄《后漢書》: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蔣濟: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曹操:“可與古代名將相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