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法》能拯救中國的孝道?
文:天涯海角客
孝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無論在任何年月,我們的社會都是以孝為榮。歷史上有關孝子的典故不勝枚舉,如《二十四孝子》中賣身葬父的董永,穿五彩衣逗父母開心的老萊子等。當然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沒被記載。可以盡孝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不過孝道演變到現今,開始變味了!
今年7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已經正式施行,該法首次將“常回家看看”精神贍養寫入條文。這個條文一出,在社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孝是發自內心的,如果用行政的手段來強制人們行孝道,這樣的孝似乎就有些變味了。再則,現今社會與古代、過去不同,現在的社會,年輕人壓力大,競爭也大,贍養父母雖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條文,未免有些多管閑事了。
要知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不想孝敬自己的父母,誰不想盡做為人子的孝道,但盡孝也要根據現實狀況來盡孝的呀?,F在社會競爭這么大,上有老下有小的,如果不好好工作,又拿什么來贍養父母,孝敬父母的呢?
所以說,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政府把這個問題用律法來修定,管的是否是有些寬了?要知“清官難斷家務事”,其中的標準應該還是讓老百姓自己的決定。是否對自己父母的孝敬,不會被因法官和審判員的審判就立馬就有孝心的,所以用法律來判決贍養問題,是不能拯救中國孝道的!
其實,對于這一《老人法》的條文,也等同于虛設呀!現在的許多空巢老人,誰不想經常見見自己子孫的面,但如果因想見子女而認定他們的行為是觸犯法律,恐怕天底下像這樣的父母還是不多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空巢老人的形成可能是這個時代的特設,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認為他們的子女沒有盡孝道,“常回家看看”這幾個字是包含著生活的辛酸與無奈的。當然,對于那些身居高位、以及官二代、富二代的人來說,他們衣食無憂,盡這個孝心當然是很輕松,但對平民百姓以及遠赴他鄉的打工族來說,就不現實了。
昨日,我特意問了幾個年輕打工的朋友,問他們經常會想家、想父母嗎?大家的表情都很無奈,只是說“誰不想家,誰不想父母,但回家一趟,是需要花錢的”??赡軐τ梅蓙硗茝V盡孝道的人來說,對父母的孝心談錢就變的有些俗氣,但現實的社會里,恰恰是因為這些俗氣的原因,使很多生存在底層的民眾,有家不能回,想父母而不能“常回家看看”。
如果把“?;丶铱纯础庇脧娭频氖侄蝸硗菩校抑荒苷f制定這個條文的人,他活得太愜意了,以至于看不到生活在底層民眾的辛酸與無奈。當然,對于他們來說,拿著人們給予的奉祿,可能會很體面,很光榮的盡孝,但對于那些還在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為事業而埋頭苦干的人。難道僅僅因為不常回家看看,就是不孝子,不孝女?這貌似有些武斷了!
中國孝道的失落,不是一部《老人法》就能夠拯救過來的。我們不要因推廣孝道,而打破人類的自然規律,沒有那個年輕人不想孝敬自己的父母,沒有那個年輕人不想?;丶铱纯锤改?,如果說你認為背井離鄉,遠離父母是很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你就錯了,他們內心的落寞與孤寂,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家中的老父老母,每每淚流滿面的心情,又有誰能體會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