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策劃 No.1782011.10.31
轉發至:
人人生而平等,平等關乎人的尊嚴,而平等最大的敵人就是歧視,所以法律保障平等必先反對歧視。在以平等、自由為立國理念立國的美國,無疑走在了多數國家前面。美國憲法、民權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判例等成為美國民眾對抗種族、性別、宗教等歧視現象的利器,有時一些美國聯邦法院的判例讓人看起來甚至有些不近情理。[
網友大調查:你遭到過歧視嗎?是怎么對待的?]
性別歧視,小心吃官司
在消除性別歧視問題上,議會立法推進,法院強力判決,對確立性別平等、婦女爭取在家庭、職場、教育中享有平等憲法權起了重要作用。
“不近情理”的反歧視判例
美國的平等保護非常細致,非常具體,針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長相歧視等等,反歧視法規林林總總,好多在我們看來甚至不近情理。
不分國籍的平等保護
911恐怖襲擊,所有在其中犧牲的外國人,享受美國公民的一切優撫權利。一個非法移民廚師和一個美國企業總裁的補償一樣,都是200萬美元賠償金。
性別歧視,小心吃官司
重男輕女大概是世界通例。美國亦然,性別歧視多年。230年前美國的《獨立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遺憾的是,人權宣言所指的人是“男人(men)”,直到1868年頒布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才第一次把婦女當人,形式上消除了對婦女的歧視。仍留有后門:該條第二款仍將人限定為男人。但以后,在消除性別歧視問題上,議會立法推進,法院強力判決,對確立性別平等、婦女爭取在家庭、職場、教育中享有平等憲法權起了重要作用。[
我來說兩句]
家庭平等:“婚內強奸”判決,美國首開先河
紐約州上訴法院于1984年判決了馬瑞溫強奸妻子案。該案中,原告與被告馬瑞溫結婚兩年,并生有一子。因夫妻不和,家庭法庭責令被告搬出并遠離原告。次年馬瑞溫探望兒子時對原告進行性侵犯。原告指控被告犯有一級強奸罪。按紐約州的刑法規定,兩口子之間無所謂強奸。紐約州上訴法院對這條法律說不,認為指控成立。指出結婚證書不是丈夫可以暴力強奸妻子的通行證。判決還認為:有婚姻關系的強奸更加殘暴,對受害者產生的傷害更加痛苦而難忘。強奸罪中的婚姻豁免不符合憲法。這是30年前的一個革命性前衛判決,以前各國法律關于丈夫對妻子的性權力是絕對保護的,此后各國紛紛效仿。
[詳細]上司性騷亂公司要連坐,美國第一案
20世紀 90年代,大量性騷擾案件被提交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其最大問題是取證難,高院做出了別出心裁的判決,即叫公司賠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998年伯林頓公司訴愛麗絲案。愛麗絲是伯林頓公司的一位女推銷員,長期遭受上司性騷擾。辭職后愛麗絲起訴公司,稱是性騷擾迫使她辭去工作。伯林頓公司叫屈不迭:我們保護員工已盡心盡力,公司制定了明確規章禁止性騷擾。愛麗絲的遭遇公司毫不知情,公司怎么該連坐呢?聽來條條在理,初審判決伯林頓公司贏了。但最終,愛麗絲打贏了官司。法院認為:如果上司對雇員實施性騷擾并以拒絕加薪或升職等相威脅,那么, 公司要承擔責任;另外,如果一個雇員所處的工作環境,在氛圍上具有性暗示有可能導致性侵犯的發生,公司也要擔責。性騷擾公司老板受牽連,前所未有。[
詳細]
教育歧視:女生告贏特技軍校
1996年,美聯邦法院判決了美國訴弗吉尼亞州拒收女子特警案。一個想申請特級軍校的高中女生提出指控,認為它歧視女生,違反憲法平等保護條例。結果聯邦最高法院支持了該女生。法院認為,法律或官方把女子排斥在完整的公民之外時,違反了平等保護原則。性別差異不應該被作為婦女在法律、社會和經濟上處于劣勢的理由。乍一看,原告根本就是吹毛求疵。常言道,戰爭,讓女人走開。一個州或省的軍事特校,根據實際只招男生,這有什么不妥呢?然而法院判決就是這么“不近情理”。
"He or She"一句話說錯,后果嚴重
美國國會某議員發表愛國演說激情澎湃,結束時鏗鏘宣稱:“美利堅合眾國是平等之國,自由之國,機會之國,一個人,不論他出身如何,水平高低,只要努力奮斗,都有出人頭地可能!”孰料旋即招致美國上下批評,理由清清楚楚:性別歧視。“不論他”云云,難道這人只能是男士么?議員只好為自己信馬由韁的煽情結語道歉不迭。美國的反性別歧視,有時登峰造極。某行政機關需招男保安一名,做廣告時戰戰兢兢,不敢限定招收男性又想表達本意,便絞盡腦汁做小動作實現曲徑通幽:“招收保安1名。條件:膀大腰圓、武功高強、在大庭廣眾之下袒胸露腹不會引起騷亂或圍觀者。”
“不近情理”的反歧視判例
如上所述只是美國反歧視案件中的一部分。美國的平等保護非常細致,非常具體,針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長相歧視、身長歧視等等,反歧視法規林林總總,好多在我們看來甚至不近情理。美國社會有言論自由,也有政治正確文化,有人概括成“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冒犯少數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持有者。[
我來說兩句]
不能歧視黑人,歧視白人也不行
在美國,弱勢黑人不受歧視了,強勢白人遭到歧視也會奮起反抗。1978年,加利弗尼亞戴維斯大學醫學院從100個名額中留出16個名額專門給黑人和少數民族。白人青年貝克對該特殊政策提出指控,稱很傷心被拒入學,“那些被錄取黑人成績比我遜多了!”我不就是白點么?戴維斯大學醫學院辯白:黑人、少數民族條件差,基于善意目的對黑人降分錄取不能被視為種族歧視。聯邦最高法院說:錯錯錯!現在平等保護的對象應是所有公民。時間不能倒回到150年前了。聯邦最高法院拍板:該項特殊政策違法,裁定允許白人學生貝克入學。 白人貝克的抗辯涉及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款,該條款規定:“凡美利堅合眾國的人不得因種族、膚色、出生被剝奪參與的權利、失去應得的利益、或者因種族的原因失掉任何聯邦財政救助的機會。”
公司歧視雇員:小心吃官司
美國1964年的民權法禁止企業因雇員的種族、宗教、膚色、性別,而在雇傭和工作條件等方面予以歧視。1967年的“雇員年齡歧視法”,規定不得對年齡40歲以上的公民在雇傭上給予歧視。案例一:瑞夫斯是一個57歲的老工人,在桑得遜公司工作,1995年公司因其工作失職將其解雇。瑞夫斯不愿下崗,便以“年齡歧視”為由告上法庭,堅決不退休。聯邦最高法院判瑞夫斯勝訴,得以繼續上班。案例二:一個體重380斤的員工,上下班進出門都困難,因不勝任新工作而被公司解雇。他打起官司,硬說老板搞體重歧視,勝訴。“老肥”得到比退休金還多的一大筆賠償。
反殘障人士歧視:學殘疾人也吃官司
尊重弱者是普通美國人持有的觀念。在美國,聾子不能叫聾子,得叫“聽力受損的人”;瞎子不能叫瞎子,得叫“視力殘障者”;跛子不能叫跛子,得叫“肢體障礙者”。趙本山在國內學一個瘸子走路能逗得億萬觀眾笑得前仰后合,在美國為海外華人演出完按國內慣例于后臺坐等觀眾獻花時,意外收到美籍華人律師的起訴書,理由是:節目拿殘疾人、肥胖者、精神病人開涮,令觀眾很難受,受到精神傷害,要求道歉和賠償。[
詳細]
不分國籍的平等保護
今日美國,黑人已不受歧視了,女性不受歧視了,連高矮胖瘦都不能受歧視了,然而這些都是對美國本國國民來說,在美國還有1000多萬的非法移民。他們因為身份問題處于弱勢地位,得不到政府的資金幫助。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打起官司來會吃虧。美國民權法案對他們的保護很有力。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看下下面的兩個案例吧。[
調查:你有歧視他人的經歷嗎?]
“9 .11”恐怖襲擊,所有在其中犧牲的外國人,享受美國公民的一切優撫權利。一個非法移民廚師和一個美國企業總裁的補償一樣,都是200萬美元賠償金。美國注重對“人”的平等保護。
30年前,得克薩斯州一群墨西哥籍非法移民孩子想入免費的公立學校學習,按得克薩斯州法律遭拒除非交借讀費。非法移民孩子打官司,初級法院認為得州法律違反了平等保護條款。得州不服上訴,理由鑿鑿:其一,按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沒有合法身份的外國人不屬于得州“轄區的人”,不受本地法律保護;其二,給他們美國待遇會鼓勵他們父母的朋友非法入美,限制孩子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非法的大人。其三,區別對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在它合法的公民身上。
說來也是事出有因。一個墨西哥人悄悄潛入美國的確違反美國法律,但是,在美國干苦力活一小時收入頂在本國干兩天。墨美邊境線綿延三千公里,大小道路無數,人誰不想往高處走呢?只是這些年墨西哥非法移民涌入美國的速度呈井噴狀態觸目驚心。70年代末,一年5萬人,80年代,變成一年20萬左右,90年代,平均一年涌入50萬。得克薩斯州一個州每年花在非法移民家庭上的教育和醫療冤枉錢就達到10億美元。不限制怎么得了?
聯邦高院不管這些,全盤否定,判定入學。法院說,外國人,包括非法進入的應該驅逐出境的人都屬于第十四修正案保護的“人”的范圍;大人錯誤殃及孩子缺乏公正;剝奪一個人受教育機會不符合平等保護原則;用收借讀費辦法阻止非法移民滑稽可笑。參議員麥凱恩說:“非法移民也是上帝的孩子。”
這種判決讓人匪夷所思。既無綠卡,又無護照,典型盲流兒“黑人”一個,不被趕走就該謝天謝地謝美國了,然而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點借讀費,就敢公然上法院對簿公堂,結果卻贏了官司!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