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平安教授用藥心得【經方求真】
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治療欲達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證需要正確判斷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質,論治則應注重辛味解表藥物與甘寒清熱藥物之間的合理配伍。只要無汗,就應堅持辛藥以解表與涼藥以清熱合用的原則,兩者孰輕孰重,孰主孰次,應依據臨床情況而定。用藥經驗如下:
冬春季流感,高熱、無汗、惡寒重、肌肉酸痛、頭痛等表寒證為主者,從炙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中選用2~3味;惡寒輕,發熱重,但無汗或汗出不暢者,選用銀花、葛根、薄荷等辛涼清解的藥物;舌苔膩者加用藿香、佩蘭、蒼術等芳香化濕解表藥。
咽喉紅腫較重,化熱較迅速者,減用辛溫解表藥物,從炒牛蒡子、射干、僵蠶、草河車、板藍根、元參等利咽解毒藥物中選用2~3種。若大便閉結或者舌苔黃厚者,可加用酒大黃3克~6克,以瀉代清。
流感多系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衛氣同病,大多伴有納差、精神倦怠等不適,宜佐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樞機,以利透邪外出。
舌紅、苔黃、口渴喜飲者,則以清里熱為主,但宜選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銀花、連翹等。若熱勢鴟張,面紅目赤,煩躁不安,體溫超過39℃時,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熱,芳香令熱更易透達。
流感咳嗽應注意以宣肺解表為主,可適當佐用化痰止咳藥物,多選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貝母等。
服中藥應遵循銀翹散的服法,根據病情的輕重,尤其是服藥后的汗出及體溫的變化,待見到正汗后可停用或減量服用,而無汗或汗出不暢者,4~6小時1服,或者根據病勢變化隨時修訂處方,待正汗后再減、停服藥的次數。
不同內傷者的流感證治
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熱、痰濕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蔞皮、天竺黃、金蕎麥等清熱化痰藥物,防治疾病內傳。
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以頭暈、頭痛、結膜充血為主要表現者,慎用麻黃、羌活、桂枝等藥物,以桑菊飲為主方調治,表證可選用蘇葉、荊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無傷津及氣陰兩虛的表現,也要適當佐用生黃芪、天花粉、麥冬、生地、南沙參等益氣生津之品,同時慎用、少用解表藥物,防止過汗傷陰。
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參、當歸、紅花、瓜蔞皮等益氣、活血、寬胸藥物,慎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物,防止過汗耗傷心血。
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流感疫毒更易化熱,其臨床多以咽喉腫痛為突出癥狀,且易夾食、夾滯,臨床多選用銀翹散為基本方,再加強利咽解毒和化食導滯的作用。
經驗方
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者
炙麻黃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金銀花15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葛根2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羌活10克,桔梗6克。
以消化道癥狀為突出表現者
葛根20克,黃芩10克,黃連8克,木香10克,炮姜6克,車前草20克,蘇葉10克,藿香10克,佩蘭12克,生甘草6克。
甲型H1N1流感經驗方
根據近期北京地壇醫院近10余例的中醫證治觀察,甲型H1N1流感病情較溫和,病毒株毒力較弱,患者全身中毒癥狀也較季節性流感為輕。中醫風熱上擾證較常見,桑菊飲、麻杏石甘湯為主論治有一定療效。
風熱襲表
臨床表現:發熱或不發熱,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紅,流涕,舌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桑菊飲加減。桑葉15克,菊花15,炒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蘇葉10克,桔梗15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毒犯肺衛
臨床表現:發熱盛,咽紅咽痛,目赤瞼紅,口渴喜飲,咳嗽,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下),桑葉15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桔梗6克,金銀花15克,青蒿15(后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用藥心得
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治療欲達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證需要正確判斷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質,論治則應注重辛味解表藥物與甘寒清熱藥物之間的合理配伍。只要無汗,就應堅持辛藥以解表與涼藥以清熱合用的原則,兩者孰輕孰重,孰主孰次,應依據臨床情況而定。用藥經驗如下:
冬春季流感,高熱、無汗、惡寒重、肌肉酸痛、頭痛等表寒證為主者,從炙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中選用2~3味;惡寒輕,發熱重,但無汗或汗出不暢者,選用銀花、葛根、薄荷等辛涼清解的藥物;舌苔膩者加用藿香、佩蘭、蒼術等芳香化濕解表藥。
咽喉紅腫較重,化熱較迅速者,減用辛溫解表藥物,從炒牛蒡子、射干、僵蠶、草河車、板藍根、元參等利咽解毒藥物中選用2~3種。若大便閉結或者舌苔黃厚者,可加用酒大黃3克~6克,以瀉代清。
流感多系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衛氣同病,大多伴有納差、精神倦怠等不適,宜佐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樞機,以利透邪外出。
舌紅、苔黃、口渴喜飲者,則以清里熱為主,但宜選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銀花、連翹等。若熱勢鴟張,面紅目赤,煩躁不安,體溫超過39℃時,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熱,芳香令熱更易透達。
流感咳嗽應注意以宣肺解表為主,可適當佐用化痰止咳藥物,多選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貝母等。
服中藥應遵循銀翹散的服法,根據病情的輕重,尤其是服藥后的汗出及體溫的變化,待見到正汗后可停用或減量服用,而無汗或汗出不暢者,4~6小時1服,或者根據病勢變化隨時修訂處方,待正汗后再減、停服藥的次數。
不同內傷者的流感證治
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熱、痰濕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蔞皮、天竺黃、金蕎麥等清熱化痰藥物,防治疾病內傳。
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以頭暈、頭痛、結膜充血為主要表現者,慎用麻黃、羌活、桂枝等藥物,以桑菊飲為主方調治,表證可選用蘇葉、荊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無傷津及氣陰兩虛的表現,也要適當佐用生黃芪、天花粉、麥冬、生地、南沙參等益氣生津之品,同時慎用、少用解表藥物,防止過汗傷陰。
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參、當歸、紅花、瓜蔞皮等益氣、活血、寬胸藥物,慎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物,防止過汗耗傷心血。
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流感疫毒更易化熱,其臨床多以咽喉腫痛為突出癥狀,且易夾食、夾滯,臨床多選用銀翹散為基本方,再加強利咽解毒和化食導滯的作用。
經驗方
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者
炙麻黃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金銀花15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葛根2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羌活10克,桔梗6克。
以消化道癥狀為突出表現者
葛根20克,黃芩10克,黃連8克,木香10克,炮姜6克,車前草20克,蘇葉10克,藿香10克,佩蘭12克,生甘草6克。
甲型H1N1流感經驗方
根據近期北京地壇醫院近10余例的中醫證治觀察,甲型H1N1流感病情較溫和,病毒株毒力較弱,患者全身中毒癥狀也較季節性流感為輕。中醫風熱上擾證較常見,桑菊飲、麻杏石甘湯為主論治有一定療效。
風熱襲表
臨床表現:發熱或不發熱,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紅,流涕,舌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桑菊飲加減。桑葉15克,菊花15,炒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蘇葉10克,桔梗15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毒犯肺衛
臨床表現:發熱盛,咽紅咽痛,目赤瞼紅,口渴喜飲,咳嗽,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下),桑葉15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桔梗6克,金銀花15克,青蒿15(后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名老中醫周平安教授治療支擴的經驗
周平安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席專家,我國著名呼吸病、熱病、疑難病專家,專家,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薪火傳承名醫工作站名醫,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醫40余年,始終堅持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學驗俱豐,療效卓著,現將老師治療支擴經驗總結如下:
支氣管擴張癥多繼發于肺部感染之后,由于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慢性炎癥,損壞管壁而引起支氣管擴張和變形的慢性化膿性疾病。臨床主要見癥為長期咳嗽,咳吐大量膿痰,或反復大量咯血。中醫無支擴病名的記載,歷代醫家以臨床表現相似的“咳嗽”“肺癰”及“咯血”等論述較多,為反復發作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咳嗽、咯痰,每因急性加重出現大量黃粘痰或黃綠色膿痰,或伴有咯血而就診。本病的病機為由于局部慢性炎性病灶的存在,表現為平素痰濕內阻,影響肺失宣降,故咳嗽、咯痰。急性發作時,外來肺熱與固有痰濕交結,形成痰熱壅肺之象。其痰熱有兩方面因素:其一,每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入里化熱,與體內原有痰飲相結,形成痰熱內盛之象。這類病人,平素痰多,色白為主,每因外感或內傷,急性加重期時為黃痰或黃綠色,甚則咯血;其二,平素痰就黃白相間,這是由于痰濕內盛,郁而化熱。出血多從三個方面考慮,1、痰熱壅肺,熱傷血絡,迫血妄行2、外邪傷肺,3、久病氣血虛弱,氣不攝血。故急性期以清熱化痰為主;由于久吐痰涎,日久耗傷肺氣及津液,后期也會出現氣虛津傷,故治療時也要考慮益氣和養陰。
1:痰熱壅肺:這種證型常見于有支擴病史病人急性加重期。平素痰濕重,白痰量多。外感后外邪入里化熱,痰濕與肺熱相協。表現為痰量較前明顯增多,痰黃或黃綠色,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肺部聽診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這類患者周老師多從清肺化痰入手,常用藥物如:金蕎麥、野菊花、黃芩,合歡皮、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同時加用浙貝、瓜蔞止咳化痰,若痰多,大口咯痰則痰濕內盛,宜鮮蘆根,鮮茅根,生苡仁清熱祛濕。
趙某某,女,60歲,北京人,2010年12月13日就診.支擴病史四十余年,2002年曾大出血一次。其后反復發作,每年需住院1-2次。2007年開始服用中藥后,發作程度減輕,每次發作服用消炎藥及中藥即可控制癥狀,不需住院。本次發病九天來,惡寒,周身不適,咳嗽,咯痰黃,量多呈膿樣,咽干癢,口渴喜冷飲,低熱,昨晚T:37.50C,納可,二便正常。脈滑數。舌質暗紅,苔白。診斷:支擴并感染。方如下:鮮蘆根30克、生苡仁30克、黃芩15克、金銀花15克、金蕎麥15克、 蒲公英15克、野菊花10克、合歡皮60克、浙貝10克、 瓜蔞皮15克 、 桔梗6克 、 紫菀10克、天竺黃10克、生黃芪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6克、  14付 水煎服。莫西沙星0.4克*3片*2合/0.4克,一次/天。藥后癥狀明顯緩解。無發熱。痰量減少,易咯出,色黃白相兼,上方去赤芍,加入炙枇杷葉10克,繼服。
分析:患者痰濕內阻,外感風寒后,由于正氣不足,無力驅邪,表邪不解,故發病后九天仍有惡寒,周身不適;外邪入里化熱,與素有痰濕相合,形成痰熱內壅,故黃膿痰,量多,口渴喜冷飲食。故以清肺化痰祛痰濕為主,治療用鮮蘆根、生苡仁清熱祛痰濕;金蕎麥、野菊花、黃芩,合歡皮、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浙貝、瓜蔞、紫菀止咳化痰; 桔梗、天竺黃;生黃芪、赤芍益氣護表涼血。藥后熱退,去赤芍,加炙枇杷葉加強清肺止咳作用。
2熱傷血絡:這種證型常與其他證型相伴出現,多為肺熱內盛,灼傷血絡,病人咳嗽,咯痰量增多,色變黃,繼爾出現痰中帶血,甚則出現大口咯血,治療這類病人時除使用清熱化痰藥外,主要是加用清熱涼血止血之品,如:鮮茅根、生地榆、側柏葉、仙鶴草,茜草炭、三七粉白及等。
如曾某某,女,56歲,北京人,支氣管擴張,反復咯血30余年,CT:左下肺支氣管擴張。再次咯血一周,量多,脈弦滑,舌紅,苔黃,
鮮蘆根30克、鮮茅根30克、 生苡仁3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金蕎麥20克、連翹10克、 漏蘆10克、仙鶴草15克、茜草炭10克、 白及10克、浙貝9克、瓜蔞皮15克、三七粉沖3克、阿膠珠10克. 14付,水煎服。二診:藥后咯血止,口干 耳鳴,脈細數,舌暗紅,苔白,生甘草10克、生地15克、玄參15 麥冬15石斛15 旱蓮草10 女貞子15 仙鶴草10 天花粉15 天麻10 生石決30 珍珠母30克、赤小豆30克、升麻6克.
分析:患者外邪入里化熱,灼傷肺絡而咯血,故治以清肺涼血止血。方中鮮蘆根、鮮茅根、生苡仁清熱祛痰濕;柴胡、黃芩、金蕎麥、連翹、漏蘆清熱解毒透邪外出; 仙鶴草、茜草炭、白及、三七粉沖、阿膠珠涼血止血,益氣滋陰;浙貝、瓜蔞止咳化痰,藥后血止,陰血不足,故改為滋陰涼血平肝熄風治療。前后二診,先解外邪,再清里熱與前方一脈承襲。
3肺熱咳嗽:這類病人,咳嗽較重,咯痰不爽,痰量不多,但痰色黃,這類病人肺熱為主,肺熱內盛導致肺氣失宣,熱灼津陰則咳嗽痰黃。治療以清肺熱,化痰止咳為主,常用藥有:炙杷葉、黃芩、金蕎麥、漏蘆、連翹、野菊花、合歡皮。因恐其熱傷血絡而出血,故治療時也注意使涼血止血藥如:丹參、赤芍,有肺熱傷陰,加重滋陰涼血之品如:玄參,生地、麥冬、石斛等
如李某,女,32歲,遼寧人。幼年開始反復肺炎感染,2008年8月在遼寧鞍山市中心醫院CT診為支擴。2008年11月28日就診,近一月咳嗽,咯黃痰,量不多。輸液十余天,痰量減少,近一周,痰量增多,色黃白,口干口渴,二便正常,舌紅,苔白,脈細滑。中藥:炙杷葉10克、生地榆15克、黃芩10克、金蕎麥15克、浙貝10克、瓜蔞皮15克、漏蘆10克、連翹10克、桔梗6克、野菊花10克、南沙參15克、天花粉10克、半夏9克、生甘草6克,藥后癥狀減輕,仍有咳嗽,咯痰,色黃,舌紅苔白,脈細滑,上方繼用調理。
分析:患者肺熱咳嗽,痰不多,無出血,治療重在清肺熱,稍佐化痰涼血。方中炙杷葉、黃芩、金蕎麥、漏蘆、連翹、野菊花清肺止咳。南沙參、天花粉滋陰清熱,浙貝、瓜蔞皮、桔梗化痰止咳。
4氣陰兩傷:這種證型常見于支擴多年病人,由于病情發展,病人已不單純是支擴,已發展至慢阻肺,肺心病。或是由于肺中其它疾病繼發了支擴,最常見的如有肺結核病史,由于病灶鈣化,纖維索條繼發支擴。由于反復發作,傷津耗氣,所以雖有痰熱滯肺,但同時也伴有氣虛津傷,對這類病人,急性加重期時以痰熱壅盛為表現時,仍治以清肺化痰為主,肺熱減輕后,要注意補氣養陰
馬某某,男,57歲,太原人
患者咳嗽,氣喘,痰多二十余年,當地醫院診為慢支,支擴,76年患肺結核。2011年1月8日當地醫院CT:1慢性纖維空洞肺結核。2慢支,慢性肺氣腫伴肺部感染。2011年2月22日就診。現癥:氣短,早晚咳嗽明顯,平素白痰為主,感染后黃痰,納可,二便正常。小便次數多,后背憋悶感,舌暗紅,苔薄,脈細數。診為慢阻肺,支擴。處方:生黃芪20克、黨參15克、南沙參15克、蘆根30克、茅根30克、桔梗6克、浙貝9克、瓜蔞皮15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天竺黃10克、黃芩10克、金蕎麥15克、穿山龍15克、石韋15克、生甘草6克   28付水煎服。藥后氣短,咳嗽稍減,胸悶減,仍喘,早上咳白痰。上方減蘆茅根、穿山龍,加靈芝、紅景天、蘇子、半夏、橘紅肺氣虛,治療補肺益氣,清肺化痰藥后。
分析:患者慢支、支擴病史多年,以咳嗽,痰多,氣短,胸背憋悶為主,正虛與邪實同在,故治以扶正祛邪為主。方中生黃芪、黨參、 南沙參、生甘草益氣滋陰扶正;蘆根、茅根、 桔梗、 浙貝、瓜蔞皮、紫菀、冬花、天竺黃、穿山龍、石韋止咳化痰通絡; 黃芩、金蕎麥清肺祛熱,方藥對癥,藥后癥減,二診加強扶正及化痰之力靈芝、紅景天益氣補肺,蘇子、半夏、橘紅溫肺化痰,繼續調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老師治療支擴,急性期主要從痰熱、出血、肺熱三方面辨證用藥,由于有慢性感染灶存在,肺中痰濕是病癥基礎,而外邪內熱出現是每次急性加重的誘因,其表現會有咳嗽加重,咯痰增多或變黃,甚至出血的不同,故治療以千金葦莖湯加減化裁。緩解期時則側重補肺益氣扶正。常用的方劑千金葦莖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系唐代醫家孫思邈所創,是中醫治療肺癰的代表方劑。原方由葦莖、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組成,將清肺化熱痰、活血利水濕之品共存一爐,療效獨特,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本方原為治療熱毒蘊肺,痰瘀互結之肺癰而設。與支擴病機相合,故臨床醫家多以此為基礎組方。陳元犀曰:“此方以濕熱為主。咳而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濕熱之邪在肺也。肺既結,則阻其氣血不行而為癰矣。方用葦莖解氣分之熱結,桃仁泄血分之熱結,薏仁利濕,清結熱之源。瓜瓣排瘀,開清結熱之路。”周老師秉承"遵其義而不守其方,宗其法而不泥于藥"的原則,隨證加減,形成自己獨特的治療風格,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
周平安教授“感冒合劑”配方 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中華醫藥”日前介紹說,今年冬季很多人久治不愈的感冒既非風寒感冒,也非風熱感冒,而是屬于內熱外寒的寒包火型感冒。在節目中,著名中醫熱病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周平安教授介紹說,他處方的“感冒合劑”具有非常驚人的療效,大多數感冒發燒病人三服藥就能治愈。通過幾天來大家的不懈努力,現根據諸位熱心博友、網友和專業人士的意見,懶人老趙最終擬定周平安教授“感冒合劑”配方完整版本如下:炙麻黃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5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薄荷 10克(后下) 銀花15克  蘇葉10克草河車 10克  羌活10克   板藍根15克三劑   水煎服  每天一劑 一、感冒類型自測:1、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重、無汗、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2、風熱感冒。表現為身熱較重、稍微怕冷、出汗較少、頭脹、咳痰粘黃、流黃濁涕、舌苔薄黃且邊尖紅、脈浮數。3、寒包火型感冒。表現兼有以上風寒和風熱的幾種癥狀,如發燒、惡寒、無汗、頭痛、咳嗽、關節酸痛、鼻涕由清變濁、痰由稀白變粘黃、咽喉腫痛等。二、本方源自以下經典名方:1、麻杏石甘湯。組成: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主治:外感風熱,或風寒郁而化熱,熱壅于肺,而見咳嗽、氣急、鼻煽、口渴、高熱不退,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者。2、柴葛解肌湯。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黃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藥6克,桔梗3克。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3、荊防敗毒散。組成:荊芥、防風、姜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主治: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三、本方主要藥物解說:麻黃:用于風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較強,能開泄腠理、透發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在發散風寒藥中,其發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汗解表藥。宜用于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虛喘、高血壓及失眠患者慎用。柴胡:苦,微寒。歸肝、膽經。疏散退熱,舒肝,升陽。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黃芩: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草河車:苦、澀,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熱毒蘊結,痰火上炎的咽喉部腫瘤或鼻咽癌淋巴結轉移,癥見咽喉紅腫疼痛,梗阻不適,痰濁粘膩,頸淋巴結腫大等。羌活:辛、苦,溫。入膀胱、腎經。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退熱功效很好,而且一般在熱退后無再度發熱現象。但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掌握適當劑量。四、中藥煎藥方法:1、注意事項:禁用銅、鐵、鋁等容器,沙鍋、瓦罐,陶瓷都可以,實在不行不銹鋼鍋也可以。加水量要適當,煎之前要浸泡一會。變質或煎糊的中藥勿服,以免中毒。2、煎藥程序:把藥倒在藥鍋里,先用涼水浸泡至少半小時,在用火煎熬的時候,先用旺火煎,等藥鍋沸騰了以后,再用小火再煎10到20分鐘。一般分兩次煎,頭煎和二煎,在二煎的時候,還要加冷水,但是加的水量要少于頭煎,加水量一般高于藥的三到五厘米,煎熬時間同頭煎一樣。
周平安教授治療流感的經驗
發表者:王玉光
1341人已訪問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于中醫疫病中的“時行感冒”范疇,其特點為突然爆發,常可迅速蔓延,起病急驟,病情較重,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由于病程演變迅速,所以臨床辨治需要認證準確,用藥精當,因病情變化而一日一變、甚至一日數變地動態、靈活地調整理法方藥。周平安教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對流感的病因病機形成了深刻的認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加以繼承。
1、病因與病機
流感屬人畜共患的動物疫源性疾病。流感病毒宿主廣泛,由基因重組所致的不斷變異,使得流感病毒的傳播突破了種屬界限,增強了人群的易感性。
1.1、流感病毒乃疫癘之氣
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指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并不是“非其時有其氣”,乃“感天地之異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病毒有別于“六淫”之邪,其性質與致病特點,與吳又可所論“戾氣”、“疫氣”、“雜氣”、“癘氣”相符。
1.2、流感病毒的病原學特點是決定疾病特征的主要因素
流感的流行有一定的時間規律,流行的間隔在10~20年不等,流感呈大流行時,不同國家、地區可在同一時段發病,臨床癥狀基本類似。病原即變異了的流感病毒的特性,決定了每次流感的特征和預后。如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相繼在全球數十個國家發病,氣候炎熱的越南、泰國,與氣候寒冷的加拿大,潮濕的愛爾蘭、英國,以及太平洋兩岸的美國、中國均有散發病例,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以及死亡率均基本相近;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感染,在墨西哥、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以及我國的香港、臺灣、大陸陸續發生,均以青年患者居多,大多病情輕淺,發熱2~4天,傳染性較強,病死率稍高。周平安教授認為,發病特征的高度一致性,是氣候異常和地域特異性無法解釋的,僅從寒、熱、燥、濕等氣候因素來推尋流感的病因病機顯然有明顯的局限性。
流感的危害主要在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尤其是肺炎,常可致死。而影響死亡率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病毒因素:不同型/亞型病毒感染死亡率不同(如以H3N2亞型病毒所致流感的死亡率明顯較高);抗原性變異程度與流行幅度和死亡率呈正相關;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能力也與死亡率直接相關。
1.3、病機
我國北方地區的流感多發生于氣候寒冷干燥的冬季,通常呈急性起病 ,表現為惡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癥狀 ,常伴咽痛、流涕、流淚、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少數病例有食欲減退 ,腹痛、腹脹、嘔吐和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審證求因,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初起為疫毒襲于肺衛,風寒外束,衛陽被遏,毛竅閉塞,肺氣閉郁,故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周身酸痛、噴嚏、流涕、咳嗽等,疫毒很快入里化熱,致衛氣同病,肺熱壅盛,致咽喉腫痛、口渴欲飲、咯黃痰等,若毒邪逆傳心包,可見神昏譫語等神經系統癥狀。因此,冬季流感發病的主要特點是外寒內熱,表里同病;夏季發生的流感,惡寒、肌肉酸痛、頭痛等癥狀則較少見,內熱較重,常夾濕邪,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多見,疫毒侵犯胃腸表現突出。
對于無慢性基礎疾病的正常人群,流感多呈典型的臨床經過,病程短暫,預后良好,但對于患有慢性疾病、存在內傷基礎的人群,并發癥的發生率高,超額死亡率明顯增加。流感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世紀4次流感的大流行,除了1918~1919年大流行死亡人群主要是青壯年之外,其余的均表現為兩頭高(大于65歲和0~4歲);1957年~1960年甲型H2N2流感大流行發現,宿主體質對并發癥的發生和疾病轉歸有重要的意義,慢性呼吸系疾病(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和哮喘) 、慢性心臟病和糖尿病患者、孕婦和營養不良或有先天性疾病的嬰幼兒易于并發肺炎 ,死亡率也高。今年甲型H1N1流感雖然以青年人為主,但死亡人群也多為有慢性基礎疾病的老年人。
周平安教授多次強調,中醫藥不但重視不同流感病毒本身的致病特征,更重視疫癘之氣作用之下不同體質、宿疾的“人”。不同的內傷基礎對流感的中醫證候特點產生著重要影響,如喘證、哮證、肺脹、痰飲等慢性呼吸系疾病者的流感容易繼發細菌性肺炎,咳喘迅速加重,痰色轉黃,痰量增多;心悸、怔忡、胸痹、心痹等心血管病患者病后乏力、衰弱癥狀突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等發生率明顯升高;中風、眩暈等腦血管病變者,患流感后易出現頭暈目脹等肝陽亢盛的表現,血壓容易波動,腦血管病復發率升高;消渴患者氣陰兩傷以及津液虧虛更為突出,等等。
2、辨證要點:
流行性感冒的核心病機是疫毒犯肺,表里同病,中醫辨證時需注意以下要點。
2.1、辨表里:流感表證最常見的是惡風、惡寒,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是否汗出。無汗或汗出不暢是判斷邪在衛表的關鍵,其中惡寒重、肌肉酸痛多提示寒邪外束,營衛閉郁;而初起惡風寒較輕或無,迅速表現為惡熱、咽喉腫痛,則多提示表證以風熱邪氣為主。流感疫毒雖然入里化熱較快,但大多在發病初期伴有不同程度的表證。
2.2、辨咽喉:流感疫毒自口鼻而入,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因此咽喉征象有助于判斷疫毒的寒熱性質,咽喉初起即紅腫熱痛者說明熱勢壅盛,以里熱為主,而發病2日咽喉仍然紅腫不明顯者,說明疫毒仍以表寒郁閉為主,或者患者體質呈陽氣虧虛。
2.3、      辨舌象:時病看舌,觀察舌質可判斷患者的體質,舌質紅者內熱較重,
舌質淡胖者多為氣陽虧虛;流感起病急驟,舌苔變化較快,通過舌苔的黃白、燥潤和厚膩可判斷病邪的寒熱性質、是否存在津傷,以及是否夾濕、夾滯等。
2.4、      辨宿疾:對患者慢性基礎疾病的調查有助于判斷患者內傷基礎和正氣
虧虛的情況,有助于早期了解患者可能的證候學演變和疾病轉歸。
3、證治心法:
3.1、表里雙解為基本治法
流感主要表現為表里同病,肺胃同病。對于衛氣同病的流感,主要應采取“得汗”的方法,在衛分開泄腠理,在氣分開轉氣機,以表里雙解即以宣肺透邪、清熱解毒為基本治法。
“治外感如將”,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起病后大多表現為正盛邪實,可根據邪毒在表里的性質和比重,以“清”、“透”、“瀉”三法,表里雙解,因勢利導,盡早驅邪外出,用藥貴在迅猛,選藥要精,劑量要重。而邪氣能否外達、高熱能否速退的關鍵,在于表里雙解藥物的合理配伍,在于藥后能否得正汗而解。
近賢金壽山曾談到“溫病熱變最速,在解表的同時,必與清熱同用,溫病衛分論治確有辛涼解表一法,論藥則無辛涼解表之品。解表藥多偏辛,葉天士也曾說辛盛即是汗藥,所謂辛涼解表實為辛溫加涼藥而成,辛以解表,涼以清熱,合之則為辛涼,亦可稱之為解表清熱”。對于辛藥的屬性,周平安教授也有同感,如他認為薄荷雖稱之為辛涼解表藥,但薄荷發汗透邪作用較麻黃更甚。
3.2、正確應用汗法
中醫藥治療流感應正確應用汗法,即《內經》講“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中醫藥治療流感取效的標志是“正汗出”,“正汗”的標志是微微汗出,遍身皆見,持續不斷,隨汗出而熱減脈緩,“正汗”是里熱清,表衛和的標志,預示著流感高熱等中毒癥狀將逐漸消失,疾病的病程將大為縮短。而藥后無汗或汗出不暢則為邪尚未祛,藥后大汗出、神疲乏力、脈不靜反呈疾數象者,則稱之為“邪汗”,提示病情仍將反復,或將出現其他變證。
西藥非甾體類解熱藥發汗峻猛,汗出較多,退熱較速,但易傷正,熱勢容易起伏,而中藥取汗法的特點是見“正汗”,取汗較慢、較緩,小汗出,一般在24小時內達到退熱的目的,但退熱之后很少反復,這種汗出退熱方法患者感到舒適,較少耗傷人體的正氣。
中醫治療流感“得汗”是目的,而非專指以解表藥物發汗的方法,正如張錫純所言“發汗原無定法,當視其陰陽所虛之處而調補之,或因其病機而力導之,皆能出汗,非必發汗之藥始能汗也”。如氣分之熱,只有開轉其氣機,才能達到郁閉通、陰陽自和而汗出的目的。
3.3、流感治療的2大誤區
惡寒與發熱是外感熱病尤其是流感難于分割的癥狀,有時惡寒愈甚而體溫愈見其高,而體溫愈高愈須得汗退熱。流感用藥的一個誤區是因惡寒、無汗、肌肉酸痛等表證較重,急予麻黃、桂枝、青龍等辛溫方藥為主強發其汗,這類溫性藥物對于已出現咽痛等內熱征象、體溫正在上升患者,會助長火熱,導致藥后體溫攀升,面紅目赤,而汗反不能外達,或汗出而病不愈;另一個誤區則因高熱、口渴欲飲、咽喉紅腫熱痛、舌紅苔黃等內熱較重,太早太重使用苦寒清熱藥物,導致涼遏冰伏,熱毒內陷,反從內傳。
4、用藥心得
周平安教授認為流感治療欲達到“正汗出”的效果,辨證需要正確判斷邪毒在表里的比重、性質,論治則應注重辛味解表藥物與甘寒清熱藥物之間的合理配伍。只要無汗,就應堅持辛藥以解表與涼藥以清熱合用的原則,兩者孰輕孰重,孰主孰次,應依據臨床情況而定。用藥經驗如下:
4.1、冬春季流感,高熱、無汗、惡寒重、肌肉酸痛、頭痛等表寒證為主者,從炙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羌活等辛溫解表藥物中選用2~3味;惡寒輕,發熱重,但無汗或汗出不暢者,選用銀花、葛根、薄荷等辛涼清解的藥物;舌苔膩者加用藿香、佩蘭、蒼術等芳香化濕解表藥。
4.2、咽喉紅腫較重,化熱較迅速者,減用辛溫解表藥物,從炒牛蒡子、射干、僵蠶、草河車、板藍根、元參等利咽解毒藥物中選用2~3種。若大便閉結或者舌苔黃厚者,可加用酒大黃3~6克,以瀉代清。
4.3、流感多系太陽、少陽、陽明三陽合病,衛氣同病,大多伴有納差、精神倦怠等不適,宜佐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樞機,以利透邪外出。
4.4、舌紅、苔黃、口渴喜飲者,則以清里熱為主,但宜選用辛寒、甘寒之品,如生石膏、金銀花、連翹等。若熱勢鴟張,面紅目赤,煩躁不安,體溫超過39度時,多加用青蒿30克,苦寒清熱,芳香令熱更易透達。
4.5、流感咳嗽應注意以宣肺解表為主,可適當佐用化痰止咳藥物,多選用前胡、桔梗、杏仁、浙貝母等。
4.6、中藥服藥應遵循銀翹散的服法,根據病情的輕重,尤其是服藥后的汗出及體溫的變化,待見到正汗后可停用或減量服用,而無汗或汗出不暢者,4~6小時一服,或者根據病勢變化隨時修訂處方,待正汗后再減、停服藥的次數。
4.7、      內傷基礎等人群的流感證治舉隅
4.7.1、慢性肺系疾患者,起病早期即有痰熱、痰濕征象者,在得汗之后,早期加用瓜蔞皮、天竺黃、金蕎麥等清熱化痰藥物,防治疾病內傳。
4.7.2、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以頭暈、頭痛、結膜充血為主要表現者,慎用麻黃、羌活、桂枝等藥物,以桑菊飲為主方調治,表證可選用蘇葉、荊芥、豆豉等辛平解表。
4.7.3、糖尿病患者,早期即使無傷津及氣陰兩虛的表現,也要適當佐用生黃芪、天花粉、麥冬、生地、南沙參等益氣生津之品,同時慎用、少用解表藥物,防止過汗傷陰。
4.7.4、心血管患者,注意早期要加用太子參、當歸、紅花、瓜蔞皮等益氣、活血、寬胸藥物,慎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物,防止過汗耗傷心血。
4.7.5、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流感疫毒更易化熱,其臨床多以咽喉腫痛為突出癥狀,且易夾食、夾滯,臨床多選用銀翹散為基本方,再加強利咽解毒和化食導滯的作用。
5、經驗方:
5.1、以呼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者:
炙麻黃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5克
金銀花15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葛根20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6克   羌活10克      桔梗6克
5.2、以消化道癥狀為突出表現者
葛根20克  黃芩10克   黃連8克    木香10克
炮姜6克   車前草20克 蘇葉10克   藿香10克
佩蘭12克  生甘草6克
5.3、甲型H1N1流感經驗方
根據前期北京地壇醫院近100余例的中醫證治觀察,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表現較溫和,病毒株毒力較弱,患者全身中毒癥狀也較季節性流感為輕。中醫風熱上擾證候常見,桑菊飲、麻杏石甘湯為主論治有一定療效。
一型:風熱襲表
臨床表現:發熱或不發熱,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目赤,咽紅,流涕,舌紅苔薄黃,脈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桑菊飲加減
桑葉15克    菊花15    炒杏仁10克    浙貝母10克
銀花15克    連翹10克  蘇葉10克      桔梗15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薄荷6克后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劑。
成藥推薦增加桑菊感冒片作為主要中成藥治療。
二型:毒邪襲肺
臨床表現:發熱盛,咽紅咽痛,目赤瞼紅,口渴喜飲,咳嗽,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炙麻黃5克   杏仁9克      生石膏30克先下  桑葉15克
柴胡15克    黃芩10克     浙貝母10克      桔梗6克
金銀花15克  青蒿15后下    薄荷6克(后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劑。
名老中醫周平安教授治療支擴的經驗
發表者:楊效華 7973人已訪問
周平安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首席專家,我國著名呼吸病、熱病、疑難病專家,專家,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薪火傳承名醫工作站名醫,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醫40余年,始終堅持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學驗俱豐,療效卓著,現將老師治療支擴經驗總結如下:
支氣管擴張癥多繼發于肺部感染之后,由于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慢性炎癥,損壞管壁而引起支氣管擴張和變形的慢性化膿性疾病。臨床主要見癥為長期咳嗽,咳吐大量膿痰,或反復大量咯血。中醫無支擴病名的記載,歷代醫家以臨床表現相似的“咳嗽”“肺癰”及“咯血”等論述較多,為反復發作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咳嗽、咯痰,每因急性加重出現大量黃粘痰或黃綠色膿痰,或伴有咯血而就診。本病的病機為由于局部慢性炎性病灶的存在,表現為平素痰濕內阻,影響肺失宣降,故咳嗽、咯痰。急性發作時,外來肺熱與固有痰濕交結,形成痰熱壅肺之象。其痰熱有兩方面因素:其一,每因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入里化熱,與體內原有痰飲相結,形成痰熱內盛之象。這類病人,平素痰多,色白為主,每因外感或內傷,急性加重期時為黃痰或黃綠色,甚則咯血;其二,平素痰就黃白相間,這是由于痰濕內盛,郁而化熱。出血多從三個方面考慮,1、痰熱壅肺,熱傷血絡,迫血妄行2、外邪傷肺,3、久病氣血虛弱,氣不攝血。故急性期以清熱化痰為主;由于久吐痰涎,日久耗傷肺氣及津液,后期也會出現氣虛津傷,故治療時也要考慮益氣和養陰。
1:痰熱壅肺:這種證型常見于有支擴病史病人急性加重期。平素痰濕重,白痰量多。外感后外邪入里化熱,痰濕與肺熱相協。表現為痰量較前明顯增多,痰黃或黃綠色,口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肺部聽診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這類患者周老師多從清肺化痰入手,常用藥物如:金蕎麥、野菊花、黃芩,合歡皮、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同時加用浙貝、瓜蔞止咳化痰,若痰多,大口咯痰則痰濕內盛,宜鮮蘆根,鮮茅根,生苡仁清熱祛濕。
趙某某,女,60歲,北京人,2010年12月13日就診.支擴病史四十余年,2002年曾大出血一次。其后反復發作,每年需住院1-2次。2007年開始服用中藥后,發作程度減輕,每次發作服用消炎藥及中藥即可控制癥狀,不需住院。本次發病九天來,惡寒,周身不適,咳嗽,咯痰黃,量多呈膿樣,咽干癢,口渴喜冷飲,低熱,昨晚T:37.50C,納可,二便正常。脈滑數。舌質暗紅,苔白。診斷:支擴并感染。方如下:鮮蘆根30克、生苡仁30克、黃芩15克、金銀花15克、金蕎麥15克、 蒲公英15克、野菊花10克、合歡皮60克、浙貝10克、 瓜蔞皮15克 、 桔梗6克 、 紫菀10克、天竺黃10克、生黃芪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6克、  14付 水煎服。莫西沙星0.4克*3片*2合/0.4克,一次/天。藥后癥狀明顯緩解。無發熱。痰量減少,易咯出,色黃白相兼,上方去赤芍,加入炙枇杷葉10克,繼服。
分析:患者痰濕內阻,外感風寒后,由于正氣不足,無力驅邪,表邪不解,故發病后九天仍有惡寒,周身不適;外邪入里化熱,與素有痰濕相合,形成痰熱內壅,故黃膿痰,量多,口渴喜冷飲食。故以清肺化痰祛痰濕為主,治療用鮮蘆根、生苡仁清熱祛痰濕;金蕎麥、野菊花、黃芩,合歡皮、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痰;浙貝、瓜蔞、紫菀止咳化痰; 桔梗、天竺黃;生黃芪、赤芍益氣護表涼血。藥后熱退,去赤芍,加炙枇杷葉加強清肺止咳作用。
2熱傷血絡:這種證型常與其他證型相伴出現,多為肺熱內盛,灼傷血絡,病人咳嗽,咯痰量增多,色變黃,繼爾出現痰中帶血,甚則出現大口咯血,治療這類病人時除使用清熱化痰藥外,主要是加用清熱涼血止血之品,如:鮮茅根、生地榆、側柏葉、仙鶴草,茜草炭、三七粉白及等。
如曾某某,女,56歲,北京人,支氣管擴張,反復咯血30余年,CT:左下肺支氣管擴張。再次咯血一周,量多,脈弦滑,舌紅,苔黃,
鮮蘆根30克、鮮茅根30克、 生苡仁3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金蕎麥20克、連翹10克、 漏蘆10克、 仙鶴草15克、茜草炭10克、 白及10克、浙貝9克、瓜蔞皮15克、三七粉沖3克、阿膠珠10克. 14付,水煎服。二診:藥后咯血止,口干 耳鳴,脈細數,舌暗紅,苔白,生甘草10克、生地15克、玄參15 麥冬15 石斛15 旱蓮草10 女貞子15 仙鶴草10 天花粉15 天麻10 生石決30 珍珠母30克、赤小豆30克、升麻6克.
分析:患者外邪入里化熱,灼傷肺絡而咯血,故治以清肺涼血止血。方中鮮蘆根、鮮茅根、生苡仁清熱祛痰濕;柴胡、黃芩、金蕎麥、連翹、漏蘆清熱解毒透邪外出; 仙鶴草、茜草炭、白及、三七粉沖、阿膠珠涼血止血,益氣滋陰;浙貝、瓜蔞止咳化痰,藥后血止,陰血不足,故改為滋陰涼血平肝熄風治療。前后二診,先解外邪,再清里熱與前方一脈承襲。
3肺熱咳嗽:這類病人,咳嗽較重,咯痰不爽,痰量不多,但痰色黃,這類病人肺熱為主,肺熱內盛導致肺氣失宣,熱灼津陰則咳嗽痰黃。治療以清肺熱,化痰止咳為主,常用藥有:炙杷葉、黃芩、金蕎麥、漏蘆、連翹、野菊花、合歡皮。因恐其熱傷血絡而出血,故治療時也注意使涼血止血藥如:丹參、赤芍,有肺熱傷陰,加重滋陰涼血之品如:玄參,生地、麥冬、石斛等
如李某,女,32歲,遼寧人。幼年開始反復肺炎感染,2008年8月在遼寧鞍山市中心醫院CT診為支擴。2008年11月28日就診,近一月咳嗽,咯黃痰,量不多。輸液十余天,痰量減少,近一周,痰量增多,色黃白,口干口渴,二便正常,舌紅,苔白,脈細滑。中藥:炙杷葉10克、生地榆15克、黃芩10克、金蕎麥15克、浙貝10克、瓜蔞皮15克、漏蘆10克、連翹10克、桔梗6克、野菊花10克、南沙參15克、天花粉10克、半夏9克、生甘草6克,藥后癥狀減輕,仍有咳嗽,咯痰,色黃,舌紅苔白,脈細滑,上方繼用調理。
分析:患者肺熱咳嗽,痰不多,無出血,治療重在清肺熱,稍佐化痰涼血。方中炙杷葉、黃芩、金蕎麥、漏蘆、連翹、野菊花清肺止咳。南沙參、天花粉滋陰清熱,浙貝、瓜蔞皮、桔梗化痰止咳。
4氣陰兩傷:這種證型常見于支擴多年病人,由于病情發展,病人已不單純是支擴,已發展至慢阻肺,肺心病。或是由于肺中其它疾病繼發了支擴,最常見的如有肺結核病史,由于病灶鈣化,纖維索條繼發支擴。由于反復發作,傷津耗氣,所以雖有痰熱滯肺,但同時也伴有氣虛津傷,對這類病人,急性加重期時以痰熱壅盛為表現時,仍治以清肺化痰為主,肺熱減輕后,要注意補氣養陰
馬某某,男,57歲,太原人
患者咳嗽,氣喘,痰多二十余年,當地醫院診為慢支,支擴,76年患肺結核。2011年1月8日當地醫院CT:1慢性纖維空洞肺結核。2慢支,慢性肺氣腫伴肺部感染。2011年2月22日就診。現癥:氣短,早晚咳嗽明顯,平素白痰為主,感染后黃痰,納可,二便正常。小便次數多,后背憋悶感,舌暗紅,苔薄,脈細數。診為慢阻肺,支擴。處方:生黃芪20克、黨參15克、南沙參15克、蘆根30克、茅根30克、桔梗6克、浙貝9克、瓜蔞皮15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天竺黃10克、黃芩10克、金蕎麥15克、穿山龍15克、石韋15克、生甘草6克   28付水煎服。藥后氣短,咳嗽稍減,胸悶減,仍喘,早上咳白痰。上方減蘆茅根、穿山龍,加靈芝、紅景天、蘇子、半夏、橘紅肺氣虛,治療補肺益氣,清肺化痰藥后。
分析:患者慢支、支擴病史多年,以咳嗽,痰多,氣短,胸背憋悶為主,正虛與邪實同在,故治以扶正祛邪為主。方中生黃芪、黨參、 南沙參、生甘草益氣滋陰扶正;蘆根、茅根、 桔梗、 浙貝、瓜蔞皮、紫菀、冬花、天竺黃、穿山龍、石韋止咳化痰通絡; 黃芩、金蕎麥清肺祛熱,方藥對癥,藥后癥減,二診加強扶正及化痰之力靈芝、紅景天益氣補肺,蘇子、半夏、橘紅溫肺化痰,繼續調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老師治療支擴,急性期主要從痰熱、出血、肺熱三方面辨證用藥,由于有慢性感染灶存在,肺中痰濕是病癥基礎,而外邪內熱出現是每次急性加重的誘因,其表現會有咳嗽加重,咯痰增多或變黃,甚至出血的不同,故治療以千金葦莖湯加減化裁。緩解期時則側重補肺益氣扶正。常用的方劑千金葦莖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系唐代醫家孫思邈所創,是中醫治療肺癰的代表方劑。原方由葦莖、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組成,將清肺化熱痰、活血利水濕之品共存一爐,療效獨特,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本方原為治療熱毒蘊肺,痰瘀互結之肺癰而設。與支擴病機相合,故臨床醫家多以此為基礎組方。陳元犀曰:“此方以濕熱為主。咳而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濕熱之邪在肺也。肺既結,則阻其氣血不行而為癰矣。方用葦莖解氣分之熱結,桃仁泄血分之熱結,薏仁利濕,清結熱之源。瓜瓣排瘀,開清結熱之路。”周老師秉承"遵其義而不守其方,宗其法而不泥于藥"的原則,隨證加減,形成自己獨特的治療風格,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
周平安教授治療頑咳用藥經驗舉隅
周平安教授素倡醫藥并重,以用藥精當見長。余隨師出診多日,頗有所得。現將其治療頑固性咳
嗽用藥經驗總結如下。
1         麻黃配杏仁:開肺氣、解郁閉。《內經》固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然肺為氣之主,諸氣上逆干肺則嗆而咳,故咳嗽不止于肺,亦不離乎肺。頑咳久嗽所以遷延難愈,不論寒熱無非邪伏于肺,肺失宣降、肺氣郁閉所致。治療時開肺氣、解郁閉自可驅邪外出,宣降復常。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本草正義》云其“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得之固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以宣通”。杏仁入肺、大腸經,有祛痰止咳平喘之功。
《醫學啟源》謂可除肺中燥,且凡仁皆降,氣降則痰消嗽止。麻杏相配一宣一降,順乎肺之本性,使肺氣開,郁閉解,而杏仁之潤又可制麻黃之燥。故周教授治頑咳久嗽恒以此為基本藥對。對郁久化熱者多加生石膏配之以清解肺熱,對素有寒飲者則加細辛、干姜以溫肺化飲。
2  紫菀配款冬:潤肺化痰止咳。凡久咳不止,無論寒熱均相須而用兩藥。紫菀溫而不熱,潤而不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款冬功用與紫菀絕似且味苦主降,氣香主散,一物而兩用兼備,專治咳逆上氣。如頑咳久嗽尤不可缺。昔《千金》、《外臺》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周教授臨床用之,亦頗見效。
3  射干配蟬衣:化痰利咽,解痙止咳。久咳不愈者,相當部分因自覺咽癢不適而引起刺激性咳嗽。周教授認為在整體辨證的基礎上,治療此類咳嗽還需注意局部因素,以化痰利咽、解痙止咳為要。射干、蟬衣皆有利咽之功,射干長于化痰散結氣,又能降火,
為治喉痹咽痛之要藥。蟬衣長于解痙,既可疏風泄熱宣肺主外風,又可平肝解痙主內風,實為肺肝內外同治之良藥。
4  當歸配白芍:養血柔肝,緩痙止咳。治療咳嗽一般都從氣分考慮,周教授受葉天士久病入絡學說啟發,參照高士 《醫學真傳》中頓嗆方組成,對久咳陣咳夜間為甚不能成寐者皆用此藥對。并援引高氏之說解釋:“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膀胱之氣應之,以合于肺;毛竅之內,即有絡脈之血,胞中血海之血應之,以合于肝。若毛竅受寒,致胞血凝滯,其血不能澹滲于皮毛絡脈之間,氣不煦而血不濡,則患頓嗆。”
5  病案舉例:李某,女,61 歲。1 月前感寒后開始咳嗽,至今不愈。現干咳少痰,尤以夜間咳甚,咽癢有堵悶感,后背有時發涼,食納可,二便調,舌暗苔白滑,脈細滑數。證屬宿有伏飲,血虛肺燥。治以潤肺止咳,溫肺化飲,寒溫并用:炙麻黃6 g、杏仁10 g、炙杷葉10 g、細辛3 g、紫菀10 g、冬花10 g、當歸15 g、白芍15 g、旋復花10 g、玉蝴蝶15 g、甘草5 g。4 劑后咳嗽即止特來致謝。按:旋復花一味,乃金沸草散主藥。陳修園《醫學從眾錄》云:“(咳嗽) 輕則六安煎,重則金沸草散。”
周教授臨床治頑咳久嗽亦喜用此藥。諺曰:“諸花皆升,旋復獨降”,其肅肺降胃、豁痰蠲飲之力頗宏。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橫行,故能宣散肺氣達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治節有權;其味咸,咸能入腎,故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而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肺自清虛。是一藥三功,三臟戴澤,三焦通利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流感中藥處方經驗
治療冬季各類感冒,國醫大師有驗方
蒲輔周老中醫治療四季感冒的臨床經驗+風寒與風熱感冒的辯證方法+中醫辨證治療感冒處方大全+中醫除熱十八法臨床代表方應用探析
面對流感束手無策? 教你幾個辦法, 預防超有效!
天氣忽冷忽熱,一劑中藥讓你遠離流感!
鐘南山:3月或有新一波流感來襲……治流感的中成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北川| 平定县| 长兴县| 潼关县| 商丘市| 子洲县| 湘潭市| 景泰县| 长白| 涿鹿县| 新民市| 郯城县| 九龙坡区| 崇左市| 分宜县| 万州区| 武邑县| 阿坝县| 万载县| 宜昌市| 衡东县| 两当县| 东台市| 黑山县| 红原县| 六枝特区| 青阳县| 桂平市| 务川| 阿勒泰市| 鄯善县| 张掖市| 溆浦县| 阳新县| 龙门县| 开阳县| 淳安县| 遵义县| 古丈县|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