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ZRB.COM返回揚州網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
晚報博客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3 上一篇朗讀(
男聲 女聲)
放大 縮小 默認看竹何須問主人
——祝竹的書畫印藝術
《清竹》 祝竹 作
釋文:壽如金石佳且好
釋文?聊染翰以寄懷
釋文?是以謂之文也
以治印盛名的祝竹,早在20多年前我就已久仰其名了。那時,我剛考進揚州師院,同班有位癡于書印的同學,為了學印,曾專門去南藝求教黃惇教授,黃教授則向他推薦了祝竹先生。而我真正有機會接觸祝竹先生并隨他學印已是在我工作后,這也讓我有更多機會走近、了解先生。
先生為人寬厚、溫和,十分幽默,說話睿智而謙遜,極具長者風范。每次我想去他那時,他總是說,“來玩,有空。”其實他一直都很忙!或沉醉于他的方寸世界,或埋頭于篆刻理論的著述,或點校金石、詁訓文字,可謂一刻不得閑。每每我帶去我的習作時,他總是熱情地向我講解篆刻藝術的布局、章法之道,認真點評,告誡我一定要在秦漢印上下功夫,不可投機取巧,急功近利。
先生的印作,但凡看過的,沒有不從心里喜歡并對他表示由衷敬佩的。先生的印譜,或詩或詞,或莊或老,或儒或釋,或書道或畫語,字句經典、飽含哲思、耐人回味;先生的印,印面光潔、線條含蓄、古意盎然,氣息靜穆高古,用刀爽利明凈,風格清剛典雅。早在50年前,還在南京上中專的先生就已顯示出了他不凡的印學天分。其時,先生利用課余臨摹了近千方的秦漢印,幾達以假亂真程度。黃惇教授后來對此評述道:“先生所臨或三代或秦漢或鑄或鑿或銅或玉,各得意趣,形神兼備,深得古人三昧……超越時俗,實得益于此堅基也。”
上世紀90年代初,先生印譜陸續出版,南京大學常國武教授,在看了先生印稿后留下了:“今觀祝竹先生印,骎骎乎已入大家之堂奧矣。”的觀感。去年,先生書畫印作品展在北京隆重展出時,展出的250余方印作精品成為最引觀者注目的作品。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坐著輪椅親為展覽開幕剪彩。他在賀詞中說,“今天看了祝竹先生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才是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堅守者。”當代篆刻大家韓天衡先生則認為先生的印“散淡有至味”。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創作,先生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印風。他的篆刻作品,打破了大篆和小篆的界限,形成了一種非秦非漢,但又不悖于秦漢精神的篆書體勢。不唯如此,飽讀詩書的先生還著述頗豐,不僅出版有《中國篆刻史》、《漢印技法解析》,還點校了“一代儒宗”錢大昕的《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成名后的先生仍然是極少參與社會活動與社交應酬,十分淡定。他曾指著桌子上的一方印稿對我說,“我目前就是這樣的心境: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閑伴老來身。”生性喜竹,愛竹的先生,不光以竹為名,書室亦雅號竹齋。在先生的書畫作品中,也常喜鈐“老竹無恙”、“老竹清無恙”等印。而在先生眾多的印作中,我則更喜歡先生的“看竹何須問主人”印,靜氣充盈、高古典雅。我想,這里包含了先生的一種自信,一份執著以及一種操守,那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墨客內心所崇尚的一種散淡情懷和精神境界。
任兆云/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