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夏碩琦
東南網收藏頻道江愛松,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州瑯岐島。獨創“心象重彩”現代山水國畫,福州畫院專職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北京中聯翰墨書畫院院委會主席、福建海天書畫院名譽院長、紐約國際英格倫藝術院名譽院長、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等職,五十年來,江愛松先生潛心研究、探索與創作,成功地將東方藝術的“靜”和“凈”與西方藝術的“真”和“幻”融為一體,創造了全新的“心象重彩”現代山水國畫藝術風格,并創作了一大批現代國畫經典作品。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榮寶齋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機構,先后出版了江愛松“心象重彩”山水國畫作品集。
黃河之水天上來
畫家江愛松以他富有特色的藝術風格,戛然獨立的心象重彩山水的藝術形態,引起畫壇的矚目。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應邀赴美舉辦畫展,即獲得異國文化藝術人士的青睞,收藏家和文化學術機構開始關注并典藏他的作品。
這批作品的典藏費用,支持他到美國多個城市做文化旅游,并把博物館、藝術館作為他深入學習西方藝術經典、研究繪畫大師的課堂。江愛松在大學讀書時曾專攻油畫,但對西方繪畫的理解還限于印刷品,對色彩的深入體認,還是得益于對原作的近距離研究、觀摩,獲益匪淺。
江愛松酷愛詩文、書畫,又喜歡思考,對儒釋道哲學也頗多關注。大學畢業后曾從事文學藝術行政管理工作,后又到繪畫專業機構福州畫院任副秘書長、福州美協任副主席等。
江愛松為人低調,數十年來潛心研究畫理、埋頭探索創作。為深入理解民族繪畫傳統之神髓,讀懂古人,他對宋、元、明、清大師的繪畫,曾下過苦功臨摹、研讀。他的座右銘是:師古、師今、師自然。
他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思想。和則生,同則滅。他認為現代民族繪畫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以傳統繪畫為根源,又應以國際視野主動吸納人類優秀文化中合我所用的元素,他追求“將東方藝術的‘靜’和‘凈’與西方藝術的‘真’和‘幻’融為一體”,以創造他新形態的現代“心象重彩山水畫”。
我國的傳統重彩畫,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品格。江愛松在他的現代心象重彩山水畫色彩語言的創造中,采取突破與融入的雙重策略。突破傳統“隨類賦彩”、“以色貌色”觀念,而融入西方繪畫光色的調式思維、冷暖觀念、媒材個性色彩效應等思想,同時又把裝飾繪畫、金碧山水的形式語言納入其中,融為一爐,他善于運用礦物乃至金屬顏料,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意象賦彩的重彩語言系統。
江愛松以道法自然為畫學之大道。多年來,他非常重視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是為了陶冶性情,得山川之助,同時也為了搜盡奇峰為藝術創造而胸儲丘壑。他的山水創作具有西方寫實性元素,但他并不像西方風景畫家那樣對景寫生,局限于畫眼前之景,而是心與物游、神會山川、物我交融,形成潛象于靈府。又以水墨丹青為媒介發之于筆端。
他的山水畫具有真山真水的形態,但并不能確切具體指認此畫是何地山峰、何處名勝,有些畫也可能具有某地的特征、影子,但他更重視境界的創造。因此,江愛松把自己的畫稱作心象重彩山水。
“象者文也”,心象乃非實在存在,乃世界在我心靈中的映象,但與鏡像又大有區別。鏡像屬物理性光學反映,心象則受畫家的情緒、觀念、性格,文化修養、價值標準、生命感悟以及審美判斷的制約與影響。畫家在創作構思的啟動之下,由心象而生成藝術意象,并以意象為本體,創生出獨特的藝術境界。同時也折射出藝術家個人的心性、氣度。因而,心象、意象、意境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意象反映出藝術家與外在世界的心靈交通,回環往復的錯綜關系。反映出自然特征與藝術家感興特征的共振關系,藝術家用自己的審美意識選擇、過濾、剪裁、組合、熔鑄外部世界。意象就是畫家意識中經過加工、組構、熔鑄的外部世界,但它打有生命體驗的烙印,也映照出創作主體的人生境界。心象重彩山水恰恰體現出中國體驗哲學的特征。
“詩情緣境發”(皎然),江愛松筆下的山川景物,賦有濃重的詩情色彩,富有詩性特征,但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緣境而興發的。意象由造化神奇所感發,由富于想象、幻想力的藝術心靈所構造。心象重彩山水者心靈所構造的藝術世界也,于天地之外別構靈奇也。
象由心生,心生萬象。但心中之象,卻來源于單個或多個視象,經過藝術想象的組構、熔鑄,創生出藝術意象,再提升到虛靈的藝術境界。雖然心象是藝術意境的原初胚胎,但是藝術創作還要能由心象提升到意境的創造力。這是個由外而內、不斷升華的藝術創造過程,也是個由實而虛的超越過程。江愛松的優秀之作,大抵都經由過這種摶實為虛的詩化過程。他的境是心象的升華,是他獨特的自我體驗世界的形象展現。
傳統藝術講究象外求象,境生象外。誠如梅堯臣所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講詩歌創作立象要鮮明,并能于象外求意蘊。江愛松以丹青代清吟的藝術追求,使他的山水富有色彩形象之外的韻致。
四季同春 (四條屏)
江愛松的心象重彩山水創作,追求在抒情中蘊含哲理性。他的《山河頌》就具有這種美學特征。這幅畫不但形式語言很有特色,而且繪畫意境也寄托遙深。畫面處理中景主峰峻厚,先勾輪廓,再施墨點,用米家法;然后在墨點上賦彩,又借鑒后印象派之點彩法,色彩既有光感又變化入微,把觀者引進山體凝重深厚、龍脈綿延、內蘊幽深的大自然之中。遠景向縱深推宕,以濃淡墨色變化襯出重嶺層疊、云煙明滅的景深環境。畫面嚴整,渾然一體,雖只取大自然的片段,然而卻有氣脈涌動,陰陽蒸陶,乾坤廣闊,造化永恒之感。近景長松蔥郁,水似平鏡,漁舟泊岸。惟群鷗的低回翻飛和由深谷蜿蜒而下的九曲懸泉,給人以動感,似乎打破了這無邊的寧靜。其實不然,恰恰形成“蟬躁林逾靜”效應,一切都籠罩在更加深沉的靜穆之中,給人以當下即永恒的超然靜思。這幅畫畫得大氣穩重,象外有致,實屬畫家難得的精品佳構。
他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畫得氣象恢宏,有氣吞山河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章法結構頗具匠心,畫家利用對角線運動所產生的強勢心理張力,在畫面構成的視覺中心,組織左右對角線的水流動力沖突,激起如云似煙的壯觀水霧景象。在大構架的基礎上,又妙用對比語言,左上角精描細畫出高低錯落、萬壑爭流的造化奇觀,右上角又繪出洪濤洶涌、氣吞萬里的磅礴氣概。畫家把巨細、剛柔、濃淡、干濕、黑白、虛實、疏密,以及墨色和金云母色的或強或弱的對比因素,構成精神內蘊豐富,具有陽剛之美,富于藝術魅力的畫圖。面對這壯麗的畫圖,不禁產生“天有大美而不言”的喟嘆!
江愛松畫風以謹嚴細膩為特征,他愛畫山鄉美景,水鄉漁歌,而且有像《漁舟唱晚》那樣的精彩之作。但他也愛畫極富浪漫氣質,具有幻想色彩的人間仙境。諸如:《東海仙都》、《金峰玉頂》、《春風無形綠萬壑 碧水有意伴千山》、《武夷秋曲》等,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特征:追求理想美,在表現人間現實之境時,或濃或淡的融入桃花源情懷,讓人感到這些人間生活美境似乎從天而落,清新、空靈、純凈、明澈、和平,水透明、山秀麗、樹青翠,云呈祥瑞之態、山由金色鑄就輝煌,有天國情韻。天國者,沉醉、逸興之謂也。不但可游可居,而且是詩意的棲居。畫家巧妙地把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的形式元素化用到他的人間仙境中,更從形式語言中化出綺麗夢幻情調。我把江愛松的這些作品看做是,中國人民正在追求實現的無污染的綠水青山之夢,是畫家對大好河山的真摯大愛的藝術呈現。
江愛松的山水創作思想,從儒釋道哲學中汲取“和”的觀念,親和萬物,友善自然,與天地同體,與萬物齊一,“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他的創作以和諧自然,溫慰人生為主調。在他筆下少有險怪奇詭,而多是悠然平和。春山淡冶可人,秋山明凈爽人,夏山濃蔭宜人,冬山冰清潔人。畫境“雖有人作”但又“宛自天開”,自然清新。泉流如注,溪水脈脈,彈奏天樂。亂點丹砂,秋林欲燃,陶然盡醉。郁郁神秀,鶴飛峽谷,悠然暢神。文人寫意畫以水墨為尚,江愛松追求墨色輝映,以筆墨丹青抒寫性情。他力求墨不礙色,色不礙墨,相得益彰。他用色講調式,注重諸色之間的呼應、對比、和諧,于微妙玲瓏中醉吟山川。
江愛松性情平和,愛深思,薄名利,常能漠然自處。靜生慧,他感知自然細膩,探幽發微,內心之波瀾,或倏然間之奇思異想,情不自已,丹青以張,流露筆端。他的畫絕無劍拔弩張,浮躁喧囂之弊,更多的是風輕云淡,行云流水之美。他懷抱清曠,丘壑自然不落套路,章法結構奇而能安,彩墨交融秀而能厚,云蒸霞蔚之趣,奇峰幽泉之美,野逸、清凈、宜人。為飽受聲、光、電、氣污染而精神困頓的現代人創造出安頓生命的精神港灣。流露出畫家深切的人文關懷意識。
江愛松已近古稀之年,但卻有老驥伏櫪之志。他還在不斷探索、完善自己的創作。我建言他繼續發揚優勢,但在有些繁密之體的作品中,似可適度做些減法,以為無筆墨處留下更多的靈氣往來的空間。
夏碩琦:(1935.—) 河南原陽人。擅長美術評論。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 1966年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歷任《美術》雜志社編輯、記者、編 輯部主任、副主編,編審。曾參與策劃紀念黃遵憲先生當代書畫藝術國際展覽、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術展覽、中國畫、油畫精品大展、慶香港回歸中國畫精品展、主編有《當代中國 女畫家作品集》、《當代中國畫家精品集》、《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術展覽作品》、《中國 藝術大展、主題性創作卷》等大型畫集。出版有《論當代畫家》等。現任文化部大展藝術總監;中國美術家協會編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當代藝術,藝術史。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欄目當代藝術類首席專家。
雅昌藝術網:http://news.artron.net/20140116/n56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