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生活中的小吃。研究分享自己的吃貨經驗。
現代社會,家庭及餐館烹飪、方便面、火腿腸等方便食品制作,都會添加適量的味精用于提鮮。人們在享受味精帶來的鮮味的同時,也有人說味精有害,吃多了影響身體健康,等等。那么,食用味精真的有害嗎?
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鈉,是1908年由日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在海帶中發現的。人類食用味精的歷史已經超過100多年了。關于味精是否有害健康,國際權威機構其實早有論定: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自1958年將谷氨酸鈉列為“一般認為安全”(GRAS)的成分。這是美國可能給予食品成分的最為安全的類別,同一類別的還有辣椒、糖、醋和泡打粉。
1960年,味精作為食品添加劑通過日本厚生省制定的《食品衛生法》。
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委員會(JECFA)確認味精每人可接受攝取量(ADI)為“無規定”的級別,供國際標準用途。這是JECFA給予食品添加劑的最好分類。
1992年,美國醫學會聯合會科學事務局簽發決定,支持味精的安全性。
1995年8月,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FASEB),一家先進的獨立科學機構,接受FDA委托進行綜合評估后簽發報告,再次確認味精的安全性。
1991年歐洲共同體食品科學委員會確認味精為“無ADI規定”級別。
我們又了解到,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是一種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結合在蛋白質中的谷氨酸是沒有味道的,只有當谷氨酸游離出來時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鮮味受體。因此我們吃生雞肉并不會覺得鮮,只有把雞 肉燉熟了、谷氨酸游離出來了,鮮味才跟著出來。谷氨酸由酸變成鹽時更容易電離,也就更有鮮味,因此往雞湯中撒一點鹽,味道尤其鮮美,因為這時候雞湯中有大 量的谷氨酸根離子能和鮮味受體結合。同樣,醬油、西紅柿、葡萄汁等食物之所以讓人覺得鮮美,就是因為含有游離的谷氨酸。更簡單的增鮮辦法是撒上谷氨酸鈉, 也就是味精。現代味精生產,是以玉米等谷物為原料,經生物發酵后提取、精制而成。別看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種人工化學合成品,其實,它和醬油、醋一樣,都是一種釀造產品,所以,您盡可放心食用。